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_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18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高考语文 汉字考查 分期特点 测试评价

在我国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汉字的考查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单独拟题考查、名言名句背诵填空题目中对汉字的考查、作文中对汉字的考查等。在这三种形式中,单独拟题考查是以汉字考查为核心,另外两种形式是以汉字考查为附属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只探讨以汉字考查为核心的单独拟题考查题目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等问题,另外两种对汉字的考查形式,将另文研究。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高考试题中汉字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期,考查其各时期的特点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一、1977年:各省分别命题,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套数偏少,但考查题型变化多样,考查内容以字音、字形为核心。

(一)给汉字注音

河北、辽宁、吉林3个省份的试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其中河北、吉林卷是复式题目:河北卷要求给词语注音并解释词语,吉林卷要求给形近字注音并用所给汉字组词。3个省份注音试题各有特色,河北卷要求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辽宁卷要求给一整句话注音,吉林卷考查给两对形近字“侮和诲”和“仰和抑”注音。

(二)改正错别字

河北、江苏、广西、甘肃和四川五地试题考查了学生改正错别字的能力。其中,河北、江苏、四川卷考查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广西和甘肃卷考查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就题目难度而言,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的难度要高于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难度,因为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学生搜索范围大、改错目标性不强。特别提出的是,河北省的改错题把改错字和改使用“不妥当”的词语放在一个题目里面,是字词同考的复式题目,学生既要在一个句子中找错字还要改正“不妥当”的词语,相比单纯的改错题目,难度有所加大。

(三)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湖南卷考查的是根据注音写出汉字,考查了完整的一句话。在这几种题型里面,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种题型。

(四)给汉字注音并组词

要求用所给汉字组词的省份只有吉林省。由于吉林卷是在要求给汉字注音的情况下用所给的汉字组词,所以该题目也是一个复式题目。这个题目集中考查了汉字识、读、用的能力。

二、1978~1980:高考命题开始恢复为全国统一命题,汉字考查以完形填空为主,稳定统一,细微处稍有变化。

从1978年开始,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1978~1980年这3年的汉字考查题目都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并统一要求为“在下面的括号里(横线里)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个括号(每道横线)只能填一个字”。1978、1979年卷是补充完整词语中所缺少的某一个汉字,1980年卷的4个小题中,第1小题的6个空给了拼音提示,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算是相对降低了试题难度。

这种题型对学生的阅读面、词汇量、词义辨析能力都有所考查。据当时的阅卷老师回忆,在学生的答卷中往往出现知道读音而不能够正确写出字形的情况。这几年对汉字的考查,体现了当时对“双基”的严格要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种命题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1981年:一题多考的复式题目出现,要求对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另外,上海于1985年开始单独命题,对汉字的考查放在了现代文阅读题目中,既考查给汉字注音又考查了汉字造字法。对造字法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要求考生写出6个阅读材料中没有的以“贝”为形旁的形声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复合考查了汉字字形和造字法的复式题目。对造字法这一考查题目,一些人当年就从阅卷角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题目加大了阅卷的劳动强度,需要对考生写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疑似形声字进行核查,为了提高效率和阅卷质量,这种考查方式需要改进。[4]也许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迄今为止,这种题型没有被再次采用。

从这个时期开始,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一般占3分。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难读字等。

(一)1986年是高考考查汉字采用选择题型的第一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对读音进行了考查,并且都要求选出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不同之处在于:全国卷是辨别词中汉字注音的正误,1个小题给出的四组词各不相同;上海卷是辨别句子中词的注音正误,两个小题各给出1个句子中两个词的4种注音的排列组合,让考生选出正确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如果从考生需要识读的字词数来看,全国卷比上海卷稍微偏难;但全国卷的题目,完全出自教材中的词语拼音,而且都有注释,所以对南方的考生或普通话不是很好的地区考生而言,即使有些方音影响,但影响也不是很大。据当年湖北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考生能够做对这个题目。另外,全国卷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字义,第二道题目共3个小题,要求考生为加点字从所给的4个释义中选择一项正确的,这个题型后来没有再出现。根据当年山东省的抽样统计,这个题目的3个小题当年全部答对的仅有36.8%。[5]

