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走向断裂:当代生态危机深源及出路

走向断裂:当代生态危机深源及出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7

走向断裂:当代生态危机深源及出路

【摘 要】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是价值、制度和实践三重维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物质变换三重维度下分析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价值维度上,建立在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意识根源。制度维度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的逻辑是人与自然对立的社会根源。实践维度上,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冲突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三重维度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物质变换;价值;实践;制度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哲学维度

(一)价值维度:自然界物质变换的有限性。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首先立足于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即强调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要把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与尊重自然的有限性联系起来。马克思把人的价值尺度放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的价值尺度必须符合自然尺度,超出了自然界物质变换的有限性,人就无法获得自然界带来的使用价值。因此,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才能处于平衡。

(二)实践维度: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类要积极地去实践,特别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人类应当通过积极的实践来克服自然的“异化”。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然是以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是以遵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有限性为前提的。

(三)制度维度:社会中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社会物质变换借助于资本超越各种限制,把商品流通和社会物质变换扩展到全球。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它“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同时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批判了土地私有制对地力的剥削和滥用,在人自然的物质变换之间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

二、三重维度下的物质变换断裂与当代生态危机

马克思把物质变换分成两种形态:物质变换平衡和物质变换断裂。在物质变换平衡状态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物质变换断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的异化状态。物质变换断裂尤其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自然异化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伴随着生态危机全球化。从马克思物质变换断裂视角,当代生态危机可归结为三个维度。

(一)价值维度上,建立在科学技术控制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意识根源。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人性解放的希望。但是,科学技术违背自然规律进程,以及核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自然界构成威胁。建立在科学技术控制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是不可取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应是,在发展的同时加以驾驭和监督。科学技术只要在争取的价值观念下指导加以利用,它就能成为特殊的新的现代化,即“生态型的现代化”的强大的正面力量。

(二)实践维度上,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冲突的现实根源。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物质变换断裂,加剧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使原本属于土地的东西无法得到系统地归还。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消费方式无疑给生态造成不可弥补的裂缝。

(三)制度维度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尤其资本的逻辑是人与自然对立的社会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决定了“资本在无限地追求发财致富时,力求无限地增加生产力”。对自然的损害与掠夺是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回顾中国30年的发展,我们确实感受到:资本的运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导致了财富的积累,但在运行机制上都是一个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过程。资本的逻辑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但应既要利用又要限制资本,使资本为了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伤害自然环境降到最低程度。

三、走向和谐――缝合物质变换断裂的现实路径

(一)生态伦理价值观:以人为本,善待自然。马克思认为,应该透过人与自然矛盾来揭露人与人的矛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升到人与人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研究。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善待自然”指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有助于人与人的和睦发展,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生态自觉观: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人应树立生态自觉,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变成创建人的新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过程。首先,人们在社会劳动上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大大地扩展他们的自由选择行为,使得他们的生产方式自主化;其次,人与自然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而是和谐相处,人们重新恢复了与自然世界的内在联系。再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带动了这个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财富创造的同时,人的存在方式更加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生态社会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通过“自然资本化”的路径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和生态革命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提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不是建立在以人类和自然为代价的积累财富上,而是建立在公正与可持续的基础上”。这启示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社会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完美与残缺
冬之随笔
书包
感动
“黄金搭档”
站得远点看自己
爬山的发现
八月桂花香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雨,周庄
元旦的竹
趣谈“当家”
初三真苦
十一月的萧邦
成长的过程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阴沉”主题的变奏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