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闲说恭王府

闲说恭王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闲说恭王府

前传:和的爱与哀愁

恭王府的前身本系和府邸,要说恭王府,当然绕不过“和大人”。

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从地位低微的文生员一路升到军机大臣、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以及身兼数职的首辅宰相,可谓权倾朝野,无人能比。从以身许国的青年才俊到清代第一巨贪,当政20余年,积累家财无数,有说其个人资产相当于大清帝国年收入的20倍,更被今人称为“18世纪世界首富”,财富超越了同时期被誉为“国际金融业之父”的梅耶・罗斯柴尔德。

关于和的为官经历,各路野史传说甚多,如今的电视剧里也演绎过不少,这里只说说和的家庭。

和18岁时,娶妻冯霁雯,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和自幼父母双亡,与弟弟相依为命,饱尝过人间冷暖,更向往完美的婚姻。迎娶冯氏的时候,和还是一个破落家族中的咸安宫官学的生员,而冯氏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儿,是满清正白旗冯佳氏之女,其祖父英廉多年出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冯英廉对孙女十分疼惜与呵护,对其悉心培养,待她年龄稍长,又开始为她婚事着急,想要为孙女招个东床快婿。

冯英廉注意到咸安宫官学里读书的和。他发现,这个满族小伙儿不但帅气英俊,精气神儿十足,而且聪明机智、老成持重,将来可有大作为,便将独生孙女嫁给了和,更为他提供仕途发展的机会。

与冯家联姻,使和由穷书生一跃迈进上流社会。凭借冯家的背景和人脉,和获得了更高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到乾隆帝,并最终成为乾隆朝最大的权臣。和之所以讨得皇帝的欢心,并非只有一身阿谀奉承的功夫,也确实有些才华。史载,和不仅长相英俊帅气,而且聪明果决、办事利落、多才多艺,且吟得一首好诗。此外,但凡乾隆一举一动,和都能揣摩出他的心意,深得乾隆之心。就这样,和一路平步青云,直至登上权臣的巅峰。

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和大人与冯氏拥有“完美的婚姻”,但从零星的史料里,我们依然可以推断出:两口子关系融洽,感情良好,家庭和睦。第一个证据是,和尽一切所能,想方设法为妻治病。和小儿子夭折后,冯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和为此焦虑万分,广寻名医为妻治病却求治无果。万般无奈之下,和甚至求助于“鬼神”,先是在七夕时祈拜“牛郎织女”,后又在七月十五中元节求“阎王爷”从花名册上勾去冯氏姓名。

重病的冯氏勉力支撑到当年的中秋节。当天,和一家团聚,儿子丰绅殷德、儿媳和孝公主等人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气色略有好转,与家人有说有笑。和眼见夫人精神焕发,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便大赏奴仆。但就是在这个中秋夜,冯氏突然身亡,只留下伤心欲绝的和。

第二个证据是,冯氏离世,对和的打击相当之大。冯氏去世后,和痛苦无处抒发,作《悼亡诗》六首,字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这首: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第三个证据是,在冯氏去世后,和下令对她生前居住的寿椿楼中的一切设施皆按原样摆设,不让别人居住。和和丰绅殷德父子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第四个证据是,冯氏生前曾主动劝说和纳妾。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仅5天之后,和即遭革职下狱。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囚禁处所,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从囚禁到赐死,仅仅隔了半个月。

和与发妻冯氏育有二子,长子为丰绅殷德,次子则半路夭折。

丰绅殷德形似其父,亦是美男子,幼时乖巧可爱,5岁时得乾隆帝喜欢,赐名“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许配给他。由此,和与乾隆帝结成儿女亲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举行大婚。

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所得,是其最小的女儿,相貌与乾隆神似,因而最得宠爱,13岁时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虽自幼娇生惯养,但和孝公主未养成什么坏毛病,她性格刚毅,能执刀弯弓,小时候便曾着男装随父皇打猎,有英武之气。待嫁入和府,公主还经常与丰绅殷德一起打猎,“不爱红妆爱武装”,也算是皇家少见的奇女子。

和与乾隆结成儿女亲家,固然是乾隆喜欢丰绅殷德而许下的娃娃亲,但因其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它更是一桩政治婚姻。所幸,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郎才女貌,又有相同的志趣和爱好,才避免了一般政治婚姻的悲剧下场。可以说,和被赐死前,这夫妻俩生活还算是幸福的。

