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浅析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浅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浅析

摘 要: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例如客家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在地方性歇后语当中还有一种更为别致的歇后语――它以某地区某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经典言论或其传闻逸事为基础,浓缩出一句歇后语,该歇后语仅为有限区域的有限人群所熟悉和使用,该范围或圈子里的人只需要听、说该歇后语的半句,大家便可心领神会,取得特殊的言语交际效果。笔者将这一语言现象暂且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本文对此类型的歇后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究其语言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交际效果等。

关键词:歇后语 客家歇后语 上堡

一、引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俚语、口头禅、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多种形式。其中歇后语是汉语中的语言之花。一句话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交际使用时通常以“说出前半截、省略后半截”的形式居多,故称歇后语。

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方言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已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笔者在对客家歇后语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还发现一种非常独特的地方性歇后语,暂且将其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

二、现象描述

上堡以高山梯田闻名,《舌尖上的中国2》对其特色小吃“九层皮”有所介绍,是一个相对闭塞,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乡村。

(1)张有邦看病――下场(床)

上堡有名的老中医张有邦看病特别慎重,他诊病都会一边搭脉一边思量,大病小病都不一口定论,要留有余地。“你这病啊――”他摇头晃脑,“下场(床)哟!”意思是叫病人慢慢用药慢慢治,不要急着下床劳作。“下场”本身是张医生个人经典口头禅,不带贬义。而在日常交际中,“下场”带有“没有好下场”的意思,由于这句话比较伤人,所以当地人就隐晦地用“张有邦看病”来暗讽一个人“没有好下场”。

(2)邹贤考做生意――大过

民国时期邹贤考在上堡圩开了一间店铺。人们进店买东西不免顺口问一句:“邹老板,生意好哇!”不管生意好做不好做,邹贤考都谦逊一番,一律回答:“大过哦。”意思是:马马虎虎,没啥起色,或者说生意不好做。“大过”是邹贤考永远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所以当地人想要表达“马马虎虎没多大多起色”之类的意思时,经常放着简单的三个字不说,而是隐晦地说“邹贤考做生意”。

(3)陈聋牯做地――一片都

,没有;聋牯,聋子;地,坟墓。遂川县高排乡(注:与上堡乡毗邻)的地理先生(风水师)陈聋牯与别的地理先生不同,他出门找坟址往往一找就是一整天,傍黑回来就摇头,说:“这一片都好地方!”东家只好留宿。他便三天两头去探看。有时一找就是十天半个月,说不寻个好地方对不起东家。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他是外地人,来回路远不说,还耽搁接生意。遇到没人请他看风水的时候,就设法以“一片都”之类的借口在本地人家赖吃赖喝等候新东主。此后,当地人描述某一区域没有某事物时,不说“一片都”,而是说“陈聋牯做地”,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4)骆三芳买药――称头要足

称头,称东西时的分量。一般人都把“吃药多”看成是大忌,买药不是买青菜、买猪肉,不能去计较医生称的药是不是分量充足。而上堡人骆三芳是个小气鬼,买药时总要关心医生的药戥,生怕少称了药,还叮嘱说:“医生,称头要搞足来哟!”一时传为笑话。此后,在日常商品买卖中,买家叮嘱卖家不能短斤少两时往往说“骆三芳买药”,意思就是你别给我短斤少两。

(5)拿把耙泥坳人――荒了

耙泥坳,地名;拿把,意思是“给”、嫁给或送给。上堡乡赤水村耙泥坳住着清一色的方姓人。上堡方言h、f不分,“荒”和“方”统读“方”音。人们把荒废田土或荒废事业借谐音“方”来戏称。

(6)米筛眼大的字――独有张锡坤

米筛,客家地区一种竹制的器具,有许多小洞(客家话把“洞”叫作“眼”),用以筛选稻米。张锡坤是上堡一个偏僻山村里的人。解放初期,那个小山村里的人没文化,米筛眼那样大的字只有张锡坤才认得几个。所以,记人工,独有张锡坤能行;选当文书,独有张锡坤才行。久而久之,但凡认字写字,甚至所有难办的事,人们便说“独有张锡坤”,有时则说“米筛眼大的字”,意思也是“这事得找张锡坤”。

(7)竹筒子的泥团――一大工

客家话中,“一天”的读音是“一工”。旧时,人们不识字不能用笔记人工,做了一天工就捏一个小泥团放进竹筒里。竹筒里的泥团数就是人工数。有时小泥团不慎被水浸泡湮成一坨大泥团,几十天的人工瞬间变成了一塌糊涂的“一大工”,令人倍感无语。此后,但凡有类似令人哭笑不得的糊涂账,人们就说“竹筒子的泥团”以示调侃。

(8)崩岗下睡的――炮打鬼

崩岗,局部有坍塌的山窝。上堡乡上堡村水北有座小山头,解放初期曾作为枪毙反革命份子的靶场。上堡人称被枪毙的人为“炮打鬼”,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当地人骂别人“不得好死”时,说“炮打鬼”太过直白,于是就委婉地说“崩岗下睡的”。

(9)狗爪豆皮搭辣椒――相送

狗爪豆,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夏末秋初成熟,可食用。上堡人卖狗爪豆皮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一定会在狗爪豆皮里绑几只辣椒。辣椒是额外搭送给买家的,不另要钱。所以,如果某样东西是免费赠送给别人,就可以说“狗爪豆皮搭辣椒”。

事实上,这类独特的歇后语并非只见上堡一隅。崇义其他乡镇,甚至某一特定圈子里,也大量存在类似的现象。再举3个“某某说的”例子:

