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道德与政治的分裂与统一_道德与政治的分裂与统一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道德与政治的分裂与统一

道德与政治的分裂与统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道德与政治的分裂与统一

【摘 要】马基雅维利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所著的《君主论》以及其中“为了实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政治主张,并因此为其招来恶名。文章试图从区分社会视野中的道德标准和政治视野中的道德评判入手,分析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既分裂又统一的理论起点,论证其政治思想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即其政治视野下的道德更趋向于集体主义,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大局的政治道德。

【关键词】政治;道德;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作家,也是佛罗伦萨的爱国者、公务员以及政治理论家。他多才多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尤其是他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世纪后期政治思想家中,他是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的人。他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是名符其实的现实主义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马基雅维利以其“权力中心论”和“政治权术论”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使政治的理论观念摆脱了道德,通过对政治与道德的区分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纪元。而倡导“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的所谓马基雅维里主义更是引起了古今中外的广为争论,激起无数人的关注,赞誉者有之,诋毁者更众。那么,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政治与道德真的是对立而无统一吗?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背景以及十六世纪初叶意大利城邦国家生活的政治背景,就会发现,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理论受到了极大的误解。这些误解在其后的岁月里受到了歪曲,使得后世的一些暴君只是有目的地故意曲解并利用了马氏的理论和思想。而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其实也是后人对其政治思想误解之后冠之的名头,反倒成为后世抨击马氏的靶子。本文将从马基雅维利生活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对其产生影响的思想背景入手,探析其政治思想产生的根源以明其本义,提出“马基雅维利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而基于‘政治与道德既对立又统一’的理论起点形成其完整政治理论体系”的观点,并附带对冠于马基雅维利头上的一些恶名从一定角度辨析,以期为其正名。

一、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时代的意大利,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风败坏。作为一个国家至上的强烈的民族主义者,马基雅维利的最大理想就是消除内忧外患,实现国家统一,然后以严明的法治为基础实现罗马式的民主共和国。作为一个饱读史书、纵横世界政治舞台十数年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其实是知道写下《君主论》这样离经叛道的文字会得到不理解甚至是谩骂诋毁的,但是,鉴于当时意大利的现实情况,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强大,他认为,要立即实现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利用权术实现君主专制之后,才可能最终实现共和制度。看似荒唐的思想,实则是国家至上的理性选择。这一选择对于意大利民族来说是最大的善,是政治道德的最高境界。《君主论》就是他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践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是一本力图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经典传世之作。马基雅维利等人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已经完全脱离了伦理,宗教的束缚,而是在“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的政治理论和思想是建立在对现实人性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后世一些学者撇开历史背景误读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更有别有用心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恶意曲解并片面以《君主论》为行为指导,为马基雅维利赢得了恶名,却与历史事实以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本质内涵相悖。

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道德观――政治与道德的分裂与统一

伦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基雅维利受到争议的最主要原因。从《君主论》可以看出,其研究的主要是现实的政治生活,而不是理想的政治生活,这与传统的西方政治思想所认为的政治应该约束在道德的规范之内的原则大相径庭。笔者认为,马基雅维利尽管被后人公认为将道德与政治分离的第一人,但这所谓的“道德”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指一种对于社会习俗与习惯形成的正面价值取向。而事实上,政治思想家视野中的道德内涵和释义,往往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一词有较大的差别,马基雅维利正是在政治领域内重新界定了道德,并使政治的目的服从于这一道德,使政治在手段这一层面上摆脱了一般的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束缚。因此,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无道德主义、非道德主义或超道德主义,都是极具片面性的。自古希腊的集体主义传统以来,政治的“道德”就是指对于社会的良好治理。比如,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道德”论断,表达的就是“拥有知识之人可以对社会进行更好的治理”之意;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也是指一种各司其职、各有分工的政治状态;亚里士多德更是明确表示“政治是最高的道德”、“政治是道德的总和,大于个人的道德”。

如此说来,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尽管乍看之下是标新立异,但其思想内核却是贴近于以往政治思想家的,仍然是一种追求集体利益的考量。出于这种考量,马基雅维利认为统治者可以突破个人的道德限度,以实现整个国家的平稳治理。也许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会破坏部分人的利益,但“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这里有些类似于中国父母式“虎爸”、“虎妈”的教育原则:我体罚你,是为了让你成才,让你以后的人生少吃苦头。而对于这种观念,在主张人权与个人主义的国家是很难被接受的,这正是后世人尤其是西方思想史家们诟病马基雅维利的关键点。

而认真研读其著作会发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关注道德的,是将政治与道德在分割对立后又实现了统一的。只是他的道德是集体主义的,也是功利主义的,即认为多数人的利益比少数人的利益更重要,集体比个人的利益更重要,是更广大意义上的道德。他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分析政治权力、政治权术,在其“罪恶”的政治权力、政治权术背后其实隐藏着最浓厚的道德情怀。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也曾提过“最大幸福原则”: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著名的电车难题用来批判功利主义,但其实即使只从个人道德的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也会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之区分,而绝无完全的是非善恶之辨。那么从政治学视野考量,功利主义其实是符合社会集体利益要求的:作为君主,当其面临电车难题时,他只有不必犹豫的一种选择,就是扳动道岔,牺牲一个人而拯救五个人,这就是政治的道德,这也正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理论起点。因此,在马基雅维利的观念里,所谓的“善”,也就是道德,从空间上看是体现在大局之中的,从时间上看是体现在后世的――即便个人的利益暂时受到损害,但是只要有利集体,个人最终还是会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在道德和政治上的统一。

三、为马基雅维利正名的另外几句辩词

对于后世评论马基雅维利鼓吹暴君制的说法,有一点可以为其正名:君主只有当他作为统治者时才具有突破个人道德的权力,而所谓欺骗、残暴等权术,则仅仅是为了“统治者”这个岗位而设计的。马基雅维利之所以要求君主稳固自己的地位,是因为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力量,而不是让君主在其位得到私利――因为统治者将个人与政治分开了,所以他行使权力时也是与个人相分离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只有统治者彻底放下了个人道德,才能真正认清国家整体的利益――他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尽力维持国家的稳定,而不必因个人的礼义廉耻而羞愧。而一旦君主离开了“统治者”这个岗位,其附带的政治特权也将一并消失,君主又要受到个人道德的强烈约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马基雅维利并未君主制的拥护者,在他心中共和制是更为完满的政体。在共和制中,每个公民都能认识到集体的利益(也就是具有“道德”),因而就不需要君主专制的强制力。他赞美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他认为,当时处于人性堕落、国家分裂、社会动乱状况的意大利,要实现国家统

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说,在社会不稳或是国家初建的阶段,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体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点思想和中国古代的韩非子很像:设置刑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消刑罚。所以马基雅维利所提倡的对部分人的“残暴”并非是纵容君主的恶劣本性,而是为了整合社会、规劝人民。

四、结语

为马基雅维利正名,乍看似乎有些牵强,可是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出发,也不难看出后世之人对他的定位具有片面、刻板的特点。马基雅维利“宁要明君、不要乱治”,也着实是出于当时国家生存危亡之情境,是“坏的制度里最好的”。解读一位思想家不能脱离他生存的历史背景,更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价值观评判是非功过。我们看到,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安稳的可能,也埋下了暴政的种子,但事到如今,马基雅维利的治国思想仍然是政治思想史中的一座瑰宝。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站得远点看自己
感动
书包
趣谈“当家”
成长的过程
完美与残缺
八月桂花香
雨,周庄
爬山的发现
“黄金搭档”
元旦的竹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十一月的萧邦
初三真苦
冬之随笔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阴沉”主题的变奏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