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

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

关键词: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

摘要:章学诚是清代著名方志学家,一生主修、参修志书十余部,于方志学的建立功不可没。《和州志》是章学诚第一部独立自主编纂的志书,因未能全本刊行,传至后世,其篇目已不可全见。自《章氏遗书》刊刻行世以来,新材料有所增加,但对志书篇目的研究却未有深入,与“章学诚研究”如火如荼的现象实不相称。作者在整理《和州志》过程中,对志书篇目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做一梳理,以期有裨于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01

1章学诚《和州志》篇目研究综述

《和州志》②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章学诚应直隶和州知州刘长城聘所修,至三十九年(1774年)完稿,计四十二篇[3]。又“因采州中著述有裨文献,若文辞典雅有壮观瞻者,辑为《奏议》二卷、《徵述》三卷、《论著》一卷、《诗赋》二卷,合为《文徵》八卷”[4]。上于时任安徽学政秦潮,因意见不合被驳回,又遇刘长城去官,志事中废,遂删存为二十篇,名曰《志隅》。

作为章学诚第一次独立自主编纂的志书,《和州志》体现了他早期的方志学思想,其修志主张清晰可见,无论是对他后来的方志编纂实践,还是对他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是研究章学诚早期方志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自吴兴刘承刻《章氏遗书》以来,已一百年,新材料有所增加,而对《和州志》篇目的研究却未有深入,与“章学诚研究”如火如荼的现状实不相称。笔者对《和州志》的整理工作方才结束,凭借对志书的了解和搜集的相关材料,对《和州志》篇目有了新的认识。

胡适《章实斋年谱》将篇目按部排列,并作简要介绍,简洁实用。但因当时《章氏遗书》刊刻未讫,未得见志书之故③,稍显不够全面,而且将篇目分作18部疑不够确切,《阙访列传》与《前志列传》归入“列传”一部较为恰当。

张树纂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云:“《和州志》原目佚,据《遗书》所编”。其将“文征”也列为一部,共分为七部[5],分类比较合理,但简单了些。因张树是纂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只对志书《叙例》进行收录、标点,所以不考求篇目结构的完整性也在情理之中。

王嘉炜《章学诚安徽方志的编纂理论与实践》一文引用了胡适所列篇目表,又“部分摘自张树所列篇目表,并作补充”,形成了《章学诚〈和州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篇目表》[6],而且转载了周生春、胡倩《〈章学诚遗书〉佚文补录》(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一文所列之佚文篇名。这些佚文存录于陈廷桂编纂的《历阳典录补编》中,为整理、考订《和州志》的篇目提供了新材料。

2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

查《和州志》原文及相关材料不难发现,前人所作志书篇目仍有可以补充之处,笔者按部类考证分述如下。

2.1图部

按《章氏遗书・外编》(下称《遗书・外编》)卷十六《图第一・舆地》:

沿革表也,冠于图首,盖舆地重图,而沿革则舆地之一类,从其重尔。

又,《历阳典录补编》(下称《补编》,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六年刊本影印)卷一《沿革》:

《夏书》曰:淮海惟扬州。孔氏传曰:北据淮,南距海。淮海之间,其地广矣!和处江北,而实介于淮海之间,故扬州域内也。

春秋战国皆属楚地。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县及东城县之乌江亭地,历阳为都尉所治。

……

明太祖洪武元年,降历阳县,属南京庐州府;升和州,仍属庐州府。七年,该属凤阳府。十一年,以南京为京师,和州属凤阳府如故。十三年,升直隶和州,领含山一县。成祖永乐元年,以京师为南京,和州直隶如故。

全篇计一千余字,篇末以双行小字注以“自章学诚《和州志》”,是言明出处。由此可知,《和州志》有《沿革表》一篇,在《舆地》图之前,且有《补编》所录诸文字。

《遗书・外编》卷十六云:

今州志分图为四:一曰舆地,二曰建置,三曰营汛,四曰水利,皆取其有关经要,而规方形势所必需者。

由此可知“图部”又当有《图第二・建置》《图第三・营汛》《图第四・水利》等三篇。

又,《遗书・外编》卷十八《列传第二十三・前志》叙《万历志》云:

康诰,字瀛湖,又字寅湖。汀州卫人。以举人于隆庆五年官和州知州,勤心民事,多所裨益。造六城外廓门,疏浚城壕,有《修城记略》及《均田议略》,并能究悉水利田粮利病,详载《建置图》及《田赋书》中。

江亚: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江亚:章学诚《和州志》篇目考证由此可以佐证志书中确有图四篇,且《图第二・建置》中有康诰《修城纪略》一文。

2.2书部

《遗书・外编》卷十七有《书第一・田赋》《书第六・艺文》两篇。因此,胡适推定“期间尚有四书,而书之总数最少亦有六”;张树言“第二至第五均佚”。

《遗书・外编》卷十八《列传第二十三・前志》叙《康熙甲子志》:“(吴)本锡,字汝蕃,甘泉人。乾隆丁卯科举人。尝率诸生蠲资置学宫祭器,详《学校书》。”则可知书部有《学校书》一篇,位列书部顺序今不可考。 又,前之所录“康诰……有《修城记略》及《均田议略》,并能究悉水利田粮利病,详载《建置图》及《田赋书》中”云云。则可知《书第一・田赋》中载有康诰《均田议略》一文,惜为今本《和州志》所佚。