婚后的和孝公主,时时督促丈夫积极进取,她希望丰绅殷德可以靠自己努力去获得地位,而非靠父亲的权势或是额驸的身份。

话说冬季某日,下过一场大雪后,童心未泯的丈夫想起小时候玩雪的场景,忍不住玩雪嬉戏,和孝公主对此非常生气,责备丰绅殷德说:“你已经20多岁了,怎么还玩这种小孩子的游戏?”丰绅殷德见公主生气,忙赔礼道歉,公主才转怒为喜:“你不要玩小孩子游戏了,咱们一起读书去。”在公主督促之下,丰绅殷德亦积极追求上进,公公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和孝公主亦是个有远见的女子,婚后发现公公和有贪赃枉法的迹象,便预感和不会有好下场,她曾对丈夫说:“你父亲受我皇父恩宠,不但无以为报,贪心却重,如此下去,怕有一天身家不保,我也会受到连累啊。”乾隆死后,和事发,锒铛入狱,还真是应了公主的预言。关键时刻,身为儿媳的公主多次向皇兄嘉庆求情,从而为公公和求得全尸。 和像,全名为钮祜禄・和(公元1750年-公元1799年)。

和书法。

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婚后育有一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只可惜好景不长,儿子夭折,夫妻为此悲痛难当。此后,公主未再生育。为使和家绵延香火,公主提出让丰绅殷德纳妾,皆被丰绅殷德拒绝,后经公主再三请求,丰绅殷德才纳了几房小妾。

后来,和家被抄,和自尽,和府被嘉庆帝赐给自己胞弟永,但因和孝公主尚居于宅中,永只得到一半的府邸。

因受父亲的连累,丰绅殷德也被抓去审讯。由于丰绅殷德驸马的身份,且和孝公主又是嘉庆所疼爱的妹妹,做哥哥的不忍心看着妹妹受苦,终于放了丰绅殷德一条生路。

原本欢声笑语的小夫妻,自此生活在一片凄风苦雨当中,再也少见笑容。夫妻相对,时常陷入沉默当中。

没几年,丰绅殷德又遇到大麻烦。

公主府长史奎福因为私怨,向朝廷举报,称丰绅殷德有心造反,而且对公主不敬。本来就觉得妹妹命苦的嘉庆闻此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彻查。结果发现,丰绅殷德造反一事纯属诬陷,但对公主不忠却是事实,丰绅殷德曾在国丧期间,与公主分房而居,却去宠幸某个侍妾,将她偷偷藏起来,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即便丰绅殷德没有造反,但以如此态度对待公主,国丧期间做如此之事,仍令嘉庆愤怒,他下旨革去丰绅殷德公衔及所管职任,在家圈禁,闭门思过。但之后又有封赏: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四月,丰绅殷德以头等侍卫为正白旗蒙古副都统,赴乌里雅苏台任职。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正月,丰绅殷德被调为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十二月,赏给伯爵衔,离京赴乌里雅苏台军中任职。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二月,丰绅殷德回京养病。四月,加恩赏给公爵衔。五月十七日,于病中去世,年仅36岁,公主自此成为寡妇。

恭亲王奕的浮沉人生

后来,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才有“恭王府”之名号。

奕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才华过人的他,本有机会被立为皇太子,只因道光的优柔寡断,一变再变,才使得奕错失掉登上皇位的大好机会。

奕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几年后,进步神速,不但熟知经史,能吟诗作文,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可谓是文武双全,深得道光帝喜欢。

有清一朝,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立长为储的做法,自雍正帝始,开始采用“秘密建储法”,由在位的皇帝对所有皇子进行长期观察和考验,暗中拟定一人为皇太子,并以朱笔亲书其名,一式两份,放在大小两个建储匣内密封,大匣置于乾清宫匾后,小匣则由皇帝收藏。只等紧要时刻,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启锦匣,当众宣布、传阅。

雍正所以发明此一方法,乃是汲取此前的教训,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悲剧。

进入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皇帝已经变得老迈,身体与精力都大不如前,到了必须立储的关键时刻。与奕竞争的,是他的两个哥哥,四哥奕和五哥奕,而奕在此年正月已过继给嘉庆帝第三子和硕恪亲王为嗣子,帝位就自然归于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中的一个了。

事实上,奕和奕的关系,是所有皇太子之间最亲密的。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奕仅有十岁,尚是贪玩孩童,道光帝便把他托付给奕生母静贵妃抚养,自此皇四子与皇六子成为“一母同胞”的兄弟,关系越发亲密。

从道光帝的角度看,四子与六子竞争,奕无疑拥有更大的优势,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并且继承了祖宗过硬的骑射功夫,无论从哪个方面衡量,奕都高过奕一筹,皇位非他莫属。然而,最终取得皇位的却是奕。

奕与奕兄弟二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争夺储位。

简单总结,在奕而言,就是“避实就虚”;在奕而言,则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某年春日,道光帝命诸子随己校猎于南苑,奕擅长围猎,这正是他表现的大好机会。无论如何,奕都不可能是他对手。结果亦如预料,一天下来,众皇子中以奕获取的猎物最多。

