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_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3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摘要: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德昂族

在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不断强化的保护和发展双重压力的今天,如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趋势。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旅游开发的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各种盲动、无序、变形的行为和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比较严重,其结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难以修复的危害。作为中国极少数民族之一,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主要聚居地的德昂族民族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憎爱分明的矛盾和问题。

一、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

(一)文化空间

(二)宗教、民俗标志“龙阳塔”

中缅两国的德昂族中,都有祖先出自“龙阳”的传说,称“滚思艾玛腊嘎”,认为他们的男性老始祖是传说中的太阳“思艾”,女性老始祖是神龙“腊嘎”,神龙和太阳的结合,才繁衍了德昂族后代。这是人类起源时代的图腾崇拜传说。由此,国内在德昂聚居地的公共活动广场有称谓“广目剌丁”的雕有太阳形象和龙身的标志性建筑物“龙阳塔”。龙阳塔又称喇定塔,是德昂族的标志和灵魂。德昂族自古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是龙的传人。随着德昂族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龙阳塔由传说中的象征,竖立在德昂族聚居区。目前在三台山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已建龙阳塔标志,打造龙阳文化。

(三)口头传统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世代传诵的创世史诗,主要记述了人类的起源、创世造物的过程,独特地提出人类来源于茶树,德昂族是茶树的子孙,反映了德昂族先民与众不同的原始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德昂人把茶树当作万物的阿祖,人类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把茶树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达古达楞格莱标》始终以万物之源――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了这一人类和大地上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以奇妙的幻想将茶拟人化,长诗合起来就成了德昂族社会历史变迁的长卷。

(四)文化景观

三台山现存的代表性文化景观主要有:一是出冬瓜德昂族的历史建筑,包括四檐出水的诸葛亮帽子;二是德昂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由主展馆、动态表演馆、手工艺展示馆、报告厅组成;三是出冬瓜德昂寨的奘房和佛塔;四是出冬瓜村茶园,欣赏茶园风光,亲自到茶艺坊体验传统的手工摘茶、拷茶、揉茶等制茶过程,感受当地人敬茶、品茶等独特而讲究的风俗传统;五是古榕树与佛爷坟: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一般都供养着佛爷。佛爷圆寂后时兴塔葬,雕刻上具有南传佛教风格的图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酸茶制作技艺

酸茶制作工艺十分烦琐,从采摘到成品需要半年之久,而且加工数量有限。其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将鲜茶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菜则要适当在第二道工序时多放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舂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六)节庆活动

浇花节、开门节、关门节、烧白菜是三台山的传统重大节日。德昂族的浇花节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浇花节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一般3~5天。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和水龙。节日清晨,人们身着盛装,前往佛寺供佛,听佛念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中的洗尘小屋中,举行为佛洗尘仪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泼水仪式后,举行供食祭词和长队象脚鼓舞取水活动。浇花节内容涉及德昂族的宗教礼仪、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工艺、婚姻习俗和传统饮食文化及精神领域的诸多方面,是德昂族社会习俗千百年来传承、延续的主要载体,是德昂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二、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性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近年来,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形成了原生地静态开发、原生地活态开发、原生地综合开发和异地集锦式开发等模式,[3]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损害遗产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除建立健全由法律、行政、经济、传承培训等构成的保障机制外,先行编制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双主轴、一体化复合型规划,即实施对文化遗产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是达成对文化遗产实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及前提。这里试以《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框架项目――三台山出冬瓜村》为例,加以说明。鉴于三台山文化遗产的构成、特性和现状分布,结合当地农民参与旅游的需求,从三个层面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

(一)核心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口传文化《达古达愣格莱标》和浇花节文化保护

《达古达愣格莱标》和浇花节两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三台山乡邦外村83岁的李腊翁,重点是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要求,对古歌口传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其保护的要点主要有:对传承人的保护,应逐步建立传承人传习机制,对传承人的传习技艺进行重点资助,依托德昂族博物馆的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文物、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

对于规划区的文物、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等遗产,应逐步将其纳入到国家、自治区和省市或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序列;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和管理机构;通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申报促保护;建立不同建筑的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包括保护建筑、一般整治、重点整治、保留改建和拆除建筑等五类,并制定各类建筑的保护指南和细则。

