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研究

《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9

《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研究

摘 要:黄侃为清代俗语辞书《通俗编》所作评语中蕴含了丰富的训诂内容,其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通俗编》;黄侃评语;训诂

中图分类号:H134

清代翟灏《通俗编》是明清俗语辞书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通俗编》共38卷,采集方言俗语5 456条,分38类,即: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馀。每一类下面分别收录相关词目,每一词目下,均引用书证以明词义与来源,或有按语[1]。

《通俗编》一书,古今中外学者评价都很高,相关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历来关于《通俗编》的研究似未曾注意到黄侃先生对《通俗编》所作的评语。黄侃精通语言文字之学,尤精小学,曾在《通俗编》书眉施评语二百多条。其评语《〈通俗编〉笺识》收录于《量守庐群书笺识》[2]。黄侃的《通俗编》评语虽只有两百多条,但牵涉到训诂、文字、音韵、方言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阐释,贯穿了黄侃个人的学术见解。评语中内容最多的是有关训诂方面的。本文拟对《通俗编》黄侃评语的训诂特点与成绩作一述评,以揭示其学术价值。所引《通俗编》据乾隆无不宜斋雕本,所引黄侃评语据《〈通俗编〉笺识》,引文后标明《〈通俗编〉笺识》在《量守庐群书笺识》中的页码。少数文字因需要而保留繁体形式。限于篇幅,每类仅举二或三例。

一、与词源研究相结合:以转语揭示同源词

黄侃注重词源研究,他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究其根本,“一切学问皆必求其根本,小学亦何独不然?《释名》之作,体本《尔雅》,而其解说,正在推求语根。以《释名》之法驾驭《说文》、《尔雅》即为推求语根之法。”[3]59“名物须求训诂,训诂须求其根。”[3]197在《通俗编》评语中,黄侃特别注重汉语词源的探讨,他经常说到“转语”、“某乃某之转”这样的话,实际就是揭示同源词。同时,他还注意揭示明清俗语词的同源词,这在已有的只注重上古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中是不多见的。例如:

按,“崎”,《汉语大词典》释义:“同‘崎’。奇特;古怪。”举《朱子语类》二例。按释义欠妥,《朱子语类》中有“跷欹”、“跷”、“跷蹊”和“崎”,是一组异形词,表示“奇怪、可疑、诡谲”之义[4]179-180。“奇巧”,《汉语大词典》义项一:“奇异机巧;奇诡狡诈。”首例是《管子・治国》:“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后二例是《庄子・人间世》与宋无名氏 《道山清话》。语义上是一致的。语音方面,“”,疑母宵部。“跷”,溪母宵部。“巧”,溪母幽部。三字声近韵近。宵部,黄侃称豪部;幽部,黄侃在萧部。“崎”,溪母歌部。“欹”,同“”,溪母歌部。“奇”,群母歌部。三字声近韵同。声母方面,黄侃将“群”并入“溪”;韵部方面,歌部,黄侃称歌戈部。所以,三词是音近义同的关系,故黄侃视之为转语。

(2)《通俗编》卷八“操剌”条:“《五代史・汉纪》:‘耶律德光指刘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按:剌,音辣,世俗以勇猛为‘操剌’也。”黄侃于词目“操剌”后评曰:“‘操剌’犹‘躁戾’。”[2]421

按,“操剌”一词,始于《旧五代史》,《汉语大词典》举此例及清恽敬《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又清乾隆五十三年奉撰《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卷首二・御制赞》称“头等侍卫和隆武巴图鲁额尔登保”:“中林绩,健捷过人,星驰飞镞,操剌罕伦。”黄侃说:“‘操剌’犹‘躁戾’”,“躁戾”,《汉语大词典》释为“浮躁暴戾”,举二例:明唐顺之《郑氏三子字说》:“鸾鸟之声和,故乐家象之以协于律吕,君子载之在舆而听焉。以消其非僻躁戾之心,是和气之应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使不仁加身者,是何宁静严密功夫,而堪此躁戾恶语也?”“躁戾”在史籍中最早见于《魏书》卷十九:“第二子世,颇有干用而无行……世轻薄,好去就,诏送晋阳。兴和中,薨。赠侍中、都督冀定瀛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傅、定州刺史, 尚书令、开国公如故,谥曰躁戾。”乃是贬义之词。唐柳宗元《祭崔使君神柩归上都文》:“嘻乎!崔公楚之南,其鬼不可与友,躁戾佻险,败苟,脞贱暗,轻嚣妄走。”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躁戾者阳中之恶,狡险者阴中之乖。”从语义上看,“操剌”与“躁戾”大致相同,都是指凭意气做事情,仅有褒贬之不同。从语音上看,“操”,清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躁”,精母宵部,二字声近韵同。“剌”、 “戾”均为来母月部(黄侃称曷末部)。因此黄侃所说的“‘操剌’犹‘躁戾’”可以理解为二者为同源词。

