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引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和谐社会;重塑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的境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在国家构建过程中,都无法回避“认同”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更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存在和长远发展,全球化给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变化,正视民族文化认同受到的冲击,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有重大意义。

“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讲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识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通常地域,语言,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职业,国家制度等通常是认同的媒介,而文化“认同”是人的重要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文化认同一方面与地域族群相关,另一方面与民族认同有关联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同时又与全球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有关。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媒介形式,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媒介形式。“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许多方面重叠,在全球化背景的不断深化激化了文化认同。追求文化认同是为了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一个民族只有与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有所交往后,才会感觉得自己的族群特征及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几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国家或地区,被定义为“文明古国”。比如,在中国盛唐时期,国人一致认为自己的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地方都是“荒蛮之地”,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野蛮人”。随着历史的变迁,从19世纪中叶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八国联军对中国烧杀抢掠,中华民族处于水身火热中,战争,动乱动摇了中华民族一贯认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博弈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挑战,民族文化认同出现了危机。当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赤裸裸战争的侵略和反侵,而是经济文化领域不断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军事和经济的优势,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他国控制他国,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入侵,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不断显现出来,中国开始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有效的应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冲击的等很多问题。经历了内忧外患的阵痛,这一切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不再效忠单一的王朝,而是认同的自己民族和国家。中国人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自身命运的发展,随着一批有识之士留学海外,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不同国家民族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交流碰撞,从而产生了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

追求文化认同的是寻求理念认知的稳定性,从而推进政治国家的稳定统一,但文化认同的过程都与人类在社会的变迁有紧密的联系,认同问题突显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淡化有关,与人与故土之间的联系不断削弱有关,人与家庭的关系随着背井离乡和社会流动性而分离,因此相对于原来静态的生存方式相比,社会的流动性,突出了人们的认同意识。人们开始不断地思考“自己是谁”、“存在的意义”、“信仰是什么”……对先前文化的认同不自觉开始反思,所以说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为文化认同问题产生创造了条件。

追求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理念认知的持续性,与此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系统的稳定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现代化进程,使原来稳定的社会系统转变为流动性社会,原来的规则和民族文化传承性减弱。在同质化的社会中,人们会被动接受固有的传统文化,而现代化社会的变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思考方式被新的理念所取代。我们每天都面临选择,在吃穿用度方面,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做着品牌的选择、类型的选择,现代人都在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不断创造适合自己并钟爱的文化形式。

总之,现代化进程促进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展开,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思考,究竟什么样文化适合自身的需求;从整个社会来看,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一种表现,人们不再被动的接受某种文化,而是不断地更新选择新的文化内容。所以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富兴,我们必须把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放在一起并全盘考量,这样才能进一步全面增加公民的向心力,从而构筑国家稳定强大的基石。

随着历史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不断演绎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不断充实着和丰富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当今社会,在学术界和社会发展的变革中,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学者们竞相讨论的热点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文明冲突将是21世纪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因此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初期重建公民文化认同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而文化认同的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进入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越来越突出,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广泛,小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每天都会面临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选择。文化认同建设可以从3个方面展开:一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取其精华,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二是利用大众传媒对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让公民直接有效的了解传统文化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不自觉的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三是提高公民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辨识度,增强国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信心,真正了解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最终明白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应该时常保持清醒和自信确立核心文化价值观积极加入全球化、增加国民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非常严峻和紧迫的问题。 其次,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多种文化观念共生共存、相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身份都向多元化转变。在多元化社会下,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解放思想,许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任何思想观念、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在不违法的前提都是合理的。在当今中国社会,多样化特征已然十分明显,单一的经济成分已经转变为“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促使人们多种价值观的形成。民族文化认同也出现了多重性:外国人可以说着外语了唱着京剧打起了太极,练着毛笔字。中国人吃着洋快餐喝着百事可乐,在快餐文化正冲击我们的餐桌时,前一段时间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又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甜美回忆,同时让国人对我国传统饮食蕴含的深刻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而且更直观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如何调动不同价值观人们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中国不再是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中展开,而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中进行着,这种既强化着中国民族认同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中国的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着重大挑战,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是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的重要条件。

“民族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团结凝聚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危机势必会导致国家的统治受到威胁,所以现代的中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由外来文化进入的文化认同问题。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领导集体提出的关系国家民生的重大课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交融,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认知,认真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拣选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统一的东西传递给社会公民,尤其是让当代年轻人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让传统文化脱下高贵的外衣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每个社会公民走近传统文化由内而外的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共鸣。最后,通过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学习和认识规约现代人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全球化、现代化的到来,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渐行渐远。许多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文化遗产,都在面临着存在危机,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公民对国家认同提升,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来抓培,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效的融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研究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都是以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升华,社会成员都有基本认同的社会。因此对于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文化认同的重建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而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国家政权稳定和对民族国家信念的重要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需要一把吉他
假如爸爸去世啦!
我的爸爸
快乐是什么
家中小事
时间
R=a+b+c
我发现书的价值
两颗牙
冬天来了
早恋,青春的舞曲
两个水缸
读《童年》有感
父爱
锁在保险柜里的记忆
论现代视野中的身体概念
民国时期劳动立法运动初探
民国时期现代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论林语堂的纪实文学创作兼谈林语堂的文学史地位问题
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
“福利刚性”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试论私权利保护的制度与逻辑
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与大陆桥发展新思路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与重构
“罗教”与明代心学的遥契呼应
论《孝经》对“中韩”道德发展及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意义
经典“公共性”理论辨析
试论孔子对华夏礼乐文明的贡献
儒学“为政以德”传统与现代行政伦理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现障碍与突破路径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丑小鸭》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祖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