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略论1956年波兰“十月危机”
[关键词]波兰事件,苏联,中国,作用
引言
国内学者关于波兰事件的记载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回忆录和研究著作上。回忆录主要有在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期间担任翻译的师哲的回忆录《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的文章《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的回忆》和当时驻波兰使馆工作人员骆亦粟的文章《1956年“波兰事件”和中国的政策》,比较集中的写明中国对波兰事件的反应和作用的是吴冷西的回忆录《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关于最新的研究著作主要有胡舶的《冷战阴影下的匈牙利事件:大国的应策与互动》,在其第五章第一部分专门写了波兰十月事件与中国的反应。华东师范大学的沈志华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在1956年10月危机处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等。关于中国在处理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中所起的作用问题,过去受一些当事人回忆录的影响,普遍认为毛泽东亲自出面表示反对是赫鲁晓夫放弃武装干涉波兰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帮助苏联处理波兰十月危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就过去人们关于中国在处理波兰十月危机中的作用的一些错误看法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在危机初期,中国并没有来得及参与解决问题,中国是在苏联确定了对波兰政策之后才介入的。第二,关于苏联停止对波兰的武装干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因素。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在波兰危机发挥的作用是调解苏波关系、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一
1956年,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国家波兰国内政局动荡。10月,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召开中央全会改组政治局、推举1948年被开除出中央的前领导人哥穆尔卡重新上台执政。对此苏联反对,并派代表团强行去波兰,进行干涉,并调动军队准备武力解决问题。苏波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几乎要兵戎相见,局势十分紧张。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波兰事件”。
10月19日,苏联代表团强行飞往华沙。波兰党中央组成了以哥穆尔卡为首的代表团与苏共代表团举行会谈,在会谈的同时赫鲁晓夫甚至暗中调动部队包围华沙,但是遭到了哥穆尔卡的强烈反对。赫鲁晓夫的突然来访,尤其是苏军向华沙进军,激起了波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情绪,各阶层人民群众举行盛大的游行和集会,同时积极准备抵御苏军,捍卫民族尊严。针对当前的形势,赫鲁晓夫最终妥协了,命令苏军停止前进。在这里,关于19日苏联是否通知中国准备在波兰使用武力的问题很重要,这涉及到毛泽东是否出面阻止苏军调动以及中国的反应是否对苏联决定停止在华沙的军事行动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史料中的不同说法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三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为波兰事件的解决和波苏矛盾的缓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帮助苏联解决波兰危机,中国既批判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又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并且使中国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声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资料:
[3]骆亦粟.《1956年“波兰事件”和中国的政策》[J]《外交学院学报》,1993
(3)
[4]师哲.《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
[5]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
[6]《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
[7]《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
[8]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9]吴光祥.《刘少奇协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始末》[J]《党史纵横》,2007
(6)
[11]金冲及.《刘少奇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正中靶心
- 我做手工
- 我的爸爸
- 游园博园
- 游青青世界
- 我的未来
- 我的妈妈
- 游大梅沙
- 我家的乌龟
- 我是一只小青蛙
- 乌鸦和八哥
- 让我们爱上书
- 寻找秋天的足迹
- 蜜蜂
- 美丽的深圳夜景
- 北方园林绿化冬季养管技术措施
- 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提高合同执行率
- 变压器故障检修工艺规程研究
-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研究分析
- 表面处理废水及电泳废水的回用处理
- 变电站电气误操作的原因与相应对策分析
- 变频调速技术在外输泵上的应用
-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
- 不同开采情况中下沉系数的对比分析
- 变频节能技术在螺杆空压机上的运用
- 采用水压爆破降低爆破振动
-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 测绘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探讨
- 变电运行中的继电保护问题解析
- 保障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的对策
-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口语交际》活动设计
- 家民革命运动领导者、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 《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形象分析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活动评价
- 关于项燕之死
- 司马迁卒年及其死因真相
- 历代名家评《史记》
- 《红楼梦》简介
- 让学生学的更精彩──《唐雎不辱使命》教后感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3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2
- 《史记》简介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