奕自知无法与六弟匹敌,便问计于师傅杜受田。杜氏授以密计,要他放弃捕猎,但观他人骑射,若皇帝问起,就对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弟竞争也”,奕依计行事,藏拙示仁。奕走的是妙招,也是险招,但道光就吃这一套。

道光帝下定决心,要立奕为太子,但又舍不得天资过人的奕,所以他的锦匣里,竟装着两道谕旨:第一谕是“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第二谕是“立皇六子奕为亲王”。一匣两谕,实是道光矛盾心境的写照,亦是对不能立奕为储的某种变相的补偿。在道光而言,这可能是他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了。

奕继位,是为咸丰帝。

帝位竞争失利,奕固然难过,但也只得接受现实,扮演起“亲王”之角色,与咸丰帝密切合作,尽人臣之职,为大清王朝贡献一份力量。自此之后,这个著名的皇族,逐渐开始施加他之于中国历史的广泛影响。

恭亲王奕?(1833年-1898年)像。

慈禧像,慈安与慈禧为辛酉政变的女主角,政变之后,东西两宫共同垂帘。

在奕强有力的领导之下,京师防务由混乱变得有秩序。他与另几位军机大臣紧密协作,商定退敌之策,最终决定采纳“四面合攻”之策。为此,他极力协调僧格林沁和胜保两大主力军之矛盾,并从各地调兵遣将,对太平军形成合围之势,最终将其北方部队彻底歼灭。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借此机会得以苟延残喘。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初一,同治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于同治帝御座后设一黄幔,慈安与慈禧两太后并坐于后。恭亲王奕立于左,醇亲王奕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

慈安和慈禧的执政,当然要感谢政变的核心人物奕。若没有他大力相助,二人断不能实现垂帘听政。两宫皇太后发出的第一道委任令,便是授奕为议政王,并由他负责军机处,所有军机处大臣也概由他挑选确定。紧接着,奕又被授以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如此一来,奕集诸大权于一身,成为当朝最为显赫的人物。

朝廷重新修订了中枢的办事程序,加大议政王和两宫皇太后的权力,议政王有议政和施政权,而两宫皇太后则拥有审核和裁决权。

垂帘体制的确立,实质上是“倒肃顺派”的联合执政:一派是两宫皇太后,慈禧主导,慈安被动参与。政变发生后,慈安对执政兴趣仍然不大,只是安守本分。慈禧倒是对政治表现出非凡的热情,但彼时的她对政事一窍不通,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奕。另一派是恭亲王派,奕派人多势众,朝中大员多数支持他,再加上和议功高,颇有威望。

垂帘之初,奕大权独揽。这是因为,两宫皇太后权力虽大,但孤家寡人不成气候,不得不依仗奕等人执行。正是奕与慈禧之间的通力合作,促成了“同治中兴”的新局面。可为何慈禧与奕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突然闹掰?

世人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此几种:

其一,安德海挑拨。安氏系慈禧宠爱的大太监,经常向内务府索取物件,屡遭奕拒绝,安德海便向慈禧说奕的坏话。

其二,政见不同。同治之初,奕大量起用汉族官员,慈禧对此多有不满,认为满人比重应该提升,以维护满人统治。

其三,权力之争。慈禧熟悉国事后,有意参与更多,奕揽权过重,有独断专行之作风。

不管怎样,二人矛盾越积越深是实情。

奕的个性,颇有不拘小节之处。他与两宫皇太后议政,有时太后声音小了点,奕就大声问,让太后重述一遍,偶有不同意见,往往高声抗辩。某次,慈禧与奕就使用汉人问题发生争执,慈禧一怒之下要革奕的职,哪想奕并不相让,称“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弄得慈禧下不了台。

同治四年三月,慈禧率先发难,抛出一份事先拟好的懿旨,指责奕徇情、贪墨、骄盈、揽权、趾高气扬、目无君上,欲削去其议政王身份,革去一切差事,不准干预公事。慈禧此谕,不过是自己想要独断专权,抛弃碍手碍脚的奕而已。

然而,众王公大臣反对罢黜奕,一并向慈禧求情,才使得慈禧意识到,此时要扳倒奕在时机上仍不成熟:奕深得朝臣之心,现在去除,估计多有不服;再者,奕办理外交,已取得国际信任,现在若赶走他,怕是外国人也不答应。

奕凭借声望保全了自己,皇太后却也借此机会,将奕逐出军机处,夺其议政王,只保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职。 道光帝合家欢乐图。

