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制约因素分析翻译习作

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制约因素分析翻译习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1

从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制约因素分析翻译习作

【摘 要】翻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尤其是在文学翻译当中,怎样将原文传达的精准又富有神韵,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作者结合了近几年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知识,系统分析了翻译实践中的几篇翻译习作,对译者主体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学生译者;表现;制约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是翻译环节中变数最大的一个因素,因为文学翻译很难有普遍风格或标准的统一。而译者,其自身的理论知识背景和翻译实践积累都为他/她的译作打上了独特的印记,这就是译者的主体性,同时,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又受到各种制约。对于翻译经验尚浅的学生译者来说,两者同等重要。本文就是根据现有的关于译者理论对几篇翻译习作的分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在译文中的体现。

一、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习作中的表现

中外传统翻译思想大都将“忠实”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第一位就是“信”,译文优先体现原文和原作者。但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功能主义、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等新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译者的地位较之以前大不相同。在翻译活动及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译者主体性

1990年,在巴斯特纳和勒弗维尔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研究由此走到了台前。法国的安托瓦纳-贝尔曼在《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为基础出发点,并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方梦之在《译学词典》中指出:“译者主体性,亦称翻译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及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客体),转换文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活动中外化的特性。”也有国内学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习作中的表现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对所理解原文的传达以及译者对译本的处理。以下笔者将从这几方面对翻译习作进行分析。

1.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认知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译者的角色就像一个读者,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揣摩作者,贴近作者的世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反映了译者对待原文的态度、人生经历、判断标准、价值取向、译入语文化及译入语读者意识。

例1:The host―perhaps it’s you―stands up and asks that we give thanks,and we do,each in our own way.(The Thanks We Give)

B:主人――也许就是你――起身让大家开始感恩,接着人们用各自的方式感谢老天的恩典。

从译者B对后半句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于宗教的态度,在感恩节表达感恩,多数是向上帝,或是亲人表达,但此处译者B译作“老天”,表明她很可能不信仰基督教,所以以较为模糊的概念代替。

2.译者对所理解原文的传达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而这方法通常都“与译入语文化有莫大的联系”。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一阶段表现的尤为强烈,尤其是学生译者,学生译者通常会将原文转化为倾向于读者的形式,因为学生译者在文学翻译这一领域较不熟悉,译文习惯上偏重其功能性和等效性。再加上对原文自主的理解,很可能会出现偏离原文所指的现象。

3.译者对译本的处理

在译本的处理上,译者的主体性也很明显,这既表现在行文选词上,也表现在文体风格上。

例2:…so I turned away and made my exit,rambling leisurely along with the glow of a sinking sun behind,and the mild glory of a rising moon in front―one fading,and the other brightening―as I quitted the park,and climbing the stony by-road branching off to Mr.Heathcliff’s dwelling.(Wuthering Heights Excerpt)

A:于是我转身离开,顾自在园中漫步,落日余晖渐尽,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越发清亮――一处消亡,一处生辉。我离了园子,踏上一条石子路,这条小路通向希斯克利夫先生的住所。

B:……所以我转身离开了。背后是落日西沉,余晖满天,前面是明月初升,光华皎洁――一方是残阳渐衰,一方是月意将浓。这时我走出了园子,踏上那条通往西斯克里夫先生寓所的碎石小路。

这两段选自名著《呼啸山庄》第32章的译文姑且不论其意义传达的准确性,在行文中已经给人以美感,让读者有一种身处其境的感觉。在处理上,也用到了分译、增译法。可以看出,两名译者的主体性在风格体现上确有不同,前者稍显悲凉,后者更为优美流畅。

二、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分析翻译习作

尽管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任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要受到客观现实性的制约,翻译也不例外。尤其是译者这样一个动态因素。

(一)原作的制约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的二次创作,但是比起原作者,这种创作明显受到了限制。原作者好比在白布上作画,而译者就相当于描摹原画,虽能偶有佳笔,但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

例3:When I awoke in the morning,there was a message scribbled on my mirror in red lipstick:“Heartily know,when half-gods go,the gods arrive.”(Mystery of the White Gardenia) A:第二天醒来,我看到镜子上用口红写着:“记住,只有爱过,才懂真爱。”

B:早上醒来,我看到镜子上用口红涂写着一句话:“我们知道,该走的走了,该来的会来。”

C: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发现镜子上游泳红色口红写着一句话:“要知道,送走半神人,才会迎来真神。”

这篇散文在这里描述了作者年少时被一名男孩伤透了心,晚上大哭一通,伤心入睡,第二天睡醒的情形,这句话是作者母亲所写,意在安慰。三个版本中,A、B都分别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但同时也抹煞了原文中引用原诗的深意,母亲意在让女儿慢慢平复心情多思考,三位译者处理的面目全非,让读者既体会不到爱默生的诗意,也想不到母亲的用心良苦。所以此处的翻译,以译者C稍佳。

(二)译者的自身制约

译者自身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译者自身的双语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上。对于学生译者而言,尽管学习英语已经十几年之久,但大多欠缺广泛的阅读基础,对于原文的理解是有限度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因此受限。另一方面,由于接受的英语教育是源自学校而非生活,在译作中难免显得刻板重复。

例4:And I noticed another,by the aid of my nostrils;a fragrance of stocks and wallflowers wafted on the air from amongst the homely fruit trees.(Assignment5:Wuthering Heights Excerpt)

B:且从寻常果树上飘出的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C:我的嗅觉又帮助我发现了另一件事,那就是空气中飘散着由家养果树散发出的紫罗兰与树木的香气。

首先译者B和C的译文有几处重复,“我的嗅觉又帮助我发现了另一件事”、“借着鼻子的帮助”不如译为“我闻到……”。再有homely一词的处理,“家养”通常指动物,“亲切”通常指人,用“寻常”或“普通”或者略去不译较好。

(三)译入语所处社会文化准则的制约

译者对原语文本的解读、信息的传递处处受到目的语文化强烈的文化过滤。这种文化过滤主要来自两方面,即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其翻译过程中时,有时会忽略译入语社会文化准则,导致读者接受困难。但有时译者不自觉地遵从自己所熟悉的社会文化准则,受其制约,体现在译文中时,就会稍显怪异。

三、结语

通过对译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译者的主体性,并不是一个任由译者自由发挥的天地。在文学翻译当中,一方面,文学的自由性要求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忠实、传神地体现原作的神韵;另一方面,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必要的及不必要的,必要的是指社会文化方面的习俗,不必要的是指译者自身双语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样一来,译者可以在逐渐突破这层制约同时更好地应对社会文化习俗方面的制约因素。归根结底,译者主体性的适当发挥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和进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城主的儿子
假如我是鸟
中秋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我战胜了苦瓜
快乐学习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暑期游记
我的同桌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混乱的战争
繁星几时有
古文体作文
祖国——母亲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灯光》教学设计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