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述荀子人性论

论述荀子人性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3

论述荀子人性论

【摘 要】在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以下各篇都直接引用篇名)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人后天行为的评价。“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人求其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是“伪”。人在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为,最终能够实现性“伪”合。

【关键词】人性;欲求;善“伪”

荀子曾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材质,“不事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伪”是人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材质和能力:人生而就有心可以知道,“心有征知”;“缘耳而知声”,耳朵经过心的指挥可以听,“缘目而知形”,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可以看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天然就有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等;人天然就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涵养的层面分析,性既涵括了耳目口腹之欲、好恶喜怒之情,也涵盖了“心”可知道的材质,即理性思维能力和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性有为善的内在根据,也有趋恶的冲动。胡适先生曾认为“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

“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正名》)不论人之情欲多少,治乱的关键是“心之所可”。心清明,“知道”、“中理”,就趋于善;心被蒙蔽,不“知道”,行为就会趋于乱。所以,人性可趋于恶,也可趋于善。

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人性需要情与欲作为基础。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性的实质内容,而情向外发用就是欲,欲是情的现实反应,性、情、欲存在于动态的关联中。徐复观先生说:“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而荀子论性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好、恶、喜、怒、哀、乐”都属于“性”而叫做“情”。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荀子提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正名》)“求”是“受乎心”的行为,如果心不被蒙蔽,则人的向外发出的行为就是合礼的,而人顺着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性恶》)

人顺着自己的好利、好色、疾恶的情欲和耳目之自然欲望发展,就会使“心之所可失理”,导致争夺、残贼、淫乱等犯分乱理的事情。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

古代的圣王认为人有性恶的一面,会走向偏面危险,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所以要制定礼义、法度,矫正人之趋恶的一面,使人走向正礼之路。从修身养性和社会教化的角度,荀子提出人之情欲有趋于恶的一面,是为了突出修身养性和礼义教化的重要性。唐君毅先生认为“荀子言性恶,非意指客观经验之性,而是与其礼义理想相反照”。性恶不能成为独立的意义,它必须在强调礼治的背景下来理解。

人心趋恶并不能证明人性本恶,而恰恰说明人性也有趋善的一面。因为人发出的念头和行动时时刻刻都在心的控制之下,“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蔽》)心本来就是可以知道的,心有知道的材质,每个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性恶》)只是在平常,心会被俗尘杂事、迷情私欲等蒙蔽。但人如果努力通过“虚壹而静”修养身心,就可以知道,真正知道了就可以守道,从而避免做出错误的举动。

心在荀子人性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既是“形之君”也是“神明之主”,它具有自主、自觉的选择能力。例如,在清明的状态下,心可以选择为善去恶,选择好的环境,在蒙蔽的状态下则有可能不自觉地去做错事。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人,实现仁义法正之善都是可能的。因为“心可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欲望的每一发动都处于“知”的支配之下。真正的知在于它本身就包涵了行。“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解蔽》)

心“知道”是一个过程,人性在后天的礼义修为中不断发生变化,故要以动态的观点分析荀子的人性思想。人为善还是做恶,是己心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和主体意识。人之性情欲本无善恶,所以善者即“伪”则是人在其性的基础上的努力修为。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

“伪”是指人在情欲等的基础上经过“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伪”指向的是善和成。何淑静先生认为:“‘伪’乃人透过人为的学习与努力而后成。……‘积’、‘习’与‘学’、‘事’都是后天的人为活动,都是实践的过程。由此可知,‘伪’是人透过‘实践的工夫’而后成的。”先天的材质与后天的努力相结合才可能成就“伪”。“伪”既指人的后天的专心努力学习礼义,自觉践行礼义,长时间有意识地养成好的习惯,也指人的向善行为形成的结果,成就的人生。具体到君王,则其以礼义来教化人民,使天下都趋于平治,合于良善。

荀子人性论的前提和假设是圣人则能先知先觉,首先实现了“性伪合”。“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礼论》)圣人通过日积日成的德性践履,以礼化情,情安于礼,实现礼义化的人生,礼义化的性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Private Cars-私家车
有关英语演讲比赛的通知
Water Pollution-水污染
Smoking is Harmful-吸烟有害
你对所聘职业的看法
China Accession to WTO-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Studying Abroad(出国留学)
书店老板请你提出一些吸引顾客的建议
学习英语也有诀窍
Learning to Play the Piano(我学弹钢琴)
PIERRE(皮埃尔)
Going Home(回家)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保护环境
学校生活
Burning Rubbish Is Harmful to People(燃烧垃圾对人们有害)
关于标点符号的一些思考
武警森林部队特色文化浅析
让乡愁在大地上蔓延
汉语大型辞书同义并列复合词的训诂失误及应遵循的原则
明代伪汤显祖字书述略
民族文字应时词典的研发
汉语外来词的方言标注研究
试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价值中立“的可能性
Moldovan著,现代俄语的外来词与俚俗现象
春闻金花飘香 行入时光深处
释义句式“因……而……”
古树名木 衢州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汉泰词典出版概况及编纂建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化虚为实 虚功实做
《小熊和小鹿》教案之一
《小猪画画》拓展资料
《鸭子和白兔请客》拓展资料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二
《小猪画画》说课稿之一
《小猪画画》教案之一
《小猪画画》教案之二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三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鸭子和白兔请客》同步练习
《小熊和小鹿》同步练习
《小熊和小鹿》拓展资料
《小熊和小鹿》教学案例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案之一
《小猪画画》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