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互联网时代涵化理论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涵化理论的延伸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8

互联网时代涵化理论的延伸

【摘 要】互联网时代,电视在当代大众媒体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后者也因此“培养”了大批忠实的受众。涵化理论虽然是针对电视媒介,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得到了延伸,甚至得以强化。

【关键词】涵化;网络;电视;延伸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花费在电视上的时间逐渐转移到网络上,网络涵盖了电视传播的内容,换言之,电视传播的内容只是网络传播内容的一部分。人们能够从网络上获取电视上的所有内容,并且电视上的一切内容如今都被“储存”在网络空间里。“对受众的‘拟态世界’而言,电视只是其中的局部文本”,而网络则将其与书刊世界、广播世界、讲座世界完美融合,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环境。另外,网络传播打破了电视传播的完整性、系统性,呈现着“碎片化”的传播特征。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的那样,“事实上,我们是生活在所谓的‘弹片文化’之中。”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网络受众的培养与电视媒介有着异曲同工的模式,涵化效果也并没有因为电视“老大哥”的衰微而减弱,反而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延伸、强化。

一、网络对电视内容的改造及影响

(一)网络对电视内容的改造。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其实都建构了一个“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而这种虚拟的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与“环境”的杂交物。在社会生活层面,人对于环境的调试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这种虚构是对环境的描写,而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自身创造出来的。电视传播的虚拟内容通过受众的创造性想象并且信以为真,得以构建出一个虚构的环境,而受众则生活在自己搭建的“空中楼阁”里。电视提供了丰富的“建材”,人们通过自己的需求和想象选取材料。被信以为真的虚拟环境影响着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并通过不断重复加以强化。电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涵化受众。

电视剧是电视传播内容的一个部分,也是传播效果最明显的部分之一。按时收看电视节目就是一种涵化方式。格伯纳的涵化理论的中心观点是看电视多的人比看电视少的人更能体现出电视内容所反映的观念和信仰,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表述的关键词可以由“电视”转变为“网络”。然而这种表述是有缺陷的,因为涵化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看电视的时长。例如,每天花一个小时看某部偶像剧的少年和每天要看四个小时综艺节目的青年,哪个属于重度观众呢?

网络的“存储”特性是它与电视的不同点之一。电视上播出的电视节目有限,但是网络打破了这种限制。受众可以在同一天连续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而这些节目在电视上只在固定的时间播出,并且有播出周期。另外,一个人若是喜欢某种类型的电视剧,他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的内容。如此一来,网络的涵化作用较之电视,有过之而不及。

(二)网络的扩展涵化假说。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受到很多质疑,其中之一就是扩展的涵化假说。波特提出,涵化理论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但是可能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塞托认为,某些节目类型与涵化效果的关系比收看时间的长短与涵化效果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就是所谓的“延伸的涵化理论”。比如喜欢偶像剧的青少年们,他们会受到偶像剧内容的影响,幻想着相同的情节以及成为其中的主角。喜欢偶像剧的女性总是在幻想遇到偶像剧中帅气的王子,并且对此抱有希望。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且认为,除此之外,收看同一类型节目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涵化效果也有所不同。

格伯纳针对批评者也提出了一些补充性概念,如主张电视与其他变量是相互作用的,看电视只对某些次级团体的人有很强的效果,而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这种说法对于网络同样受用。

二、网络碎片化传播与受众接受方式的改变

网络传播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当代社会中的人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注入他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人们对于完整但冗长的信息不再有耐心,而是倾向于接受短小的信息。传播碎片信息的平台通过传播“弹片”信息涵化着受众的接受习惯。例如微博,较之电视新闻,受众更倾向于从微博上获取新闻信息。

当代的受众仿佛在“弹片”信息的轰炸中乐此不疲。他们习惯于次,但他们也练就了一种能力,即注意将碎片拼凑成整体的新观念,而不是把一切资料都套入标准的构架之中,他们懂得把搜集到的片段资料组织成自己的模式。于是,时下传受双方呈现出一种新的特点:传者将信息碎片化,而受者不喜欢接受完整的信息,反而习惯于将碎片信息按照自我意愿拼凑完整。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的受众涵化更倾向于一种主动性。如今网络支配了我们的符号环境,用更加具体和细微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互联网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逼真”的“拟态环境”,并且更具说服力。在网络环境之下,受众的接受信息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在社会传播中能够发挥现实的整合作用,形成一个潜在的互动模式。网络的一大功能也在于,通过强大的交互性能够使得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在对现实的观念上趋于一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冬之随笔
十一月的萧邦
站得远点看自己
初三真苦
爬山的发现
元旦的竹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书包
八月桂花香
“黄金搭档”
成长的过程
趣谈“当家”
完美与残缺
雨,周庄
感动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阴沉”主题的变奏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