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萧红那孩提般的眼神

萧红那孩提般的眼神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萧红那孩提般的眼神

我给朋友念了这样一段话: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

朋友立即说:“这就是萧红体。还有,比如,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萧红体就这样。”

清乾隆年间,萧红祖上从山东闯关东而来,几经迁徙,她爷爷来到距离哈尔滨30公里的呼兰小城。谁曾料到,当年,一付挑担便是全部家当的张家,几代之后,在这异乡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家族,爷爷有了40多垧土地、30多间房屋,还有油坊。谁曾料到,张氏家族的第六代传人中出现了天才作家萧红,1987年世界天文联合会给金星上的一座环形山冠名萧红。这是萧红和呼兰的殊荣。

萧红不属于庙堂、山林、经院、书斋、闺阁,她的文学是荒野的、泥土的、也是底层的、弱者的。

她笔下,呼兰河水是清的,小城是有生命、会呼吸的,3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才能钻出地面,荒蛮的东北土地,幼时的后花园,充沛的日光,愚昧而质朴的家乡人,寒冬能把大地冻裂口子,火烧云在天上千变万化,人们在房顶上采蘑菇,下雨时木槽子和铁犁头都会哭,蝴蝶在后花园自由地飞,飞上天也是没人管……

呼兰河蜿蜒曲折,清清冽冽,像流动的诗。它是一种地理存在,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萧红的传奇,和呼兰河编织在一起。

茅盾称《呼兰河传》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她的《生死场》到了鲁迅先生的案头上,这部被鲁迅赞誉为“力透纸背”的作品,既描写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的生存状况,也充满反满抗日的灵与肉、血与火的搏击。

荒凉的麦场,苍茫的山,老妇,农夫,牲畜,生产的女人,浸润罪恶与血污的黑土地,婆婆把席子卷起来,土炕上扬起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一条鱼似地爬在炕上。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屋顶的麻雀仍然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

来自底层体验所产生的痛感,使萧红的作品具有一种博大而深沉的意蕴。《生死场》笔墨集中于乡村女性身上,她的描写,完成了对于苦难的超越,这当然有着她自己亲历的凄苦人生经验作底子。

鲁迅的序言说,《生死场》主题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胡风在读后记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襟的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真实率性的萧红,本就是一片广袤、葳蕤、肥沃的原野,只要有一点儿风,就可以把她蕴含的清香吹拂出来。

她的文字自内心喷发,热烈而抒情,潇洒而干净。这些文字又如散落的珍珠,四处零落,散发着各自眩目的光泽,串在一起,就是一条璀璨的珠链。她毫无心计,随手写来,不顾什么小说技法、规矩,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甚至没有什么精巧的布局,如悬崖上的花自在地开,如山涧的泉水恣意地流。

胡风让梅志读《生死场》,梅志读了,十分疑惑:“怎么这样写呀?忽然这样,一下子又那样,一点不连贯,也不完整,简直把人搞糊涂了,不像小说。”胡风说:“你呀,你呀,你看她的感觉多敏锐,写人物、自然风景不受旧的形式束缚,这正是她独特的风格。”

把握生命最细弱微妙的呼吸,文学才能显现其无量的伟大与仁慈。以心性的文字写出本真的血肉之躯,以自我的感受描摹眼中的世界,这就是萧红文学的DNA。

萧红充其量算个高中生,没有精读中西方的经典名著,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字训练,可文字天然灵秀,带着原野和丛林幽谧的青草味,似熹微般柔和的光线,晕染着灰暗的晨昏;既有史诗般的辽阔旷远,又有低微心绪弱弱的“悄吟”。木心说生命的剧情在于弱。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木心还说,弱出生命来就是强。木心这话原是在《KEY WEST》里献给硬汉海明威的。萧红在低低的天空下,敏感脆弱却又不乏男子英气,叛逆地书写,把现实低矮压抑窒息的空间,用文学的力量撑得很高。这就是强。

萧红这个东北姑娘,绝不是不学而能。她爱读《红楼梦》,也读巴尔扎克、契诃夫,可她没有在欧洲作家那里取得灵感,她以她的孩提般纯净的目光打量眼前这人世,她的写作,不自觉地走近欧洲人文结构方式,这是一种默契,一种暗合,一种文学本质意义上的相通。《呼兰河传》是散文化和碎片式的写作,把故事还原生活,把空间还给时间,开创类似现代主义的写作,蕴含存在主义哲学元素。尤其是她后期的小说,出入于现时与回闪、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微小与博大,混乱与恒定,生与死,动与静,时空的变与不变,在小说与非小说自由游移,构成她独自的文体――女性的、纯净的、诗化的结晶。她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询,显示了一种灵魂的深。总之,她有属于她的人物,她的小说学。