(10)家达先生哇咯――急时难想

哇咯,讲的、说的。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扬眉镇及其邻近的龙沟乡、长龙镇(上述3地统称扬眉片)。家达先生是扬眉片区小有名气的乡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急时难想”,意思是这件事本来我是知道的,可是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于是,每当人们遇到“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的情况时,就会说“家达先生哇咯”。

(11)老逼哇咯――口子很多

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老逼,一位朱姓老师的绰号。朱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口子很多”,说话间总是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口子”在崇义方言中指“办法、出路或者可用的资源”等。“口子很多”,意思是“不用着急”。据说,这句话最早是由于朱老师的父母催促其早日找到对象,成家立业,朱老师总是不以为意地说:“嗯,咱(不用)急,口子很多。”这一说就是许多年,朱老师到很晚才结婚。而他的这句口头禅却不胫而走,在县中学这个圈子里广为流传。每当老师们想表达“有的是办法,不用着急”这层意思时,就说“老逼哇咯”。

(12)阿杨哇咯――不可能

这条歇后语也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阿杨是一位杨姓老师的绰号。这位杨老师总是一副怀疑一切的姿态,言必称“不可能”,遂成为圈子里尽人皆知的口头禅。每当老师们想要说某事不可能时,则干脆以“阿杨哇咯”来代替“不可能”。

三、语言特征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在形式上具有同普通歇后语相同的形式特征,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特征。

(二)名人担纲。这类歇后语往往包含一个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区域性名人”,这位“名人”的经典言论或者典型事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最终浓缩为一条别致的歇后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名人”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的“出名”,多半是因为非常经典的言行能引起人们的传播兴趣。除此之外,这些“名人”的名气,影响范围很有限。比如说,邹贤考、张有邦、骆三芳、张锡坤乃至“老逼”“阿杨”等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会有人知道,离开特定区域,则根本无人知晓。

(三)浓缩经典。这类歇后语的背后,或包含了个性鲜明的人的有趣言论,或包含一件在该地区老幼皆知的典型故事或社会常识(如,例

(8)、

(9))。于是,从这些人或事当中,人们便提炼出一条很经典的歇后语,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日常交际的暗语。一般说前半句大家便心领神会,也偶尔单说后半句的,大家都能心照不宣。事实上,这类歇后语的前后半句可谓唇齿相依――虽然后半句是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但离开了前半句的背景便索然无趣。人们因某个有意思的人而浓缩出一句有意思的话,但在使用这句话时,恐怕优先想到的还是那个有意思的人,没有他,便没有这句经典;引用经典,难免就要调侃这个有意思的人。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四)喜闻乐传。这类歇后语能够形成并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此喜闻乐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中,孔夫子是名人,他的经典特征是家中书籍众多,所以人们用孔夫子搬家的行为来调侃输赢。同理,诸如“邹贤考做生意――大过”之类的话语中,邹贤考虽不是什么可以比肩孔夫子的大人物,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特征:世故低调。所以当地人可以将他作为一个传播的对象予以调侃。“大过”因邹贤考而流传,邹贤考同样也因“大过”而闻名――或许,在今天的上堡,不少年轻人或许已经茫然不知邹贤考是谁,但邹老板这条歇后语无疑已经在当地地方文化的史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语言价值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尽管数量有限、使用范围有限,但作为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意义和语言文化价值。

(一)含蓄生动。和其他歇后语一样,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也有着诙谐幽默、隽永含蓄的言语交际效果。在一定的认知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人们说出某句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大家便心领神会;或者提到某句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想起身边某个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或者众所周知的地方习俗等,言语交际会因此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不直白无味。这便是此类歇后语的魅力。

(二)有效传播。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凝练亮点,将一些饶有趣味的人和事变成人们日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既实现了对人和事的传播,更实现了对某句话的反复使用和有效传播。日常生活中,一些口头禅(例如:“不可能、大过、口子很多、急时难想”等等)其实并不专属于某人,它们其实就是大众的日常语言,本身可以直接使用,一旦将这些日常用语与某个特定的人物相联系,则其传播效果立刻得到了强化,人们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说出日常习用的话语,其交际效果显著好于直接使用。

(三)语言范式。“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可谓提供了一种语言生成与传播的范式――从“个别人无意识反复使用”到“许多人有意识经常使用”。这种生成与传播范式,在任何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中都有可能发生,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包括时下那些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百天”的网络流行语,其基本原理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保存文化。方言熟语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保存并传承地方文化。在“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中,一些个性鲜明的地方人物,一些小有影响的地方事件,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等,无意间被以歇后语的方式被保存下来,且随着人们的言语交际、口耳相传而得到延续。这对于缺少书面材料记载的乡村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依赖口耳相传方式流传的语言和文化,随着语言文化环境的变迁,随时都有失传的危险。因此,具有独特价值的“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值得各地的语言文化工作者去发掘、整理和保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苦难的小凡卡---《凡卡》续写
我想拥有一对翅膀
嫦娥奔月之现代版
我的秘密旅行
热心桑梓,情满侨乡——王奶奶的故事
壁 虎
“我与厦门一起成长-----建设厦门海湾型城市畅想”
夜色
班级篮球争霸赛
我在恐龙时代
我发现了飞机上的秘密
烤山芋
大海婆婆的烦恼解除了
猴子种果树之后
我想让英语“投降”
浅析职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试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试论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知识观的重建
试析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试析完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若干建议
试析任职教育有效性的探究
试论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教学管理创新
试论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浅析网络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试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与理想
试析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
试析电子专业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模式差异与对策
试析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
试析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之道
试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化石吟》教学杂谈
《化石吟》课题研究
云的特征和分类
日月晕环
关于天空景象的谚语
《化石吟》教学案例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虹和霓
野外天气观察
《看云识天气》有关资料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看云识天气》作者简介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云识天气
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