3.古树名木、茶园与文物保护

三台山乡分布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对所有直径大于20cm的树木,建立和推行挂牌保护的制度;茶园是三台山乡重要的景观和生态资源,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森林植被保护法规、条例等严格保护;德昂族博物馆涵盖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纺织、民间工艺品、古籍文献、节日文化、宗教艺术等,集中展示着德昂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空间规划

在综合考虑三台山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基础上,将三台山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馆(中国德昂族博物馆)、二区(村落发展与商业服务区、出冬瓜德昂族历史文化体验区)、三节点(茶叶文化节、浇花节和龙阳节)。

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德昂族的标志和灵魂,馆内正在新建龙阳塔。村落发展与商业服务区、出冬瓜德昂族历史文化体验区,民居作为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适当隔离商业活动,避免同质化非常重要。茶叶文化节、浇花节和龙阳节可通过节日体现民俗文化,是保护和旅游开通的重要途径。

(三)主要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

1.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

在原有《达古达愣格莱标》和浇花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组的基础上,组建项目申报工作组,负责将“出冬瓜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建立健全《达古达愣格莱标》传承人机制,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援助和支持等。

2.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景观

开发出冬瓜自然村生态旅游村寨及老岗山、女王宫民族特色景观;开发允欠温总理足迹景观及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芒里电站库区观光旅游;开发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观光及古树景观。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与人居环境打造相结合,把德昂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规划1000亩丘陵地打造德昂古寨村落,吸引国内外人士来居住,把民族文化和人居环境的打造结合起来,拓展德昂文化外延,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3.中国德昂族博物馆

中国德昂族博物馆由主展馆、动态表演馆、手工艺展示馆、电子展示厅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德昂族博物馆,整体建筑体现了德昂族传统民居风格。博物馆共收藏德昂文物200多件,其展陈形式包括图片、文物、影像、音像、实物与多媒体资料等。

拟通过上述规划设计,最终将三台山建设成为一个村落保护、集镇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文化鲜明的特色村落型小康集镇;融旅游服务、餐饮、游览、商业零售、住宿和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德昂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三、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

保护性旅游开发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承,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活的载体,是活态的文化财富。”[4]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形态,是有“生命”的文化体系,是具有体系结构和丰富内涵的文化“生命”体。

在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当作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的资源要素来认识和对待的,因此并不可能都进行市场开发。一方面,既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理念,讲求开发的适度性与适当性,使民族社区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发展与传承。其次,切实关注民族社区的持续发展。民族社区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旅游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中,应注重民族社区居民利益的实现,积极构筑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途径,理顺当地社区与政府、当地社区与旅游投资商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真实性,并使民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建立在促进当地社会、生态与经济改善基础上,维持项目开发的可持性。最后,协助各个利益主体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意识。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出现的文化遗产退化、异化甚至消失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当地社区与其他利益主体缺乏正确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理论指导,过分关注短期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需求,而逐渐丧失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所致。因此,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前提,融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规划,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协助各个利益主体形成正确的保护意识和开发理念。通过规划,不仅要使民族文化主体更加正确地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社会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从根本上减少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通过对政府、当地社区、旅游投资商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指导,打造“影响和引导游客用客观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式去体验”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从而逐步改变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过于肤浅和流于表面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历史存续的“活态”的文化要素[5],其显著的异质性、独特性和不可移植性成为吸引民族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的资源要素,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日益“被”旅游开发着。德昂族独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旅游开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以培养文化氛围为前提,以彰显文化特色为核心,以适应时代需求为方向,使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发展中实现遗产价值。在云南,还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云南旅游大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优势,结合地方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形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机制,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懒虫爸爸
新来的老师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帅爸爸
我的妹妹
深山中的看林人
回忆童年钓龙虾
没有蛋糕的生日
一件有趣的事
未来的我
精灵的小表妹
胆小的我作文
我的周老师
我被同学欺负了
我的妹妹
十项出色的青少年发明
“文革”二字何必加引号
一根价值1亿美元的军事“天线杆”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14年25项最佳发明”
为什么中国只用1个时间,而美国有6个
纳粹打着“爱国”的旗号“崛起”
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在海底待31天
星际穿越,让时空旅行不再是梦想
科学家最想重新命名的科学术语
老无所依的恐惧
常见符号的隐秘来历
动画片里的妈妈去哪儿了
让好制度改变中国
北京市各校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作文题目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资料: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训练及答案:修改病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