(二)1987年,全国高考有了三套试题: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该年度的3套题目都有要求选出字形或字音“全对的一组”,只不过全国卷要求选出字形和字音全对的一组,这是首次出现的音、形同题混考的复式题目,也是后来经常被采用的一个经典题型。上海卷是字音、字形分两题独立考核的题目;广东卷除考查读音外,在新高考时期首次以独立题目的形式考查了造字法:让考生选出“全部是形声字的一项”。全国卷的这道题目虽然是个创新,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年山东考生答卷全错率占71%以上,是历年来失分最多的考查内容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学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教学仍非常薄弱。另外,该题在正确选择项中出现的“盘姗”一词,只见于课文注释,考生由于平时阅读不细、记忆不清,也应该是失分原因之一。[6]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类似题目命题方面,一定要考虑到语料选择的客观性、常用性等具体问题,以提高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三)1988年的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这3套试题相对之前都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汉字考查方式和题型都在这一年出现了。全国卷考查了字音和字义:第一小题是辨识并为形近字或同声旁形声字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同形汉字字义相同的一组,这两种题型在全国都是首次出现;上海卷除考查了一组4个词的正确读音的选择外,还在全国首次考查了诵读中句中停顿的问题;广东卷该年度的两个题目都是1977年以来的创新题目:一个小题是以让考生选择音、形、义“全对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选择题目,另外一个小题是考查汉字构造问题,让考生选出“构造各不相同的一组”。

(四)1989年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的题目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汉字注音进行了考查。不同的是,全国卷以选择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组”的形式对汉字字音、字形进行了联合考查,是1987年全国卷曾经采用过的一种复式题目。

六、1993~1997年:中国高考标准化考试进行多年,题型开始相对稳定,语文试卷中对汉字考查内容进入以汉字字音、字形为主的时期,但具体考查形式和内容仍处于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试题基本以全国卷和上海卷为主,在汉字考查题目形式选取和内容命制上各有特色。

(一)1993年有三套题目:全国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和上海卷。这三套题目在汉字考查方面都是音、形分开命题,全国卷、新高考卷都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这也是这种类型的读音考查题首次出现,和以往的“音、形、义”或“音、形”等混合考查相比,降低了难度,但考查重点突出了,对多音字这种汉语学习的重点内容的考查却深入了。这种适当降低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突出考查测试重点目标的命题方式值得肯定。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考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的题目;上海卷对语音的考查是以把汉字用“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一种汉字读音考查的新题型。另外,上海卷本年度还考查了汉字用法,让考生选择错用“或”字的一句话。新高考卷单独考了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这也是一个创新,但相对全国卷和上海卷而言增加了难度,命题人也应该是出于防止考生猜答案的目的。整体来看,1993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对汉字考查的题目的创新点比较多。

(二)1994年,全国卷的两个小题中,第一个小题是传统的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但这种复式题目相对于1993年的汉字字音、字形的独立考查,并不一定合理。将两者合成在一起进行考查虽有在同一题目中考查内容覆盖面比较大的便利,但也会有考查重点不突出,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数不科学的不足。第二个小题是首次创新题目:选择正确的汉字填空。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是比较传统的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是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该年度还有一套试题是上海的试点教材卷,但该试卷没有进行汉字的单独考查。

(四)1996年的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设了两个小题,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不同的是在考查字形方面,全国卷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上海卷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全国卷应该是高于上海卷,但全国卷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识记汉字的水平。因为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如果考生采用排除法,即便不能够完全正确辨识所给汉字字形,却也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

(一)1998年,全国卷汉字读音的考查是以选择“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对多音字读音进行的考查,这也是1977年后首次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多音字的考查;字形题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对8对容易混淆的词中用的同音、音近字的使用进行的考查,如“求实”“实事求是”“直接”“直截了当”等。这是全国卷采用选择题题型以来,最具创新的一年,也是知识点比较明确、考查目的性比较明白的一年。与往年相比,这一年明确降低了考查难度,比如汉字的读音由1997年综合考查语音误读的多个特点,简化为只考查其中的一个特点――多音多义字误读;命题人员应该是考虑到对普通话推广程度不是很一致的原因,不同方言区学生对声调的区别可能难以精确掌握,所用语料中的考核中心字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多音字;同时所选多音字又都是比较常用的,没有出现生僻字。汉字字形考查由1997年的四组16个词语里涉及到的7个错别字变为四组16个词语里只识辨一个错别字(同音异义词易写错),简化了考题的综合性,突出了考查重心。由于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即它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所以其中的一个语素必须使用不同字形的汉字,这些词语大多是常用的,这也有效降低了试题难度。

(二)1999年,全国卷考查的是汉字字形,要求选出选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难度系数相对提高。高考汉字考查由以前的汉字字音、字形等进行“全面”考查进入到“选考”阶段,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在考试中如果强调考点的面面俱到,特别是机械识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无形中可能会加大试题难度、增加学生答题负担,反而对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利。

