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善有善报 2014年6期

善有善报 2014年6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善有善报 2014年6期

不久,赵襄子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赵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赵襄子指责豫让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于是,赵襄子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在您的衣服上刺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赵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 随后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为他感动。

我们不妨把豫让为智伯报仇行为表现称为“豫让原则”,即所谓“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因为这一原则满足了公正的对等性原理的要求。豫让行刺赵襄子,履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诺言,用生命捍卫人格的尊严。他备尝艰辛,为知己献身的境界惊天地泣鬼神。他舍命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尊重他,他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他是一个未遂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人格的高贵。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为豫让列传,正是为了彰显他的伟大精神。

第七个故事取自莫言在瑞典学院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讲演。

莫言说:“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莫言的爷爷如果健在,应该是百岁老人了。他给莫言讲的这个故事,肯定是民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这个传说的最初起点,最晚也在清代,甚至更远久,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在封建社会出现的,封建社会只是社会的性质,与人性的愿望无关,与人的良知无关,这个民间传说能够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是因为人们认同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信念需要。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不要随众作恶。”随众作恶是一个值得分析的社会现象,随众作恶可以推卸作恶的责任是人们随众作恶的心理原因。如果说,人有作恶的潜在倾向,说不定一念之差,就会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顺手牵羊,浑水摸鱼,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但是,随众作恶容易逃避惩罚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逃避惩罚,惩罚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有理由凭借侥幸心理做坏事。公正的对等性原理的神圣性和普遍功能在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应该做坏事。做坏事也许可以逃脱外在的惩罚,但逃脱不了良心的谴责,而良心的谴责,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公正即是各得其所、各得所值。古希腊大政治家伯里克利说:公正就是得到该得的东西。“无功不受禄”说的是公正的对等问题。无功受禄从对等性原理上看是不公正的,但无功者未必在道德上是可指责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说的同样是公正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善有善报只是公正的对等性原理的狭义表述,但代表公正的对等性原理的精髓所在。

不劳而获是要不得的,短斤少两是要不得的,假冒伪劣是要不得的,克扣农民工的工资是要不得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不得人心,背离了人类的良知,背离了公正的对等性原理。美丽、高洁、勇敢的张志新女士的遭遇骇人听闻,命运对她不公,我们有充足无比的理由为她伸冤昭雪。《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之所以让人们愤怒,是因为他无偿地占有农民的劳动。据说这个故事是高玉宝杜撰的,但它的要害不言而喻。

付出与所得应该对称,这就是公正。公正即“天道”。我们不能因为现实、历史中种种不如意不公正的现象存在就丧失了对“天道”的信念。人类之所以有希望,是相信“天道”一定会实现。“天道”是本体原因,“天道”把人的付出与所得、人的祸福与善恶联系起来――付出是所得的前提和根据,“善”是“福”的前提和根据。这就是“天道”的公正。人类保持对“天道”的信念,即是对美好的希望,“天道”的人类本体高度使人类获得了自信,找到了归依。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是朋友的朋友
清明的怀念
灾难也是课堂
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天空
我是一条小泥鳅
小光鱼找房记
故乡的河
我眼中,别样的春天
My Diary(我的日记)
感动
勇气战胜自我 ,细节决定成败
我从电视里学到语文
“不能和陌生人聊天!”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
雅思口语测试系统交际特征研究
浅析英语句法歧义及解歧策略
绿色理念下中国石油工程EPC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刑事诉讼法目的解释的功能、界限及规制
东营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石油高校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
网络生态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极值BMM模型的石油价格极端风险度量研究
论沈钦韩的《范石湖集注》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任务语型言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自然的主体性”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三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二课时二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一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二
《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六上)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一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二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一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二课时一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二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一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二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六上)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三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