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进路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直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论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揭露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交换,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拜物教,资本
〔收稿日期〕 2014-11-30
〔作者简介〕 庄忠正(1987-),男,河南宁陵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从“异化劳动”到“商品拜物教”
为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维护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阿尔都塞从科学和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原则出发,强调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认识论断裂”。这一“断裂”不仅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而且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期的著作和成熟时期的著作。其实不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核心问题一以贯之,即“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达到它所宣布的理想目标” 〔3 〕 (P35 ),虽然每个人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但他们却陷入“物的依赖性”之中,正在受资本的统治。正是这一核心问题,使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著作之中。对此,费彻尔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和摘录笔记中所阐述的那些批判的范畴,仍然是《资本论》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它们决不会为‘老年’马克思所否定。” 〔3 〕 (P36 )
二、从“商品的二重性”到“人的存在的二重性”
费彻尔认为,“正如在每一种历史产物中即便是最小要素的结构也反映整体那样,单子也有着同社会本身一样的内在形成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商品’。每个产品、每个人的成果都‘变成了商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特标志。” 〔3 〕 (P46 )所以,马克思不仅以商品为出发点,建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而且以商品为切入点,展开对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这并不仅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2 〕 (P47 );更在于商品这一“单子”是已经完全结束的整体,它既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形成过程”,又以“元素的形式”表征了“人的存在”;只有通过分析商品,才能破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秘密”,实现对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与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从商品的历史形成和结构入手,探讨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揭露商品所掩盖的人的“存在秘密”。使用价值即是商品的有用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它取决于商品的属性(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 〕 (P49 );但它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改变。不管小麦与棉花或小麦与铁的交换比例如何变化,总是存在这样一个等式,即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棉花或铁,换言之,在小麦与棉花或铁之间存在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其它的天然属性” 〔2 〕 (P50 ),只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随着商品的一切可感觉的属性被抽象掉,体现在商品中的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质亦被抽象掉,它们不再有任何差别,而是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对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它们(劳动产品)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2 〕 (P51 )所以,在小麦与棉花或铁之间存在的那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是“商品价值”,它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对象化或物化。就此而言,劳动既是理解商品的二重性的枢纽,亦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然而,马克思以商品为切入点,并不仅仅在于破解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更在于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揭露一种既符合交换规律又不符合交换规律的“对抗性”交换,即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在劳动与资本“对抗性”交换中,劳动与资本的从属关系从“形式上的从属”过渡到“实际上的从属”,资本主义社会亦从“资本的形成史”过渡到“资本的现代史”;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成为支配一切的权力,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任何存在都必须在资本面前为自己的合法性作辩护。
三、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到“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际上,工人(或劳动)都完全从属于资本家(或资本);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 〔2 〕 (P205 )。从根本上来说,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形式表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资本的形成史”和“资本的现代史”,随着劳动与资本的从属关系从“形式上的从属”过渡到“实际上的从属”,资本主义社会亦从“资本的形成史”过渡到“资本的现代史”;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成为支配一切的权力,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任何存在都必须在资本面前为自己的合法性作辩护。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同桌的他
- 樱桃和倭瓜
- 我家的笑星
- 长不大
- 桥
- 班里发生的趣事
- 江口中学的四大天王
- 春节里的一件事
- 我是妹妹的守护神
- 我家成员的小雅号
- 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我的英语老师
- “吹”电扇
- 我的书包越来越重了
- 一位从失败中爬起来的人
- 论学校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 郑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探讨(1)论文
- “概念”在体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广西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分析(1)论文
- 论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 简述旅游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 债务担保、第三人代为履行与债务承担之辩析
- 关于概念转变教学理论刍议
-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问题探究(1)论文
- 浅议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作用
- 浅析利用课堂把语文学的有滋有味
-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浅析创设情境式初中数学教学
-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探讨(1)论文
-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二)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学案设计
- 《鲸》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鲸》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