(3)《通俗编》卷十三“掇”条:“《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朱子《答陈同甫书》:‘告老兄且莫相掇。’《元典章》:‘禁宰杀文书到呵,掇各路分榜文行者。’史弥宁《杜鹃》诗:‘春归怪见难留住,掇元来都是他。’”黄侃于词目“掇”下评曰:“此‘催督’之转。‘督’转‘掇’,犹‘’转‘至’、‘’转‘轾’也。”[2]423

按,“催”、“”古音均为清母。“督”,端母觉部(王力拟音[uk],王力“觉”、“幽”黄侃合为萧部,为阴声韵,则为[u]);“掇”,端母月部(王力拟音[at],黄侃称曷末部)。“”,端母宵部([],黄侃称豪部);“至”,章母(黄侃“照三归端”,“章”归于“端”)质部([et],黄侃称屑部)。“”,章母(黄侃归“端”)幽部([u],黄侃归萧部);“轾”,端母质部([et],黄侃称屑部)。故“‘督’转‘掇’,犹‘’转‘至’、‘’转‘轾’”均为阴声韵转入声韵,黄侃所说“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从语义来看,“掇”有“怂恿”义,亦有“催督”义。《汉语大词典》“掇”义项一:“怂恿。”义项二:“催逼;催促。 ”“怂恿”他人所做之事是不好的,故为贬义;“催督”他人所做之事是中性的。《通俗编》所举朱子书、《元典章》及史弥宁诗中的“掇”实际上都是中性的“催督”义,与《康熙字典》“俗谓诱人为非曰掇”是不同的。

二、与词汇研究相结合:揭示音义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形词

黄侃注重词的音义关系研究,尤重以声音通训诂,他认为:“古无韵书,训诂即韵书也;古无训诂书,声音即训诂也。故古代经典文字多同音相借,训诂多声近相授。详考吾国文字,多以声音相训,其不以声音相训者,百不及五六。故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训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诂。”[3]200词汇研究的范围很广,黄侃《通俗编》评语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注意从音义关系角度探讨异形词。所谓古汉语异形词即是指古汉语阶段中同时或先后产生的同音(包括方言音变和历史音变)、同义(一个或多个义位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5]。例如:

按,汉枚乘《七发》:“然汗出,霍然病已。”“霍”为迅疾义。“闪”,《文选・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像暂晓而闪尸。”李善注:“闪尸,暂见之貌。”吕向注:“暂晓谓暂见即没也。闪尸,疾见。”唐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千魑魅兮万魍魉,欲出不可何闪尸。”“闪”是突然闪现之义。故“霍闪”自有其成词理据。故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说文・目部》:“大视也。”徐锴系传:“惊视也。”“”,《说文・目部》:“暂视也。”闪电因其只能暂视故又可引申指闪烁。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仲阳》:“电,其光也。”故“”亦有其成词理据。“霍闪”、“”,二词音义相同,可视作异形词。黄侃认为“作‘霍闪’自可”,也并未否认“”的写法。他在《论学杂著・蕲春语》中说:“今吾乡电曰,谓云中出电曰掣。”作“”。因此“霍闪”与“”当视作异形词。

(2)《通俗编》卷三“登时”条:“《魏志・管辂传》注:‘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易》之清浊,延于万代。’《北史・祖传》:‘夜忽鼓噪喧天,贼众大惊,登时散走。’《旧唐书・张柬之传》:‘姚崇言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则天登时召见。’《王子年拾遗记》:‘使者令猛兽发声,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抱朴子・自序篇》:‘或赍酒肴候洪者,虽非俦匹不拒,后有以答之,亦不登时也。’按:《盐铁论》‘登得前利,不念后咎’、《焦仲卿妻诗》‘登即相许和’,所云‘登’者,盖即登时之谓。”黄侃于词目“登时”后评曰:“‘登’即‘当’之转。”[2]418

