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8

《论语》中“仁”的英译比较研究

摘 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关键词:《论语》 仁 英译 比较

一、引言

据统计,《论语》全文共15953字,单字为1355,出现频率排前十的高频字依次是“子、人、君、和、仁、道、行、礼、学、天、民”(见表1),其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单就词频统计而言,“仁”毫无疑问是《论语》的关键词;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仁”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但是《论语》一书中并未具体解释“仁”字,其内涵极其丰富且寓意广泛,可谓微言大义,这对《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解读提出了巨大挑战。

表1:《论语》高频字

高频字 子 人 君 和 仁 道 行 礼 学 天 民

二、“仁”的基本内涵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仁”是会意字,“仁,亲也,从人二”。从词源学角度进行分析,“仁”乃“人”+“二”,“仁”的左边一半是“人”,右边一半是“二”,这就表示两个人在一起,当然并不是单纯数量关系上的两个人,而是指由此而发生的人际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要亲近友爱、互帮互助。“仁”在《论语》中的出现高度频繁,在《论语》乃至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却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解释,而是将其涵义融入自己的言论之中。杨伯俊认为:“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还有许多歧义的说法。”[4](P16)“仁”作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涵盖了“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论语》中涉及到“仁”的语句众多,从词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第二类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第三类指“行仁,做仁事”;第四类指“仁”的名声,即被人称为“仁”[5]。

“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和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可从两个层面加以归结:“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就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答案因人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孔子“仁”的中心含义。“仁者爱人”,从肯定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否定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合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仁”并非诸德,却是包罗诸德的最高概括。一言以蔽之,“仁”字内涵深刻,可谓“一字之下,蕴义万千”。正因为“仁”在《论语》中蕴意万千,其内涵之丰富、用法之灵活,所以“仁”在英译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应词,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境分别翻译成不同的英文单词。

三、“仁”的英译比较

(一)整体评价

关于《论语》一书的翻译与研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809年至今……产生了近40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这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6]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James Legge)与辜鸿铭(Ku Hungming)的英译本影响较大。由于译者身份、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论语》的解读与翻译也呈现出差异,对核心词“仁”的翻译见仁见智。

理雅各译本 辜鸿铭译本

仁 数量 仁 数量

True/perfect virtue 57 Moral character 46

virtuous 10 Moral man/people 13

Benevolent actions/benevolence 9 Be moral/covetous 8

The man of virtue 8 To live a moral life 5

The virtuous 7 Morality 5

Pronoun 2 A (good) man 2

The good 1 Moral surrounding 1

A man 1 Man of the people 1

Act virtuously 1 Men of moral worth 1

Men of principle 1 Moral well-beings 1

total 109 total 109

总结起来,理雅各的“virtue”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美德”,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道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与“德”不能等同,“仁”高于“德”。《论语》中有“仁”“德”并举的例子,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二者有别。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哲学理念,是可以通过自律和修身达到的一种人格理想;“德”则是上天赋予或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每个平凡的人都有这种与生俱来潜在的“德”,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格理想而成“仁”。因此,理雅各将“仁”与“德”等同译作“virtue”无疑是将二者等同,将“仁”的内涵片面化了。理雅各和辜鸿铭对此的措辞是通篇的问题。篇幅有限,本文只举三例来说明问题。

(二)英译例举与比较分析

(1)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理译:The philosopher Yu said,“They are few who,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Now,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of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爱。孝悌本属于家庭私德的范畴,孔子将其推而广之,引申出孝悌者不好犯上,亦必不会作乱,得出孝悌是“仁”之根本的结论。对于该句中“仁”的理解,向来众说纷纭。此处理雅各将其译作“benevolent actions”(慈爱的做法),辜鸿铭将其译作“a moral life”(有道德的生活)。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内涵上都无法将二者与“仁”对等起来。近代著名学者谢无量认为,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可见理雅各使用的“benevolent actions”及辜鸿铭使用的“a moral life”只是“仁”宽广涵义的一部分。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 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但是孔子在推崇“仁”的时候,不仅有“好人”的一面,也有“恶人”的一面。所谓的“好人”与 “恶人”并不指根据个人的好恶标准做出判断,而指明辨是非,爱仁者,恶不仁者。作为凡夫俗子,人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并且或多或少对某些人带有成见,所喜好的人未必就是好人,所憎恶的人也未必就是坏人。从结构上来说,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译文均采用了强调结构,与原文的句子结构是吻合的。理氏将“仁者”译作“virtuous man”,而辜氏将其译作“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表面看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将二人的译文回译成汉语,问题就出现了。理译:只有仁德之人才能爱人,才能恨人。此译文显然不合逻辑,难道不是仁德之人就没有爱人与恨人的权利吗?辜译:只有仁德之人知道怎样爱人,怎样恨人。相比而言,辜氏的翻译较为恰当。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The faults of men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 to which they belong.By observing a man’s faults,it may be known that he is virtuou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By observing a man’s failings you can judge of his moral character.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告诫我们,为人处世时犯的不同的过错出现在不同的类群中,通过观察种种不同的错误,就知道“仁”了。这里的“党”是“类群、派别”之义。理雅各将“斯知仁矣”中的“仁”译成“virtuous”,整句回译成中文变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人们可以知道他是仁德之士。显然,理氏误解了原文的意思,回译成中文的逻辑经不起推敲,是不符合常理的。辜鸿铭则将“仁”译作“moral character”,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再次将“仁”与“德”二者等同。

四、结语

理雅各和辜鸿铭对《论语》中“仁”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无论是理雅各的“virtue”,抑或是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美德”“道德”之类。而在孔子看来,“仁”与“德”有别,“仁”高于“德”。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仁”难以在根植于欧美文化的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来与之相译。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体现出“仁”在原文中的旨意和风格,避免译文对读者的误导,“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为“ren”为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夏天到了
最神圣的职责
我的校园生活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爱我们的节日
我厌烦
我的假期网络使用计划
秋天的收获
翅膀
又值重阳
听,那声音
处处学语文
留在我心底的一处风景
The Spring Festival
体谅自己 2013年9期
刺心的礼物
我家的保姆
还原自己 2013年7期
腊梅花开 2013年8期
细品时光 2013年8期
家有男保姆
我是蕨人 2013年9期
择日快递 2013年8期
温可铮歌唱技术研究
叔叔的地图
形式之美 2013年5期
钝感婚姻 2013年8期
打工仔奇缘
你冷不冷 2013年10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共176页可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状元成才路)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干将莫邪》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小石潭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选举风波》教案
状元成才路: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卷及答案(人教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劳山道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