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用教材教”的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对“用教材教”的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4

对“用教材教”的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摘 要]“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其内涵表现为:教材仅是供人解读和参考的“文本”,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学形式应注重对话与互动,“用教材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用教材教”。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用教材教”;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教材,教师的作用就是“教教材”的弊端,教育界提出了“用教材教”的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体现的是新的教材观和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笔者就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用教材教”的内涵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逐步摆脱“教教材”的羁绊,代之以“用教材教”的新取向,形成新的教材观。

“用教材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自主地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2]35。“用教材教”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其内涵表现为:

1.教材仅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和“范例”,是师生交流对话的“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材至高无上论,否定教材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权威”的论调,抛弃教师“唯教材是从”,对教材进行“滴水不漏”传授的做法。转而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甚至进行筛选和补充式的“深加工”,总之,要按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改造编排教材内容。

2.教材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可以多样化,即用于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材”形式,除教科书外,还包括其它各种资源,如图书材料、视听材料、电子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对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开发,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尤其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3]45

3.教学形式应注重对话与互动

教学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借助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儿童自身以及在同教师、教材交往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4]。克林伯格指出,“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5]。新课程倡导“互动”“对话”,认为“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对话与互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和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实施“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媒介,师生对话与互动,通过对话互动,建构学生自己有切身感受的、鲜活的知识。为保证“对话”的质量,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内容主旨,充分利用各种教材的优质资源,并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兴趣和需要,使之乐于“对话”,善于“互动”。

4.“用教材教”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传统的“教教材”是学科本位论的放映,体现的是“以本为本”,严重压抑了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6]。所以,新课程所强调的“用教材教”,其立足点是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去除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学生可以真实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课程资源的选用和开发过程。

二、如何实施“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操作策略。探讨“用教材教”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正确运用教材,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2]36。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用教材教”,笔者根据以上“用教材教”的内涵并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1.研读课标,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估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规定课程的性质与内容,限定课程的目标与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使之引领课堂教学。课程标准赋予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的权利,教师在行使这一权利时,不能忽视课程标准的指导与要求。

教师在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去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的旨意,理解其编写的意图与目标要求,明确教材的框架体系与知识脉络,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教师在备课时要总览全局,对教材作整体把握,构建整体的教学设计观,不能备一课,上一课,而要把每一课内容放在一个单元和整个教材中进行考量,明白其地位和意义,发现教材的特色与缺陷,才能进一步对教材加工完善,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知识目标要求: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3]24教学中,教师要以此目标为引领,联系现实,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组、补充,用活教材。 2.合理重组教材内容

通常而言,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只是为教师的“教”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并不适合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对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感知和态度。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教材设计了两个子目内容,分别为: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但笔者认为从有利于学生认知与理解和教师系统推进教学的角度而言,教材内容应该要进行重组,把教材内容设计为三个子目,分别为: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党和政府对台政策

三.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

经过如此处理后,教材内容显得更饱满,知识体系更清晰,学生理解也更易接受。

3.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传统的“教教材”,教师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讲什么,教师就照本宣科教什么,历史课堂教学脱离社会现实,远离学生实际,教学毫无生机,枯燥乏味,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受到严重束缚。新教材观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有较大的空间。科学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新课程实施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必须注意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加强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本课教材内容涉及两岸交往仅限于2001年以前的历史,显然教材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仍然“教教材”,课堂教学必然脱离社会现实,与“用教材教”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依据课程标准知识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内容与现实事实的落差自然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补上相应的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第三子目“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做了如下处理:

补充了“快速发展”这一知识点,教师介绍2005年和2008年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从报纸网络中收集整理而来),强调指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两岸“三通”,经过30年的努力,直接“三通”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中,在“大三通的实现”中提到两岸海运直航,我们芜湖港是直航港口之一(安徽省仅芜湖和马鞍山两地),学生听后既亲切又自豪,也加深了学生对乡土史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接着教师对“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的三个阶段,通过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形式,运用史料和图片等大量资料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在两岸关系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和杂音,在此补充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反分裂国家法》,对台独分裂势力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

4.以生为本,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是“用教材教”理念的核心所在。“用教材教”理念包含如何“用”教材和如何“教”教材两个方面内容,二者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前面讲到的“研读课标”、“重组教材内容”和“开发课程资源”三点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怎样“用”教材。而教师如何“教”教材体现“以生为本”,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简单的说就是课堂上学生要有事做,学生要“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学生的个性。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针对第一子目内容“台湾问题的由来”,教师可设置“学案导学”请学生课前自己准备答案,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学过的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能够解决。

学案材料追溯台湾的历史

⑴.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用史实说明。

⑵.台湾问题的由来

第二子目“党和政府对台政策”,教师制作一表格,课堂上请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合作学习,尝试填写答案,教师简单分析总结而无需过多讲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学习第三子目“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如设置问题:同学们,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事例,你能说出一些吗?你们是从什么渠道获悉的?

学生踊跃发言:

刘谦和周杰伦上央视《春节晚会》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会

两岸合作拍摄电视剧《还珠格格》台湾同胞大陆寻根问祖

超市里有产自台湾的水果……

获悉渠道:

网络电视新闻媒体CCTV4《海峡两岸》节目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展示。

教师再设置问题:两岸关系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你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畅所欲言:

两岸“政冷经热”,对外维护主权联合力度不够

要加强两岸军事互信促进政治接触期盼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务必加快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青少年要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努力学习,实干兴邦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对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联系时政事件如“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台湾渔民遭菲律宾公务船射杀”等进行辅助分析说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打破过去教学中盲目崇拜教材的做法,把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材理念,其次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才会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性、智慧、灵动和活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困驴的启示》有感
知识就是力量
网络奇缘
观《杨靖宇》有感
读《走向生活》有感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
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感
只有一个地球
遇到困难别泄气
《爱心》观后感
学会独立
读《当闲话象风一样吹来时》有感
《我们的节日》读后感
观《财大气粗》有感
我让妈妈露笑脸
公益的危桥
转型发展新时期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谈对刑法保护管辖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我国村民自治的制度空间与发展方向研究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加强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浅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的对策
试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锤炼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房屋“拆迁”的合法性研究
提高大学生运用微博的素质探析
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
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石油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法律裁判中价值判断的合法化方法
在“90后”大学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社工介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胡杨赞》教材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札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
《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它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