按,黄侃“‘登’即‘当’之转”之说有利于我们考察二者音义关系。明陈士元《俚言解》卷一“登时”条:“登时犹言实时、当时也。当读去声。《唐书》田弘正笑刘悟曰:‘闻除改,登即行矣。’胡三省《通鉴》注:‘登即行,言登时行也。’《律条》:‘凡夜无故入人家,主家登时杀死,勿论。’按韵书‘登’注‘升也,进也,又成也,熟也。’无实时、当时之义。‘登时’盖方言耳。”[2]7-8陈士元所引见《资治通鉴・宋纪十六》“帝登帅卫士”胡三省注:“登,登时也。登时,犹言实时也。”《助字辨略》卷二“《吴志・钟离牧传》注‘牧遣使慰譬,登即首服’”刘淇按:“登,即登时,省文也。”按,“当”,古音端母阳部(黄侃称唐部);“登”,端母蒸部(黄侃称登部)。“‘登’即‘当’之转”之说是有道理的。“登时”即“当时”,也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顿时”[6]。较早例子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辂以为注《易》之急,急于水火。水火之难,登时之验。”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又中恶急疾,但吞三九之,亦登时差也。”“当时”表“登时,顿时”义《汉语大词典》首引《海内十洲记》,此书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在六朝时,可见其基本上与“当时”同时。“顿时”则迟至清代出现。“登时”、“当时”、“顿时”是一组音转异形词。

(3)《通俗编》卷八“琅汤”条:“《管子・宙合篇》:‘以琅汤凌铄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按:今以不敛摄为琅汤。”黄侃于词目“琅汤”后评曰:“‘琅汤’即‘浪荡’。”

[2]421

按,《汉语大词典》“琅2汤”:“浪荡,放纵。”举《管子・宙合》:“以琅汤凌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 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琅,读为浪;浪;犹放也。汤,读为荡;荡,《说文》作,云放也。”“琅,读为浪”表明“琅”是借字。“”,《说文・心部》:“,放也。”沈涛古本考:“《华严经音义上》引‘,放恣也。’”是此“放”即放恣、放荡义。朱骏声通训定声:“经传皆以‘荡’为之。”然“荡”亦有“放”义。《广雅・释诂四上》:“荡、逸、放、恣,置也。”王念孙疏证:“荡、逸、放、恣同义。”《荀子》有“荡悍者常危害”之语。二字古音均为定母阳部(黄侃称唐部)。是“琅汤”是“浪荡”之借字,“浪荡”之“荡”与“”为同源词。黄侃所说“‘琅汤’即‘浪荡’”,揭示出二者是异形词的关系。

三、与文字研究研究相结合:注重形义关系,表明文字正俗

黄侃的训诂,注重形、音、义的结合。“盖小学即字学,字学所括,不外形、声、义三者。《说文》之中,可分为文字、说解及所以说解三端。文字者,从一至亥九千余是也。徒阅文字,犹难知其所言,徒阅说解,而犹不能尽其指意,于是必究其所以说解。……而后知形、声、义三者,形以义明,义由声出,比而合之,以求一贯,而剖解始精密矣。”[3]8在《通俗编》评语中,他的训诂也注意从文字研究的角度进行。例如:

由此可知“”、“”是较早产生的表示迟钝、痴之义的字,“”、“”则为其俗字,“”后来又写作“呆”。从词的角度来说,“”、“”、“”、“呆”则为异形词。黄侃所说的“,正作‘’”揭示了字体正俗之关系。

(2)《通俗编》卷十六“头”条:“《元史・武宗纪》:‘徽政使头等言:“别不花以私钱建寺,为国祝。”’按:音如哇,不正也。元俗质朴,即其形以为名。海宁有元祭酒荣头墓,谈迁《海昌外志》俗作‘歪头’,非。”黄侃于“音如哇”下评曰:“正作‘’。”[2]425