(三)2000年全国卷只考查了字形,且是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全国卷1993年以来汉字字形考查题目难度最低的一年,整个题目中只有3个错别字,量上比上年有所减少,意在降低难度,给学生和语文教学正确的导向;题目形式也是相对单纯的一年,该题型成为以后汉字字形考查的主要题型之一。该年度首次出现了北京和上海的春季高考试卷,上海的春季高考卷和夏季高考卷一样,也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的考查,北京卷只考查了字形,但难度比全国卷要高,它是要求选出4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卷,都注意了从使用频率高且错误几率也较高的语料中提取命题材料,以更有效地体现“考”的价值。

(五)2002年,全国卷首次以选择每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形式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对字形的考查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进行的。北京卷和北京春季高考卷题型相同:以选择加点多音字读音与所给该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考察了多音字读音,是1998年全国卷采用该题型以来首次被其他试卷采用;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该年度全国卷汉字语音的考查与往年相同的是,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关于命设这种题目的目的,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说“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8]

(六)2003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中对字音的考查是考察了一组异形同音字,这也是高考首次考查同音字;命题人命设这类题目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也是语文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年山东省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的语音题目平均分为2.11,难度系数为0.704,得分不算理想,主要原因是该题目考查汉字所列词语是常用词语,但词语中的汉字不都是常用字,这就无意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全国卷的字形题,是当年争议最大的题目之一,山东考生的平均得分仅为0.47,难度达到了0.16,考生仅误选“伶牙俐齿”一项的就有43%之多。“伶俐”义为“灵活”,是个连绵词,在这里被拆开了。“牙齿”,即口齿,意思是说话的能力,“伶牙利齿”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不少考生不确知该词语的含义,片面地认为“利齿”似乎是“锋利的牙齿”;但没注意整个词语的含义,也没有注意“伶牙”不可理解。既然出现了这种考查结果,从一个方面也提醒命题人员在题目命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汉字考查对象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考查性,以免有偏、怪之嫌。 北京卷和北京春考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完全正确”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该年度首次出现的安徽卷分别以选择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察了字音、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察了字形。

八、2004~2006年:高考分省单独命题的省份增加、高考语文试卷份数增多,汉字单独考查呈现出考与不考、音形分题同考与音形同题共考、只考音或形与音形都考的多元化模式,但以选择题形式对字音、字形同时分题考查成为本阶段汉字考查的主流形式。

本阶段共有高考语文试卷53套,没有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等进行单独考查的有7套,选考字音或字形一项的有7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的有39套。在只选考字音或字形的7套试题中,1套选考了字音,6套选考了字形。

在部分进行分省命题后,以前全国统一卷尽量避免的对一些语音的详细区分点的考查却成为一些地方题目的追求。一些人认为考虑地方语言面貌设题可以对汉字语音起到纠偏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如在湖北省的试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湖北许多地方不分n、l;在韵母方面,前鼻音‘in、en’和后鼻音‘ing、eng’不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不分等。考查这些内容对纠正该地人的语音发音能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2005年第一大题第一小题就选择了这样的字词:‘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第一组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第二组加点字均读zhì;2006年第一题选择了‘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2007年第一题选择了‘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就是为了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9]

(六)2012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这5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4套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1套单独考查了字形;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这8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福建卷、辽宁卷、全国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山东卷、江苏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字音,这也是历年来比较传统的字音考查形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往年一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乡胜景——秦皇台
我的建议。
家乡的秋天
去儿童游乐场
第一次坐飞机
小骆驼减肥记
气球娃娃(二)
新世纪文学社介绍
新世纪文学社成员介绍
新世纪文学社成员介绍
书法乐
老师不在时……·
新世纪文学社成员介绍
我的班主任
比汽球更重要的
校园戏剧 2014年10期
《调查中国生活真相》主要调查方法的分析
四川震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及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美国巧实力运用背景下的中美关系
弄堂交换与邻里团结
关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讨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管理初探
谈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及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研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高素质金融从业者的角色定位与培养
浅谈工笔画的写意性
校园主持人常见问题及培训策略
某轨道交通项目车站混凝土支撑轴力报警情况分析
动画速写漫谈
迁移灯光在室内餐厅设计中的运用
《写给云》参考资料
《会“呼吸”的公路》参考资料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写给云》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植物的睡眠》拓展
百科知识-大熊猫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会“呼吸”的公路》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学设计
《植物的睡眠》探究感悟
《可爱的大熊猫》参考资料
《会“呼吸”的公路》探究感悟
《可爱的大熊猫》探究感悟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可爱的大熊猫》教学设计
《地球清洁工》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