奕虽因被罢黜感到愤怒,但他稍稍冷静下来之后,仍决心以大局为重。他暗中观察朝局,秘密布置行动,以图再掌大权。奕先是安排内务府大臣文祥、宝辞职。当初,奕为控制慈禧挥霍,将内务府大臣安排给文祥和宝,现在二人辞职,慈禧可以肆意享乐了,当然开心。继而,自己主动认错,坦承自己的错误,以求获得太后的原谅。先后又有多位大臣轮番上阵为奕说情。

两宫皇太后见状,也借坡下驴,准奕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未恢复议政王封号。经此一番折腾之后,恭亲王之前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不见了,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与先前判若两人。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三月,慈禧一道谕旨,将奕以及以他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撤换。对这次罢黜,奕则表现得十分坦然,他亦要步入老迈之年,对政治斗争亦不无厌倦之感。此时退下来,无官一身轻,倒也可以安下心来,享受难得的清闲。多年来,忙于处置军国大事,自己的爱好大多丢在一旁。自此,他有十年的时间可资利用,尽情享受生活……每日里习字、作画、听戏,不亦乐乎!恭王府的戏楼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是玩乐的好地方。奕嗜酒,喜唱昆腔,身边近侍也都耳濡目染,精熟此道。每每小饮微醺,便乘兴而唱,有时与侍者对唱取乐。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奕再次被推上前台,但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大清帝国如同这位恭亲王一样,亦进入暮年,再无恢复元气的迹象。对于中日战争,奕认为国家贫弱,军力不济,无再战之力,与其主战,不如求和,应引进国际干预,最大化减小主权损失。可以说,在当时情况下,奕之作为,多为明智之举。谈判过程中,他适时地密告西方诸国日本人的领土要求,引起国际干涉。 当时情形下,主战派一度占了上风,又是奕力排众议,先说服光绪帝,又说服诸大臣,终于使清廷内部意见趋于统一。这一次中日战争,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再一次验证“弱国无外交”之道理。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的人生终于走到尽头。遗折中,他郑重叮嘱光绪帝:“经武整军,力图自强”,“恪遵成宪,维系人心”,他还特别强调,要与太后搞好关系,要有两三个能干的大臣的辅佐,处理好用人行政。

奕算得上清朝晚期不可多得的老练而成熟的政治家。作为清末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当然有其世故圆滑的一面,难得的是,奕也常常流露出许多真性情,比如他能够直言进谏,坚持己见,即使面对专断的慈禧也敢与之争论。他虽经常展现出王爷的权威,却也自有风趣幽默的一面。随手录两件趣事,来证明奕的可爱之处。

军机大臣宝是奕的老部下,两人相处既久,常开玩笑。某日军机处将散值,宝先往如厕,许久才返。奕嘲笑他:“往何处撇宝去?”“撇宝”是当时市井流传的玩笑话,与“如厕”同义。“撇宝”之“宝”与“宝”的“宝”同字,奕借此嘲笑宝。哪知宝随口答:“哪里,是出恭。”这“出恭”之“恭”与“恭亲王”之“恭”同字,宝巧妙扳回一城。又一日,恭亲王自太庙出,指着庙碑下面的(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对宝说:“你看这个宝贝。”宝号佩蘅,而“贝”与“佩”谐音,奕以“宝贝”暗指宝。宝答:“这也是龙生九子之一。”恭亲王兄弟正好九人。

由此可见,奕个性中自有诙谐的一面,这在正襟危坐的王爷当中,显得十分难得。

恭王府变迁

・本系和宅院,1776年开始建造,紧邻什刹海,位置优越,规模宏大。

・嘉庆皇帝下旨抄和家后,将宅院赐予胞弟永,也允许嫁给和儿子丰绅殷德的和孝公主(乾隆之女)仍居住在此宅中。

・1851年,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院的新主人,从此改名恭王府。

・民国之初,恭王府被奕?的孙子溥伟以40万大洋卖给教会,后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赎回,用作女生学堂。

・1949年以后,恭王府曾被公安部、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搬出恭王府,恭王府花园对社会开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悟幸福
欢送2008喜迎2009
梅花
假如我是一棵树
一种伟大的爱
me(我)
“烤”试
特殊的奖赏
春雨
法在我心 中
自行车的往事
珍惜生命
我的同学
上海之旅
恩格斯哲学思维的特点
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民办高校“90后”大学牛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研究
一卡通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高校实施限网政策的成效分析
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关于加强湖南湘西地区烟草企业法制教育的思考
将基尔霍夫方程引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研究
试析“中国梦”之文化力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A案)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A案)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B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C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C案)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B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B案)
《雨点儿》教学设计
《平平搭积木》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六上)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六上)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