按,“”,《广韵》苦瓜切,是“”的异体,《集韵・佳韵》:“,不正也。或作。”贾公彦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周礼・夏官・形方氏》:“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玄注:“杜子春云:离当为杂书,亦或为杂。玄谓华读谓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绝。”即歪斜不方正之义。《通俗编》较简,《直语补证》“邪”条增加了新材料:“,苦哇反。即今歪斜字。《周礼・夏官・形方氏》注:‘邪离绝。’疏:‘者,两头宽中狭,邪者,一头宽一头狭。’《广韵》作‘’,火娲切。物不正口偏曰。若白诗所谓‘天斜’,其音义相似耳,非正训也。”[2]883《直语补证》对“”、“斜”、“”词义的细微不同之处作了辨析:“”是“两头宽中狭”,“”是“物不正口偏”。诸词在实际使用中均可泛指歪斜。“”与“歪”,《说文・立部》:“,不正也。”段注:“俗字作歪。”故“”是正字,“歪”是俗字。黄侃所说的“正作‘’”是就《通俗编》中的人名“头”说的,“头”是“物不正”,故当用“”。“”是“两头宽中狭”,“歪”是俗字,所以“头”的正字应当用“”。故黄侃此处的评语是从文字的本义与正俗角度来说的。

(3)《通俗编》卷十八“阿姆”条:“《诗・采》笺[《仪礼・士昏礼》注]:“姆者,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若今乳母也。”《通典》晋袁准曰:“保母者,当为保姆,春秋宋伯姬侍姆是也,非母之名也。”按:姆,即‘母’音之转,汉呼乳母曰‘阿母’,见《后汉书・杨震传》,今通谓之‘阿姆’,《北史》宇文母与护书曰:‘元宝、菩提及汝姑儿贺兰盛洛,并唤吾作阿摩敦。’阿摩,疑亦‘阿姆’之转。”黄侃于词目“阿姆”下评曰:“‘姆’正作‘’。”[2]427

按,《通俗编》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因其实即古之乳母、今之阿姆,并疑《北史》“阿摩”亦“阿姆”之转。“阿摩敦”为古鲜卑语,是阿尔泰语的一支。阿汉之间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又,因为“汉呼乳母曰‘阿母’……今通谓之‘阿姆’”,故以为“姆”即“母”音之转。实则二者同音,是同源词。黄侃说“‘姆’正作‘’”,“姆”,《玉篇・女部》:“姆,女师。”“”,《说文・女部》:“,女师也。从女,每声。读若母。”段玉裁注:“许作‘’,《字林》及《礼记音义》作‘姆’也。”《玉篇・女部》:“”,同“姆”。“”与“姆”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从词的角度来说则是异形词,“”见于《说文》,“姆”则不见于《说文》,故黄侃说“‘姆’正作‘’”,是以“”为正字。

四、与音韵、方言研究相结合:发掘语音的演变与词义变迁

黄侃强调形、音、义三者的密切关系。“小学必形、声、义三者同时相依,不可分离,举其一必有其二。”[3]48上古音方面,他的古音十九纽、二十八部是评语的音韵体系,例如上文所引黄侃“掇”为“催督”之转为阴入对转。中古音则依从《广韵》。《通俗编》评语中也颇多音韵与方言研究的材料,须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例如:

按,“侬”作代词,可表示第

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有用法或说为“人”声之转。《六书故・人一》:“侬,吴人谓人侬。按:此即人声之转。”“侬”在《广韵》中是泥母冬韵,黄侃所说“今变为‘你老’、‘他老’,或云‘你囊’、‘他囊’。‘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语言,“老”、“囊”是“侬”的音转。“老”,《广韵》来母皓韵;“囊”,泥母唐韵。“老”之与“侬”,犹今之l、n不分。当然,“你老”、“他老”在语义上有表示尊敬的意味,故“‘我老’之称则仅廑施于戏谑”。

(3)《通俗编》卷二十四“礓子”条:“《武林旧事》诸小经纪有卖‘礓子’。《字汇补》;‘,音擦。姜石,出《大内规制记》。’按:此当是阶磴之称,而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黄侃于词目“礓子”下评曰:“吾乡谓石阶长短皆曰‘礓’,寻其正字,当作‘阶砌’。”[2]431

