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儒家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精神资源价值_儒家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精神资源价值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儒家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精神资源价值

儒家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精神资源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7

儒家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精神资源价值

【摘 要】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影响力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原因就在于儒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想内涵;高校德育;精神资源价值

一、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代表和主流是儒家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内涵及其特质,才能充分认识儒家文化在德育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是经孔子创立的儒学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累条件下,不断继承、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文化思想体系。“所谓德育,即教育社会中的人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稳定的道德心理。”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仁者爱人

“人文”一次出自《周易》:“观乎人乎,以化成天下。”从这一思想渊源来看,“人文”不仅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弘扬,也是一种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手段。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仁者爱人,“仁爱思想既是儒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精髓所在,也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还包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孟子说“亲亲,仁也”,亲爱自己应当亲近的人,这就是“仁”,又说“仁者爱人”,“仁,人心也”,孟子突出阐发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 而且还要爱百姓、爱万物。国家施仁政,孔子主张道德教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施德治,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居家施仁,讲“孝弟”,父慈子孝,家庭美满;与民施仁,讲“忠恕”,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作为道德规范的“仁”,用于人际关系时,孔子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由血缘亲情衍生、演绎而来,孝悌即为仁之本,其泛爱思想是血缘亲情的扩张与舒展。由此凝结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形成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儒家提出的路径是“为仁由己”,“其方法上讲求‘慎独’,认真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合乎道德伦理规范,成为完整意义的人”,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性――见利思义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理性,道德至上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义利、公私、理欲、群己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在价值取向中强调“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孔孟在义利问题上有三个基本观点:其一,义与利是对立的,认为道德行为排斥个人利益,脱离功利。其二,主张重义轻利,把‘为善’还是‘为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其三,义为善,利为恶,利是产生不道德的根源。”儒家文化认为重义轻利具有道德至上的价值,同时认为“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君子和“义”有辩证的关系。

(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圣贤君子

历代的儒家学者都关注人伦、人格、人品等问题,提出了种种人生标准、理想目标,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追求――圣贤君子、志士仁人。儒家文化讲求伦理纲常,概括出五项基本的人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样在全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爱有等差的社会秩序和精神传统,这种社会规范和精神追求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格,为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现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内圣是指内有圣人之德,能达到对善的领悟,对仁德深刻把握;外王是指内在的道德修养推广到社会,以此实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圣人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孟子曾将理想人格目标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儒家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前者为后者之基,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儒家文化不仅提出了一整套理想人格理论,而且在实现理想人格的方法上也作了颇具意义的探讨: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关键是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克己修身、见贤思齐,强调个人的内在自觉性。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四)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追求“和”,从思想观念的提升到理想目标的追求,再到实践方法的运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和而不同”的主线:普遍和谐、注重整体、群体至上、中庸之道。“在儒家看来, 天本身是和谐的, 人与宇宙也是和谐的。人与人的和谐, 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文化的和谐是普遍意义上的和谐,汤一介先生认为普遍和谐包括四层含义:“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笔者认为,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关怀上看,和谐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孔子强调“和为贵”,提倡“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主张不偏不倚、中庸。他还说“: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境界。儒家文化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二、儒家文化对高校德育的精神资源价值

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是实现儒家文化德育思想与高校德育价值转化的前提和背景。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新变化: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认识存在片面性,价值评价上存在感性化。其次高校德育面临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进行,西方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视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实现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与高校德育的价值转化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儒家文化的德育精神资源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重利轻义、仁爱思想、和而不同思想、诚信思想、勤俭节约思想等都是当代高校德育重要内容;此外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还提供了重要的德育方法资源:如克己修身、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环境陶冶、社会教化等都值得高校借鉴和吸收。 笔者在总结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基础上,认为儒家文化对高校的精神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儒家文化倡导的爱国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忠君是爱国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爱国的实质是爱人民,爱民族。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突破了狭隘的忠君观念,爱国主义的深层内涵是对民族、同胞的热爱。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天人合

一、恋土归根、天下大同”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儒家文化重视整体主义思想,从价值追求上看,个体的价值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实现,个体只有在整体中、作为整体一分子才有意义。这种精神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换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维护全局利益的独特品质,形成了以国家利益为上的思想品质,孕育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儒家注重情操和气节,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孟子更从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概括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俗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他还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它可以成为我们高校德育中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

儒家文化特别推从伦理本位,伦理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崇尚道德、讲求人品作为人生准则。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把人们的理想追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明确提出“学为圣贤”的理想目标。在孔子眼中,“圣贤”人格,完美无缺,至真至善,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境。在高校德育的内容中增加理想教育,教育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价值所在。同时,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的道德修养,崇尚气节,重视情操,强调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唯义所在”、“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等都是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论述。高校开展道德教育,也应提倡理想信念教育,崇尚理想人格,注重个体与社会、集体相联系,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

(三)自教自律的修身方法

“修身是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己自律的方法。儒家十分强调修身,总是把修身同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儒家推崇的人生理想是“内圣外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点明了从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体现了修身在人的生活中及其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德育中如何实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的高尚道德,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关键是加强人的自教自律的道德修养。所谓自律即靠自己内心的约束,自己内心的意志力量来完成道德行为。儒家文化主张,道德贵在自律,人的道德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提出了许多道德自律修养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不见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省包括三种情形:当自己有问题时要自省,自己没有问题也要经常自省;他人出现过失时要自省,检查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过失;当自己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时要自省,从自身主观方面找原因。此外,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和完善应注意“慎独”,《礼记・中庸》提出“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不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不要再细小事情上违背道德,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中蕴含的修身方法赋予了高校德育以方法论的资源。

(四)以和为贵的人际交往方法

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蕴含了重伦理、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普遍的民族心理,对于社会稳定、国家统

一、人际关系协调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孔子强调“和为贵”,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对于高校德育的精神资源价值就体现在和谐人际关系上,高校德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不仅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而且强调社会整体的和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明确地把“和”视为全部社会制度的价值。儒家文化“和”的思想极富辩证之味,它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与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使得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这种对于人们的感情欲望、所作所为,保持和而不同,符合礼法的道德要求,显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在今天,进一步倡导和弘扬这种精神,对于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全社会合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勤能补拙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童年》读后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桥》有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意林榜中榜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和你在一起
作业跳跳豆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