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父爱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论父爱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6

论父爱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

【摘 要】在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中,父爱缺失的问题较少提及。文章综述了未成年人犯罪与父爱缺失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父爱缺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期从更可操作化的角度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提供借鉴。

【关键词】父爱缺失;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矫正

未成年人犯罪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现有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多处以管制、缓刑等刑罚。而少年犯对社会的认知较为片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即使因犯罪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也很容易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显得十分迫切。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但在男权时代,父亲在养育孩子上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容易被淡化,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常常被掩盖。前段时间湖南卫视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热播,引发了一场关于父爱缺失现状的热议。父爱,这一家庭教育中重视但却较少提及的部分,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两性关系趋紧,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增长,父爱缺失愈发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课题。本文拟列举父爱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联数据,进而探析父爱缺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以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正工作有所启示。

一、父爱缺失与未成年人犯罪率增加之间的联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Gluecks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五分之二的犯罪青少年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期的研究也从不同侧面支持了这一发现。

二、父爱缺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父爱缺失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一种朴素的观点认为,父严母慈,父亲更容易培养孩子勇敢、果断、豪爽的性格,父爱缺失会影响这方面性格的培养。但事实上,这一现象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目前来看,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父亲缺席影响未成年人青春期性发育

近二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父亲的缺席可能导致女孩青春期提前和性心理早熟,进而影响成人后难以与异性建立稳定的性关系。对于这一现象,Belsky等提出了有条件的生殖策略的演化理论,指出当女生面对压力时,若该女生在前7年的生活中父亲缺席,会使其更渴望得到男性的爱,从而导致生理过早接受性成熟的信号。DE Comings等则从基因学的角度提出,变种X-连锁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对父亲的行为较敏感,带有AR基因的父亲,可能更容易遗弃家庭,也可能将该基因传递给女儿,从而引起性早熟、早熟性倾向和行为问题。此外,Bogaert等在全美范围进行了抽样调查,进一步发现,如果父亲在孩子14岁之前缺席,则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可能更早出现第二性征,如初潮或者变声。而母亲的缺席或者继父的出现似乎对第二性征提前影响不大。

(二)父亲影响子女性别角色认同

Erikson提出,人对自己角色或身份信息的认同是一个个体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过程,家庭、同伴及社会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了信息吸收的“土壤”。性别角色认同是角色认同中的核心成分,由个体所认同的一系列两性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组成。早期研究显示,早在2-3岁时,父亲的形象就已影响到男孩对男性角色的认同。在3-5岁时,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也已非常大。男孩主要通过模仿父亲,或从父母间的关系形成对性别角色的早期认同。女孩如果缺少父爱,则可能与母亲之间难以形成健康的竞争关系,较难脱离对母亲的依恋,也不利于以后自己小家庭的组建。此外,父亲对于男孩后天男子汉气概的培养,也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指出,反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男孩对于女性为主导的家庭模式的叛逆,试图宣泄其男子气概。而积极、阳光的父亲培养出的女孩往往也非常乐观向上,今后在事业和家庭方面可能更成功。后期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早期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父母是儿童最早接触性别角色的榜样,早期形成的性别角色的概念往往贯彻人的一生,并对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造成重要影响。

(三)父爱影响母爱的发挥

毋庸置疑,儿童是否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与是否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母爱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母亲对儿子的管教控制是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但是,严厉而周密的管教对于一位单身母亲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她的权威性也经常会受到挑战,孩子们通常认为父亲更强有力,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父亲比母亲更容易终止它。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管教往往是松弛的,这容易导致他们犯罪行为的增多。因此,可以说,父爱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母爱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母爱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父爱的力量。

Bowlby早期研究显示,在出生前便失去父亲的孩子今后罹患精神分裂症、参与犯罪的比例高于在一岁或之后失去父亲的孩子,表明母亲怀孕期间父亲的缺席可能会通过母亲的情绪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孩子出生后,父亲的作用同样重要,他可通过给予配偶心理支持,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方面的责任,从而促进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优秀的父亲往往能够促进和帮助母亲发挥其母性的作用,而玩劣成性、不负责任的父亲则可能阻碍甚至伤害母性作用的发挥。Bowlby后期研究还指出,孩子出生后第四周开始,其警觉性与活动能力的成熟度已经直接同父亲对母亲的支持程度相关。此外,母亲在很多方面也很难取代父亲的作用。Mahler指出,父亲与孩子的玩耍更偏向于体格运动,更能启发孩子。父婴互动是热烈的,好玩的,而母婴互动则常常是温和的,节制的。婴儿在七到八个月的时候十分依恋父亲,会学习父亲的问候方式,喜欢和父亲亲近,抗拒和父亲分开。如果父亲给予了足够的关爱,婴儿面对分别(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时将更加从容,对陌生人的焦虑感也会更低。后期的养育过程中,父亲传递给孩子的程度,如果父亲无法在情感上满足伴侣,则很可能引起母亲的焦虑,从而导致孩子也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另外,父亲也可扮演代理母亲的角色,当母亲无法胜任角色时,父亲往往是最乐意、最合适、最体贴的接棒人。

三、结语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将家庭比作老中青三代密切交互的一个系统,父亲角色的缺席、父爱的缺失,将可能导致系统性的故障,而孩子就是这个系统故障的最直接受害对象。

尽管生命的轨迹存在巨大的可塑性,母亲的细心呵护、父亲的代理者或者父性教育甚至成长伙伴都可能某种意义上弥补物理父亲缺失的消极影响。但是,父爱的作用从母体受孕至孩子长大成人全程中,无论从性生理、性格、态度甚至智力发育各方面都有反映。因此,一旦缺失,将极大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如果将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这些花朵的健康成长,显然有赖于家长爱的呵护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孩子,对孩子进行惩罚或者监禁,这些做法某种意义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此呼吁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父爱缺失将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呼吁父亲们在闯事业、奔前途的同时,也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关注孩子,呼吁建立起更加完善全面的未成年人预防和矫正体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妹妹
胆小的我作文
爱哭鼻子的弟弟
我的帅爸爸
我的懒虫爸爸
我被同学欺负了
新来的老师
深山中的看林人
我的周老师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妹妹
未来的我
一件有趣的事
回忆童年钓龙虾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麦田里的少年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讽刺微小说四则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思想碎片拾零
在地图上飞行
父亲的样子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心灵的拷问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爱因斯坦奇迹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