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7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 要】对现代性的反思是人文科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试图从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答案,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仍然是在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是在对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中深刻反思的结果,他以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语言学构建了交往行为理论,实现了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变,深刻阐述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

“现代性”用来描述“现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指的是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人文学科的思想家们更注重现代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变迁,在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启蒙思想家们希望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但事实证明,社会并没有朝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因此,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人文科学的理论主题。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他追溯了十八世纪以来现代性在哲学理论上的价值内涵,从黑格尔把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升格为哲学问题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德里达、巴塔耶、福科等人对现代性的解答,最后找到了走出主体哲学的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建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对现时代现代性应解决的问题做出了解答。毋容置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劳动理论向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转变探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的回答。

一、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是哲学家们需要解答的,黑格尔主要是通过精神的自我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黑格尔看到了理性走向自己反面的历史必然性,但是,黑格尔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理性,也不是放弃主体自身的力量,而是强调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来克服这个矛盾。黑格尔进一步弘扬和光大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他试图以发展理性和主体性的力量来克服由理性和主体性产生的矛盾。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创立了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辩证法原则”,但他“根本就没有想要去打破哲学传统”,只是在观念领域中解决哲学问题,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解决现代性问题。

(一)异化劳动

马克思从劳动的概念入手改造黑格尔的主体性哲学,以人的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试图从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问题及其根源的分析是借助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展开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问题表现为,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和人的异化。启蒙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己就越是成为产品的奴隶,他在征服对象世界的同时也被对象世界所征服。人本来是通过劳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但是,异化劳动给他带来的却是痛苦,劳动本来是人展示自己的类的普遍性和类本质的,异化劳动却使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生命的手段。马克思用劳动的概念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主体性原则和理性的原则: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把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并在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中发展自己。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矛盾的分析是按照异化劳动和扬弃异化劳动的模式进行的。

(二)劳动是人自主的活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劳动的理解更加具体了,不是在抽象的类本质的意义上考察劳动,而是在具体的经济关系中考察劳动。马克思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劳动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劳动者相互之间是彼此分离的,缺乏普遍的交往,个人是孤立的个人,而没有联合起来。二是,生产力表现为与个人对立的力量,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已经不再是自主的活动。对于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的残酷事实,马克思不再抽象地强调这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而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看来,这是自主的活动和物质生活的生产的分裂导致的结果。

(三)劳动创造财富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来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矛盾――现代性的矛盾。现代性的问题仍然发生在主体的活动领域。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出商品,生产商品的过程显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关系被掩盖了,显示出某种物化的性质。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个人在劳动中发挥了主体的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却进一步丧失了主体的力量。人的活动仿佛是物的自我活动。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在主体性的发挥中,人失去了主体性。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对于现代性问题的解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坚持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是对黑格尔思想的一种唯物主义的改造,仍然是在主体性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

二、哈贝马斯实现交往行为理论转变的时代背景

(一)交往活动成为了基本活动方式

哈贝马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后期,全球化趋势显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着人们存在方式的不断变化,交往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面临的物质束缚逐渐缩小,物质生产劳动相应地减弱。然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得相互交往和沟通的需要日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交往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交流和对话开始成为时代的主导性的潮流,交往也成了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需要。 交往活动在当今时代成了社会生产的重要形式和组成内容,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另外,从人的精神性存在而言,作为社会组织成员的人具有交往的心理需求。交往已成为了热门话题,哈贝马斯深刻地认识到交往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建构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

(二)社会弊病根源于交往异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生产背景下的目的理性的泛滥造成了人的 “自由丧失”,技术统治着人,人成了的单向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物质利益至上的原因而变得冷漠和疏远。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体是脱离生活的主体,现代哲学则倡导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现代社会里日益突出的许多“现代性问题”都可以认为是由交往问题所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弊病都可以视为不同程度地因人们之间的交往异化而引起。哈贝马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为切入点,将目光聚集于生活世界里的交往行为,以交往活动为核心实现了由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并由此展开他的理论建构工作。哈贝马斯摆脱了传统哲学的束缚,转向了以普遍语用学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研究,在生活世界里,在共同的语境中,在真实性、真诚性、有效性的前提下,用语言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显然,哈贝马斯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渊源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方法论上继承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可是他在理论构建上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作了精心的重构。从理论的历史传承上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在反对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得益于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的启发。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中,社会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一种“劳动模式”来分析社会历史,构建出一种劳动的“乌托邦”。于是,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提出了自己的“交往范式”分析理论,对于“劳动范式”进行了拓展。

(一)对马克思社会劳动的批判

哈贝马斯并不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但他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予以重建。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着两个范畴包涵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于是,哈贝马斯同样是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将人类活动分为社会劳动和交往活动两大类,以劳动和相互作用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认同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方式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但同时又认为,社会劳动仍然是一种遵循工具理性原则的“目的一合理性”行为,仍然是人对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劳动作为一种对象性行为,仍然陷入了主客关系对峙之中。而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活动则是以语言为媒介导向相互理解的行为,他希望通过交往活动来为他的批判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规范性基础,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重建,进而达到用自己“交往范式”置换马克思的“劳动范式”的目的。

(二)生活世界是交往的场所

“生活世界”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经验场所,不是来确认生活世界作为一种对象性的环境而存在,而是来凸显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从现代性生活经验中得出的理论,是面临着生活世界里的现实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

(三)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主体间性谈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人之间关系,它是指任何主体都生活在一个主体世界中,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对象具有可沟通性。任何一个主体的存在必定包含着其他主体与他一样的存在,否则,自我这个主体的存在也是无法实现的。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不是抽象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主体间性,不管是主体间的共识、沟通,还是主体间的共存、共在都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强调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关系和活动,不同的主体必须要有一定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具有相同背景的人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互相理解,只有具有共同背景的人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互相尊重。交往行为体现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四)语言是交往的工具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建立的交往理性,是从语言学角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哈贝马斯认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发生了语言学的转向,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哲学变革。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转移到了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建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哈贝马斯认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可靠的方法论基础,并找到了一条走出意识哲学困境的道路。他认为生活世界就是“语言建构起来的”,具体而言,正是语言成为了交往行为的媒介,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正是以日常语言为媒介建构了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将交往行为理论建立在“普遍语用学”的基础上,他提出“语言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思想。语用学转型后的生活世界理论,由传统哲学的主客关系转化为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哲学范式也随之发生了从意识哲学范式向交往理性范式的根本性转换。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中深刻反思的结果,哈贝马斯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他看到了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交往理性作为对现代性难题的解答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却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状况的理性分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A Boom in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的发展)
Eating out(吃馆子)
Autumn(秋天)
My Views on Examinations(我对考试的看法)
Beliefs(信念)
A Letter to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给大学校长的一封信)
关于在五一的日记
Do Something to Fight against Pollution(与污染作斗争)
The Internet(互联网)
Large Companies and Small Companies(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Water(水)
Which Mode of Travel Do You like?(你喜欢怎样的旅行方式)
关于香港回归几周年的日记
Is School Education Enough?(学校教育够了吗)
电子档案管理在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五彩与斗彩的区别
网络时代的法律调适
我国区(县)法治政府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唐代不与外夷争利的互市政策原因初探
时代需要创建民生经济学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与优化发展分析
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
创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生态化与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提升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探索与成效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转型
公众的“核邻避情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宋代程文互通与“破体为文”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村居》诗人简介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札记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