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武则天尼寺传情

武则天尼寺传情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0

武则天尼寺传情

我到感业寺寻踪,实际是在追寻一代天骄武则天当年削发为尼的心酸往事。

长安感业寺在历史上几易其名,在禅宗史上亦无巨僧名宿可供凭吊,但千年一遇的武则天在此出家的一段往事,却成就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女皇武则天,敢于在男权世界的天空中天马行空,她直接称帝的锵锵之音,让男权主义者们战战兢兢,虽咬牙切齿,却双腿发软。

有关武则天运用惊天的权谋在大唐的政坛上纵横捭阖的历史,已有大量的评传表述。然而,武皇君临天下、威风凛凛的身影之后,憔悴心事有谁知怜?她美冠六宫之前出宫为尼的坎坷遭遇,又有谁正面提及?正是武皇与唐高宗李治在尼寺传情的一段因缘,诱发了我的兴趣。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的新贵庶族家庭,她的家世以及她所处的时代,都赋予了她多面的性格。初唐时期,门阀士族高高在上,武氏宗族因庶族门第低微而饱受流俗的轻蔑。在此轻视之下,武则天自幼养成了藏于掩饰的韬光养晦之术。但她的家庭毕竟富裕丰足,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家景的殷实熏陶了她对权力的无限欲望。因而她自幼好学多思,胆识过人。

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已是楚楚动人,一付娇嫩美艳的俊貌,让多少男人望眼欲穿。她入选宫中后不久便被受封为“才人”。由于武才人善解人意,行事八面玲珑,加之美色天香,竟赢得唐太宗龙颜大开。太宗发现她学识尚好,礼仪周全,行事干练,甚是喜欢,便赐号“媚娘”。将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升调到书房伺候笔墨。这期间,武媚娘习字练书,传递公牍,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从公文奏折中,武媚娘了解到宫廷大事,也逐渐熟知大臣们的活动与朝廷的运作方式。她伺候太宗皇帝时,也尽情施展了她以生俱来的绝色美艳和丝丝如扣的曼妙温柔。当然,唐太宗李世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千古一帝,儿女情长只能作为他日理万机的一时消遣,在片刻的云雨温柔之后,媚娘的温情倾刻间化为乌有。太宗皇帝对军国大事的关注,使武媚娘和她的国色天香被化臻于无形。

被冷落的媚娘深陷皇宫,寂聊之中,宫闺幽怨,媚娘常常以泪拂面。在男权社会里,诸如媚娘一类的后宫佳丽数不胜数,一个个形单影只,在偌大的皇宫里如孤雁游魂,有的后妃一辈子也难见上皇帝一面。

正当媚娘不甘寂寞而又深陷幽怨之际,太子李治闯入了媚娘的眼帘。太子李治的纯情、俊雅与怯懦使武媚娘眼前一亮,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媚娘倾其所有,动足心思,展开了她无与伦比的美艳战术。她的眼神堪称一绝,超过了后世杨贵妃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她星眼微睁,眸子里就显现出万种的风情,她紧紧地盯住李治,她知道这是她的救命稻草,生死前程在此一搏。她已经窥探了太子李治每次进宫的路线。据说,有一天,太子李治前来探望父皇病况,他从宫中折回,途经园林内的假山处,对此,媚娘早有准备,她精心打扮,云鬓高悬,厚施粉黛,她静静地预伏在假山之后,见太子到来,便故作惊恐,慌乱跑出,与太子碰个正着,旋即脚后跟一闪,直接倒进太子怀里。那太子李治因平时被严厉管束很难接触女性,此刻正值青春年少、气血方刚,哪里抵得住媚娘的肌肤馨香。他在慌乱中低头一看,怀里的媚娘正滚动着一双大眼,杏眼闪烁,双颊飞红,樱唇半闭半开,嫣笑迷人,特别是媚娘用那高耸的发髻,撩拨得他心猿意马……接下来的事可想而知。太子与媚娘假山艳遇后,太子将腰间的一块九龙玉佩解下,交给媚娘。

初战告捷,媚娘已获得玉佩的战利品。

太子与大他4岁的媚娘成欢之事,史书典籍语焉不详。不过二者之间的交往通过九龙玉佩这一定情信物,似乎仍有可信之处,否则,就不可能有感业寺相遇双方脉脉含情的一幕。

媚娘与太子暗通款曲的好景不长,转瞬之间,一代英主唐太宗驾崩,所有的后宫嫔妃都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待岗”窘况。武媚娘也不能幸免,她被送往长安感业寺,剃掉了曾经撩拨太子痒痒的一头青丝长发。

当年武媚娘出家的长安感业寺,位于今天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的西北隅,北临渭河,南望龙首。

经查史籍,感业寺在《唐会要》中有只言片语,《唐会要》说:“太宗崩,武则天循妃嫔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唐会要》是唐朝官方编写的一部汇集朝廷大事的史书,其资料收集大多可信。但为何如此简略而其他史书又为何没有关于感业寺的记载呢?

