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浙江奉化市南岙东汉墓抢救清理简报

浙江奉化市南岙东汉墓抢救清理简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1

浙江奉化市南岙东汉墓抢救清理简报

2011年9月,接村民举报,位于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村南岙自然村黄泥墩山坡上一座古墓,因山洪冲刷露出地面。因墓周围有人居住,形势紧急,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发掘情况整理如下。

一、 墓葬形制

二、 出土器物

1. 陶器:

:3件。

2. 铜铁及其他器物:

铜镜:1面,M1:11。直径约18厘米,圆心有乳突,边饰齿轮纹等。朽腐严重,裂成碎片。

铁刀:1把,M1:7。朽腐严重,裂成三截,一侧锋利,残长53厘米。

铜钱:共39枚,直径2.5厘米左右,朽腐严重,均为五铢钱,年代跨度较大;Ⅰ式含铁量高,保存相对较好,Ⅱ式含铜量高,大多朽烂(图四)。

漆器:在铁釜旁土中发现微量的红漆皮。

棺钉:共三枚,无完整品。其中一件钉帽呈伞形,钉杆四方形。

三、 墓葬年代及虎子

墓葬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瓷、铁、铜、琉璃器等,还有少量五铢钱。其中出土的钟和罐,与奉化茗山前东汉墓M1①器物形制非常近似;琉璃耳和奉化中心粮库M8②所出耳,在大小、形状和材质上基本一样;

此墓中的釉陶器,胎质致密坚硬,吸水率较低,已非常接近青瓷器,与一般的釉陶器区别较大, 称之为“高温釉陶”则较合适。

墓葬西南直线距离约2公里的白杜村,历史上是古鄞县治范围。县治公元前222年设立,隋开皇九年(589年)迁离,前后持续达800余年。两汉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今宁波境内四个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的古鄞县,区域内生产力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普遍性。奉化地区经考古发掘,也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窑址⑤。此墓中硬陶及高温釉陶器物的同时出土,恰好说明了越窑青瓷的初步发展阶段。

翻阅建国以来宁绍地区考古发掘材料,砖室墓和越窑青瓷均出现在东汉中期,通过对比上述发掘材料,此次清理发掘墓葬的年代应在东汉中期偏晚。

墓中出土的圆形釉陶虎子,虎身提梁缺失、器口下部小块破损。经过仔细的清理,并未在墓内发现提梁;虎子器身其他部位完好、紧靠角落,器口破损之处也非券顶坍塌遗落之物砸坏。由此可知,虎子应是当时日常生活用器,随葬前已经不完整。有几处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经笔者检索大量资料,目前正式考古发掘的圆形虎子,出土于江苏高淳化工厂东吴墓⑥,但无提梁,“背设两半环系”。 江苏新沂东汉墓出土的虎子⑦,有学者认为其是圆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本次清理墓中的虎子,时代是东汉时期,应是国内最早的圆形虎子。

第二,墓中出土一件耳,中有穿孔,确定为佩饰无疑,而不是用来填塞尸体耳朵,所以墓主人应是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也不排除当时耳为男性饰物。如墓主人是女性,则这件虎子绝不是溺器。

第三,墓室左上角摆放一件铁釜,向下依次是铁斗、、铁剑、罐、钟等,从炊器向下变成储藏器等。耳、铜镜应是随身贴放,与这些陶器位置区别明显。墓葬虽券顶坍塌,但未见盗洞,陪葬品也摆放有序,可以排除后代人为扰乱。虎子紧靠墓葬右上角落,其摆放位置应是下葬时的原状。如果虎子是溺器,无论墓主人性别如何,摆放在头部都有不敬。

黄展岳先生在其《关于伏虎形器和“虎子”的问题》⑧一文中指出――“圆形虎子自东汉出现时就是溺器”。这件虎子从墓主人可能是女性、摆放头部位置来看不是溺器,应是一件“盛水器”或盛装其他液体的容器。汉、三国时期陶瓷质虎子出现后,是“溺器”或“盛水器”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无论何种形状,虎子在此时有多种用途,并非单一功能的器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