《生死场》开篇第一句话是:“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犹如欧洲的艺术电影画面。

萧红写作是以自身为原点,像烈日之下,东北广袤的野地里,大豆不停地乱蹦乱跳,接二连三地蹦出豆荚,颗颗都是绿色的、纯净的。她独来独往,柔嫩而坚强,敏感而大气,细腻而豪迈,忧郁着更热情着,用最宽阔的心灵包纳人世,把最深痛的体验诉诸文字,带着她青春的热情,铺展开她内心最为澄静的一片海域。她的原生态叙事,竟然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共鸣,血脉也几乎相通,这是罕见的、巨大的成功,是她不自觉或不经意间抵达的巅峰。

萧红出生在辛亥革命那年,这个节点,似乎契合她生命暗含的叛逆、哗变。她从来不是细草幽花般的婉娈佳人,她的文字没有时尚华丽的成分,也没有感伤沉沦的色彩。萧红不同于张爱玲。张爱玲即便是一袭最鲜亮的袍,也爬满虱子,透着最苍凉的冷。萧红比张爱玲大9岁,萧红的写作背景比张爱玲宽阔。萧红无论多么凄苍的冷,都有遮掩不住的暖。萧红在哈尔滨一间破烂的仓库里,在她遭遇困厄最惨痛的时候,仍在纸片上边写边画: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来了,春天到了。萧红写苦难、写情殇,却不病态。在生命力的伸展方面,萧红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张爱玲之下。 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萧红一双孩提般的眼睛,乌黑闪亮。

萧红最喜欢祖父,祖父喜欢拿着手杖,嘴里含着旱烟管,总是笑盈盈的。她能走会跑了,每天跟祖父在一起,她走不动了,祖父就抱着她,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多半时间是她跟祖父在后园里玩。后园满院子是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蜒,那蜻蜒是为着红蓼花而来的。可是她偏偏喜欢捉它,捉累了就躺在蒿草边。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很好吃。她在蒿草里摸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蒿草是很厚的,她躺在上边好像是她的褥子,蒿草很高,它给她遮着荫凉。

祖母死了后,她搬到祖父的屋里去住,祖父早晚给她念《千家诗》,讲《回乡偶书》。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听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诗篇时微红的嘴唇。祖父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离开家,回来的时候乡音没有改变,胡子却都白了。小孩子见了他说:你这个白胡老头,是从哪里来的?萧红听得恐惧,不断地问:我也要离家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祖父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哈哈大笑。

萧红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写道: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与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

是萧红祖父原初的爱,让她在叙述呼兰河的时候,笔下那些和动物一般生和死的人们才有了笑容、柔和的话语;笔下那些底层人们被哪怕压迫到几乎窒息,也有了粗重的呼吸,沉沦的时候有了上升的勇气。是萧红祖父,孕育了一个作家健全、怜悯的胸襟,这是作家最基本的“根”。

萧红说她一生有两个男性给她温暖,一是她童年时的祖父,一是晚年时的鲁迅。

还有,她和聂绀弩谈《红楼梦》,她说:我是《红楼梦》里的人,不是《镜花缘》里的人。聂绀弩问,你是《红楼梦》里的谁? 我像《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在梦里也做诗一样,我也是在梦里写文章来的,不过没有向人说过,人家也不知道罢了。

香江河畔,炸弹袭击了思豪酒店后,香港沦陷。萧红辗转了玛丽医院、养和医院、法国医院和圣士提反女校临时设立的救护站,她说,“我本来还想写些东西,可我知道我就要离开你们了……”

萧红临终,喉部安上呼吸管,平静地躺着,盖了白羊毛毯,已经不能说话。她给骆宾基做了要笔的手势,在拍纸簿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萧红喉管开刀处涌出泡沫……

31岁的她,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的脸幅嵌在头发中间,永远闭上了纯净的孩提般的眼睛。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戴望舒这样悼念萧红:“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如是沉吟: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该多么渺茫/而况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我仿佛看见,在广袤葳蕤的原野,大风吹散云朵,月光下,有人烧起野火,牛羊悲壮歌唱,萧红低着头,细数那些落叶和秋声;我还仿佛听见那泥土里的心跳:都来都走,谁不是一次次地在这里来来往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枚鸡蛋的旅程
《鼠标小老鼠》后续
走遍天下书为侣
老山羊斗老虎
小鸟的悲惨命运
孔雀那漂亮的羽毛
真后悔
动物应聘
星光伴我成长
习惯哭泣
蚂蚁、蜗牛和小鸟
小猪问路
福娃赛跑
文具盒里的争吵
《红鞋子》续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档案分层管理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论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传世留存的影响
大数据质疑述评
对两起档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处理结果的评析
可信的电子文件管理及传输平台功能与模型研究
反腐转型之路如何走
嵌入性理论在档案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档案国家社会价值论
“大数据”时代电子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
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大数据2.0时代文献资源融合与共享利用研究
从詹金逊的鉴定观看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
天才的学者 失败的政要
试论《意见》对我国档案工作体制的科学发展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实录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实录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