原来,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承袭李渊对儒释道三教的分类,即将道教名列前茅,因为追认的道教始祖老子姓李,从李渊始,李唐王朝就自封为老子后人,故将道教列为首位,有助于维系李唐王朝的神圣性。但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返回长安后,佛教声望如日东升,唐太宗因势利导,也对佛法万分推崇。因此佛法大兴,一时寺庙广建,僧尼众多。但长安的27所尼寺中没有感业寺之名,顺藤摸瓜,按照各个朝代的历史顺序查找典籍,查到宋代,在《长安志》中讲到贞观年间,在京城长安西南部崇德坊原来有两座尼寺,东面的一座叫道德尼寺,西面的一座叫济度尼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后,两座尼寺都搬迁别处,济度尼寺搬迁后原址改名为灵宝寺,后又有人说在济度尼寺之前原名叫感业寺。

上述说法似有矛盾之处。《唐会要》说武则天在太宗驾崩后到感业寺为尼,但此时的感业寺之名不复存在,只有济度尼寺。实际上,太宗驾崩后济度尼寺一分为二,原址寺庙称灵宝寺,搬迁他处的仍称济度寺。那么《唐会要》为何要直呼其名为感业寺呢?在我看来,人们将济度尼寺论证为感业寺是指济度寺搬迁后,另迁他处的济度寺更名为感业寺。因此《唐会要》直接称武则天“为尼感业寺”。由于古代典籍用词简练,没有说明感业寺的原名,故引起人们的质疑。

感业寺之名,从《唐会要》始,历经历史上断断续续的记载,在明、清两代时且有感业寺的沿袭记述。现在的感业寺,2003年进行了修建,2004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八,感业寺重燃香火,恢复了千年的古刹。在寺庙内,有乡人掘土得碣石,上书“唐武后禁香院”6小字,下书“唐感业寺禅院”6大字,从碣石上书可看出,感业寺确与武皇有关。

在感业寺内,有武皇汲水井一口。传说媚娘到了感业寺,她被老尼削去一头青丝长发,她低头俯看井中之水,水平如镜映照着她圆秃秃的光头,她泪如雨下。想当年,她云鬓高悬,用那青丝发髻撩拨着太子李治俊雅的面庞,而如今,摸摸光头,真是百感交集,不堪回首。

武媚娘在感业寺的寺庙生活十分心酸,她入寺以来,以泪洗面,每日晨钟暮鼓、青灯古佛、面壁修行。她持戒之身,虽已远离尘世,但却向往皇宫。在急切寻求出路之际,她在如痴如醉的思念中写下了一首充满相思情怀的诗句,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此诗写得情真意切,其情感人,相传大诗人李白看了这首诗后也颇为赞赏,认为是一首扣人心弦的相思情诗。

不管怎样,感业寺的尼姑武媚娘是通过这首诗传递信息给高宗皇帝的,至于是什么渠道,正版史书与野史传说均不能言明。但是,高宗看到白绢之上那娟秀而熟悉的笔墨,便勾起他对媚娘的思念,他感到这是昔日情人的泪水在流淌。因此,他下定决心,到尼寺里看一看孤单寂苦的媚娘。

唐高宗李治以向先帝祈福为名,到寺庙行香,他首先选中感业尼寺,媚娘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相传,高宗皇帝在感业寺后院见到媚娘,此时的媚娘虽然削发为尼,但眉宇间含情脉脉,仍不失当年的楚楚动人。她靠着禅院古刹陈旧的门框,灰色单调的僧衣掩饰不住她昔日修长的清丽多姿,圆秃秃的光头更添几分惹人怜爱的酸楚。流动的双眼光可鉴影,不施粉黛的媚娘却有着别样的风情,凄楚幽怨,使玉树临风中的顾盼生辉染上了一层古朴绵绵的禅气。在悠悠的禅风裹挟下,媚娘一颦一皱,透出幽怨的韵致,这种女尼的怅然,禅机连连,胜过多少红粉佳人。高宗李治简直看呆了,两人双眸相视,竟流下了眼泪。《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可见,二人相见情意缠绵,因情深意笃,思念日久,竟双双落泪。这含情脉脉的一幕,使尼寺传情成为千古美谈。

武媚娘复召回宫后,逐渐跃上政坛,她开疆拓土,打击贪腐,促使大唐国力日益强盛,这些都是后话。但感业寺传情的一幕,妙韵悠长,却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a part-time job(兼职)
为目标而学习
记住这一时刻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
春节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最爱----春
珍惜时间
十字路口
巧合
放过生命
颂师恩
属于自己的归宿
我最崇拜的名人
翻译与逻辑
浅谈影视动画角色塑造
江户时代庶民长屋生活
浅析构成设计中的视觉表达形式
浅谈中国风格复调钢琴曲
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
解读《枪打反舌鸟》一文中的替罪羊形象
《洪吉童传》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再探讨
二元对立在《觉醒》中的体现
时间的迷宫
浅谈青花瓷中体现的元代审美风尚特征
日语中汉语系拟声拟态词的语义变迁研究
解析《Blackmail》一文肢体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生命之虹 2014年8期
浅论晚明心学自然性向先秦儒学社会性的回归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