按,《武林旧事》“礓”、《字汇补》“姜”,黄侃考定其正字为“阶砌”。“礓”、“姜”,《广韵》见母阳韵,阶,见母皆韵。“”,《字汇补》;‘,音擦。“擦”在《字汇》中音初戛切。“砌”,《广韵》清母霁韵。“礓”、“姜”与“阶砌”音近,无可疑也;词义上也一致(“杭俗惟以呼楼梯之简小者”只是方言意义缩小而已)。黄侃证以方言词,所探本字凿然可信。

五、与文献考证相结合:考察训诂的文献材料

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解释,黄侃评语中注重训诂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以求正确的结论。例如:

按,此条为文献校勘内容。查明谢肇八卷本《文海披沙》(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1130册影印明万历刊本),卷六“王子公孙”条云:“秦汉人相呼,率有美称,如漂母谓韩信为王孙,蔡中郎谓王粲亦为王孙,隽不疑谓暴胜之为公子,此亦口头虚语耳。注者百方解释,至谓公子为胜之字,此痴人前不得说梦也。”引全文知《通俗编》仅引《文海披沙》材料而未引其观点。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汉书・百官公卿表下》有“暴胜之公子”:太始三年,“三月,光禄大夫河东暴胜之公子为御史大夫,三年下狱自杀。”师古曰:“公子,亦胜之字也。后皆类此。”“公子”有美称泛指用法,但暴胜之字公子史书有明证。黄侃“‘王孙’乃‘王公孙’之误,‘公子’则暴胜之字也”之说是。

(2)《通俗编》卷十一“木人”条:“《史记・灌夫传》正义:‘今俗云人不辨事曰杌杌若木人也。’按:《论语》云‘木讷’,《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数郡,民俗质木’,皆谓其性之朴,而此直以木偶喻之。今流俗所诋为木者,大率本此。”黄侃于《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后评曰:“‘杌’即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2]422

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帝宁能为石人邪”唐张守节正义:“颜师古云:‘言徒有人形耳,不知好恶。’按,今俗云人不辨事,骂云杌杌若木人也。”“杌杌”,无知、痴呆貌。《文选・干令升〈晋纪・总论〉》:“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李善注:“干宝《晋纪》云言君上之议虚谈也。萧杌,未详。”刘良注:“言时名目三公,皆萧然自放,杌尔无为,名称标著上议以正朝廷者,则蒙虚谈之名。”“萧杌”一词,李善未注,刘良注为“萧然”、“杌尔”,亦嫌过略。黄侃以干令升《晋纪・总论》之“萧杌”注《史记》正义“杌杌若木人也”之“杌”,则明“萧杌”亦“杌”义。“萧然”有空虚之义,“杌”有浑然无知义,则“萧杌”为同义复用,空虚无知之貌也。

以上我们对《通俗编》黄侃评语中的训诂内容作了述评。黄侃倡导语言文字研究要形、声、义相结合,要究其根本,“(形、声、义)三者之中,又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凡声之起,非以表情感,即为写物音。由是而义傅焉。声义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后文字萌生。”[7]反映在《通俗编》评语中,就是他的训诂工作与词源研究、词汇研究、文字研究、音韵方言研究及文献考证深入结合。《通俗编》黄侃评语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系统总结。参考文献:

[1] 翟灏.通俗编[M].清乾隆无不宜斋雕本.

[2]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通俗编》笺识[A].量守庐群书笺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 曾良.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86-87.

[7]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家来爱国
我的“抠门”爷爷
漫谈平凡人生
取舍
无声的课堂
宽容
钥匙
幸福与你同在
玉的心声
爱与付出
钱是什么
向陋习告别
是对还是错?
关注
寻找
地下室结构裂缝控制与防治措施
王家山隧道工程施工地质条件研究
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进度管理
新时期公路路政执法环境的优化思考分析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电厂锅炉应用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应用
压力开关对发动机转速的影响分析
浅析建筑后浇带的功能作用及施工技术
浅谈基于ERP和Labview的生产测试系统
浅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气相色谱法测定建筑装饰材料中的苯等有害物质
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探讨
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的相关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策略研究
06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一名师教学
看电视-教学实录
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案2
《看电视》-教案
06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B案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精品教案8
06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二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5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4
06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三名师教学
06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A案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八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实录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3
《看电视》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