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9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分别从政府、社区、学校以及自身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6亿。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向家庭整体流动方向转变,伴随着家庭化趋势的加剧,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子女或是被父母从家乡带到城市,或是在城市中出生继而留在城市。虽然这部分群体的生活、学习等都是在城市中,但是由于其本身没有城市户籍身份,再加上流动性相对比较大,所以出现了很多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主要探讨这一群体在城市受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他们在城市中的受教育状况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一)家庭环境较差

流动人口的收入一般较低,子女的教育费用造成他们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很难再有额外的收入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相当一部分的流动人口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条件较简陋,租住的社区不能为孩子们在家庭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给子女的教育带来难度;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在对待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放任不管、专制教育,忽略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导致两代人关系不融洽;家长们过于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子女的心理素质、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的培养。

(二)学校条件有限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流动地就学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另一种是到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开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但是不管选择哪种途径就读,都存着着不少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是由于保障力度不够,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流入地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完备,学校资源的有限制约着流动人口子女的入校,入校门槛的设置也直接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率;“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资源匮乏,在很多方面并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需求。

(三)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政府和社区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教育体系中,享有与城市子女相同的待遇,即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力度不足。社区是流动人口家庭居住的基本环境,社区介入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是流动人口家庭接触最多的环境,因此社区应当把流动人口子女作为其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群体,让他们先融入到所生活的社区,进而融入到教育体系,最后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例如大学生志愿者所组织的对打工子弟教育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资源的不足,但是仅仅凭这微薄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将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才能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对教育的需求。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伴随着流动人口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自身等方面寻找原因,最终找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政府管理不到位

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说,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实施意见,很多地方政府只强调经费、管理的困难,而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切实需求,再加上很多主管部门没能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落到实处,从而使得这个问题越来越凸显。

(二)相关制度不合理

从制度角度来看,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根本的障碍是我国长期实行与户籍制度相应的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相应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只满足了城市、乡村的教育,而对于这种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国家的教育投入制度也与城乡二元结构密切相关,而且政府在这一方面往往忽视了城乡差距的存在,实行的教育政策带有“城市化”趋向,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享受不到教育的政策优惠。

(三)社区工作难度大

虽然流动人口家庭生活在社区中,但是他们忙于生计而很少有时间真正参与到社区中,并且流动人口所从事职业多为临时的,居住的社区也不固定,所以要针对他们开展社区活动难度较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性大还表现在参与时间的不确定上,且社区活动是建立在社区成员自愿和兴趣方面,不能强制流动人口家庭参加,如果他们对活动不感兴趣,社区无能为力。另外,社区即使开展了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活动,也不能准确的评估是否满足其需求,评估指标的缺失也加大了社区工作的难度。

(四)学校教育的不公平

学校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在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流动人口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很多正规的公立学校设置了门槛,直接损害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即使进入学校后,也可能会因为学校、同学等存在偏见而影响其接受正常的教育,有些学校甚至不把流动的这部分学生成绩作为学校考核和教师考核的依据,这就使得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这些学生的要求,从而引发学校教育的不公平,进而导致学生融入学校的难度加大。

(五)家庭自身原因多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成员自身的职业、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相关。首先,流动人口家庭的流动性强,使得流动人口子女与其他同龄人的相对隔离,容易让这一群体产生边缘化的倾向,这很不利于他们与城市同龄人的交往,而且流动也带来周围同龄群体的不断变化,更加不容易建立同龄群体关系,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孤独感的加剧;其次,流动人口职位相对低,收入也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家长没有足够的精力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第三,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这部分父母本身就没有受到多少正规的教育,导致流动人口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家庭环境不佳。

三、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出发:

第一,政府应该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以法规的形式保障其权利,各级政府也要明确公办学校接受流动人口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要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渠道,规范民办学校建设,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还要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保护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权利。

第二,加强社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生活的社区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应将这一群体纳入管理之内,以“社区服务”为主,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热心的为他们服务,从小处着手,积极帮助流动人口家庭解决他们的就业、权益保护和子女的入学问题,让他们及其子女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

第三,学校应公平对待。公立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接收工作,积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则要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不断争取达到合格学校的标准。其次学校要与学生相互尊重,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位同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作为孩子的父母,无论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都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教育错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弟弟
一道长留心底的风景线
菊,开启梦的信念
难忘的生日
父亲的掌声
学会爱自己
孟母无须三迁
风赋
十五岁的少年爱喝白开水
雨中情怀
湖与桑树
叶之歌
菊,开启梦的信念
寻找快乐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赫索格》的多重空间解读
浅析方方笔下的女性命运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自由女性的情感束缚”
论《神圣家族》中细木夫人与绢子的象征意义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伤逝》与《十八春》中女性婚恋观对比分析
阎连科小说色彩词的偏离及其修辞效果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生存的艰辛,同化的艰难
浅析壶井荣的《温暖的右手》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风格
论冰心《关于男人》以人为本的存在哲学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