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奖、助、勤、贷、免、补”六位一体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体系。人文关怀作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反映了培养“德智体美”高素质人才及创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同时也是资助工作走向制度化的必然保证。文章通过论证人文关怀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总结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提出如何通过宣传引导、评选认定及主体推动三个方面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理念,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肩负“教书”与“育人”两项重任,因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除了以承担部分或全部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方式弥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扶贫”,营造一种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人文关怀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经济资助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无法满足。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资助体系,着力于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的需求,体现了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资助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满足了其“智”能发展的需求,对“德、体、美”的塑造需要人文关怀的塑造。忽视了感恩教育等内容的资助工作,易造成资助对象的道德缺陷,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人文关怀是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证

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保证高等院校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决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作为代价。刻板生硬地强调制度化,有可能导致部分经济困难腼腆内向而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放弃资助,使部分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弃自卑仇恨等心理,从结果上妨碍资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只有坚持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人情感,才能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校和谐校园应是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和衷共济,员工各尽所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目前高等院校经认定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约占总人数的20%,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能够引导该部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营造安定祥和、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重视经济帮扶,忽视心理支持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社会各界的爱心投入及高校自身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奖、助、勤、贷、免、补”的高校资助网络,基本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基本生活费用。然而当前资助工作更多关注在物质现实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注欠缺。据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存在心理异常的数据相对较高。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群体,相对单亲、离异重组乃至孤儿等异常家庭数目较多,家庭成长环境易激发自卑、冷漠、厌世、仇富等心理问题;其次,在青少年期,因为家庭贫困,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易产生仇富、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对他人、校园乃至社会都是潜在的威胁。如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黎力,就因为家境贫困外加学业受挫,而走上了抢劫校内银行的犯罪道路,对社会及家庭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重视制度流程,忽视情感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确保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公平性及公正性。然而过于强调认定过程的规范化及公开性,有时会带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二次伤害。如昆明某大学曾发生过公开投票选举贫困生拼“谁更惨”而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一事。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状况完全暴露在每日朝夕相处的班级同学面前,看似维持了“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以牺牲了参与认定的同学的隐私权的代价换来了班级同学的知情权。这种做法无异于当众揭伤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伤口上撒盐,其对贫困学生容易带来自卑、自闭乃至自弃等心理伤害。

(三)重视客观支持,忽视主观努力

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目前资助工作重点多放在物质资助、资金投入上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重视。国家及社会的资助毕竟只能缓解一时之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要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对主观努力的忽视,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少数受到资助的同学甚至变得眼高手低,懒惰挑剔,对其走上社会之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一)宣传引导现关怀

在组织申报、宣传公示等环,对宣传语言的选择准确考究,达到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引导校园舆论并实现宣传目标的目的。如近年来,主流媒体及院校在宣传时,逐步开始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替“贫困生”这一名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强调了受助学生群体致困原因主要是出生的家庭比较贫困,这是客观造成的,较以往笼统称其为贫困生的做法体现了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此外,在宣传引导中注入人文关怀还体现在近年来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家庭经济困难励志典型的宣传,通过参与宣传,获奖学生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及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亦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

(二)认定评选重隐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资助实践的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格地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表明资助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应强调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所有制度的施行都应该以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隐私、人格和尊严为前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的主体,只有兼顾了主体关怀的资助工作才能成为有效的资助工作,也才能达到资助工作预定的育人目标。

(三)主体能动促发挥

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尊重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促进自助及助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奋发图强的志向和能力,及感恩思报、回馈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资助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制度化、规范化与个性化、细节化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引导树立学生自强、自立的信念,通过优势培养挖掘学生专业特长及技能特长,通过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经济支持和实践锻炼,通过就业引导及工作反馈将资助工作的外延延伸。最终实现启发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改变经济困境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受助主体沉浸在人文关怀之下,必然会激发起知恩图报的回报社会之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摩尔庄园,快乐童年
光阴
讲究卫生,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一件小事
女人最想要的
水仙花
小水滴与大海
我的梦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红花和绿叶
“小冒牌货”— 蝾螈
开启网络世界
对工作负责的我
会说话的布娃娃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
“以赛促改”理念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一堂物理优质课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和再思考
成功与感悟
基于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的构建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以高校社团活动为载体,探索对国防生培养的启示
新升本科院校外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探索
把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几个基本环节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高中语文作业初探
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经验漫谈
浅析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黄河的主人》课文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札记
《黄河的主人》说课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片断赏析
《题西林壁》教材理解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音乐之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