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公民教育与国家发展

公民教育与国家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3

公民教育与国家发展

【摘 要】公民教育状况是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公民教育应作为国家发展大计。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应植根于中国现实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与成果,以理性的文化自觉意识恪守民族文化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民族气质与中国样式的现代公民教育之路。

【关键词】公民教育;国情;国家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状况已然成了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公民教育也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尽管现代西方各国公民教育的内涵、途径各有不同。但是,公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大致相同。即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所述: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他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这里我们把公民教育当作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近年来,公民教育的理念由香港乐施会扩展开来,在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领域中逐渐推广。但是,各个民间组织在探索中遇到了诸如理念认识不够清晰、专业培训人力资源匮乏、教育手段不够多样等困难。

二、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向政治文明发展的轨道。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教育正是我国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

当前的课程改革尚未以公民教育为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因此,既缺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纵向分层设置的公民教育目标,也没有考虑政治、历史、语文、科学、社会、艺术等课程中,横向渗透公民教育的理念,也就不可能形成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只有在水平流动的同时伴随有激烈的垂直流动,即在社会性上升或下降意义上阶层间的快速移动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形式的普遍和永恒效力的信仰才会被动摇。”其次,新课程中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够鲜明。人权、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宽容、理性等等价值观在政治、历史、语文等课程中缺乏具体的阐释,特别在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上,依然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专业人才,培养现代公民尚未进入这次课程改革中。在知识方面、参与技能、公民品德等方面,我国公民教育亟待发展。

三、发展公民教育应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在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道德教育理念中,生命是其永恒的主题。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命的最初表现,首先在于它与西方文化生命源泉之一的希腊不同的地方,即它首先把握“生命”,而希腊则首先把握“自然”。《尚书・大禹谟》所说的“正德、利用、厚生”,是中国文化生命最根源的一个观念形态。它表示中华民族首先是向生命处用心。现代公民教育既提倡每个人珍爱、提升自我生命,努力成为优质自己,也要求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利,强调个体生命之间的相互承认、尊重、宽容、补充和欣赏。如此看来,生命的具体性、差异性与独特性,正是现代公民教育珍视个体独特性、分享个体多样的生命基础。在这一层意义上,承继了中国传统德育敬畏生命价值取向的现代生命德育模式。这既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敬畏生命价值取向的历史继承和创造性诠释,也是以尊重个体主体性为特质的现代公民教育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并重”。其中,“厚生”作为敬畏生命观念的具体展开,体现为一种重视生活及其经验的价值取向。“但是最无益的教育还是刑事法庭在涉及人民时所依据的那些程序。”公民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在生活中具有行动能力的积极公民,而非在关于公民的知识中进行智力游戏的“公民理论家”。现代生活德育论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并且在中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课程与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和印证。

在当代德育改革中涌现的生命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以及生态德育模式,接续和承继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敬畏生命、重视生活经验、追求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从而沿着生命、生活、生态渐次拓展的公民存在界域,为中国现代公民教育提供理念引导与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真实地感受到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原动力所带来的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发展的冲动与活力,同时也看到,与发育较早的西方公民教育相比,中国公民教育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公民教育怎样才能植根于中国现实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借鉴国外成熟的公民教育经验与成果,以理性的文化自觉意识恪守民族文化传统,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民族气质与中国样式的现代公民教育之路。这一宏大的时代课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公民教育观的理论问题,它期待着我们在公民教育的理论探讨、制度建设、教育改革、社会实践等诸多层面的探索创新与联动推进。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悟幸福
欢送2008喜迎2009
我的同学
“烤”试
梅花
假如我是一棵树
特殊的奖赏
自行车的往事
一种伟大的爱
法在我心 中
春雨
上海之旅
me(我)
珍惜生命
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一卡通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恩格斯哲学思维的特点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高校实施限网政策的成效分析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将基尔霍夫方程引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研究
民办高校“90后”大学牛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湖南湘西地区烟草企业法制教育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试析“中国梦”之文化力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A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C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C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平平搭积木》教学设计
《雨点儿》教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B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B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B案)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六上)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六上)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A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