2.3政略部

《遗书・外编》卷十八《政略》第一开篇标明:

汉二人,晋十人,刘宋八人, 萧齐二人,梁四人,宇文周一人,隋二人。

《叙例》末又云:

志曰:标题定体,义有重轻;载笔文,事存互证。前代官斯土者,存于史传,人皆知名,不可忽也。事远年湮,政迹无所考见,苟其人足重,亦得一例并书。人以地重,地亦以人重,难容执一而论者也。谨次汉晋以后至于今兹,为《政略》三篇。

据此可知政略部有三篇,且每篇所叙不止一人,按时代为次。如《政略第一》叙汉代至隋朝间二十九人事迹。

又,《遗书・外编》卷十八《列传第二十三前志》叙《康熙甲子志》:

《康熙甲子志》,知州王承修。先是康熙十二年癸丑,知州夏玮聘州生员杨九思撰州志。

……

夏玮,事见《政略》中。

自王以后,志事久废未修。雍正六年,昆山唐德咸为和州学正,修饬学校,振起斯文,事迹详《政略》中。

乾隆十四年,知州高麟勋任和州事,多所兴举,事迹亦详《政略》中。

由此又可知政略部中有此三人事迹。按前之分析,三人俱为清人,当在《政略第三》中。

2.4列传部

今本《和州志》所存列传六篇,分别为《列传第一・何蕃、张籍、杜默》《列传第十・戴重》《列传第十一・成性》《列传第十二・马如融、戴本孝、戴移孝》《列传第二十二・阙访》《列传第二十三・前志》。据诸篇目序次可知,“列传”一门至少有二十三篇,考之《遗书・外编》《补编》,有确然可信为志书列传部篇目若干。

据《和州志・列传第十》叙戴重:

子四人,本孝、移孝最知名,自有传。

《列传第二十三》叙《康熙乙巳志》:

其戴本孝、成性、马如融自有传。

今本《和州志》,戴本孝、戴移孝、马如融三人传在《列传第十二》中,成性传为《列传第十一》,据此可知志书中言“自有传”,即意为《和州志》中有其传记。

又,《遗书・外编》卷十八《列传第一》叙张籍:

籍著籍乌江久,宋有张邵、张孝祥最知名,皆籍后裔。邵、孝祥等自有传。

由此可以推知,志书中有张邵、张孝祥二人传记,或各自为传,或为合传,在列传部具体位次亦不可定。但考察《和州志》列传部诸篇,人物传实按年代为次。《列传第十・戴重》记载戴重为明人,张邵、张孝祥为宋人,因此可判断二人列传位次当在戴重列传之前。

又,《遗书・外编》卷十八《列传第十一・成性》叙其谱系:

成性,字我存,初名宗儒。号率庵,又杏怀。祖建中,乡里善士,明崇祯乙亥年流寇陷和州,骂贼殉难,事详《义烈传》。父其德,天姿纯粹,笃于内行,体羸瘠。不能治经生章句,顾好古乐府及唐宋小说家言。遇新奇可喜事,辄拊掌以笑,趋左而右为父母指画陈说,父母喜,即充然如有所获。爱静宜洁,居室洒洒然,年甫及壮而卒。母祖氏殉节,见《列女传》中。

《列传第十二・马如融、戴本孝、戴移孝》叙马如融:

马如融,字汉叔,又自号墨园。如蛟弟也。天性友爱,以贡生入资授光禄寺丞。祟祯乙亥之变,如蛟举家殉难,事详《义烈传》中。

《列传第二十三・前志》叙《康熙甲子志》:

班枢,以生员援例为监生,事详《孝义传》。

据以上诸条可知,志书中有《义烈》《孝义》《列女》三传,且应均为合传。

《阙访》《前志》为列传专篇,章学诚之首创,“用史氏通裁,特标列传。务取有文可诵,据实堪书,前志所遗搜访略尽。他若标名略注,事实难征,世远年湮,不可寻访,存之则无类可归,削之则潜德弗曜。凡若此者,悉编为《阙访列传》”[7]。可知《阙访》是叙人;《前志》虽也叙人,但是以志书系人事,以志为纲。又“列传将竟,别裁《阙访》之篇以副慎言之训”[8],因此可以确定《前志》以前都为人物列传。可推定《义烈》《孝义》《列女》三传位次当在《阙访》、《前志》之前。

又,《和州志・列传第二十・马如融、戴本孝、戴移孝》叙马如蛟曰:

崇祯乙亥之变,如蛟举家殉难,事详《义烈传》中。

《补编》卷三《人物四》有《马如蛟传》,篇末有陈廷桂双行小注:

章学诚《和州志》。《明史・忠义传》但纪御史乙亥守城殉贼事,余从略。嗣得见章实斋进士《州志》本传,乃详其出处;并服官政绩,此不可少者也,补录备参,俱列本传后。

据此可确信《和州志》确有《义烈传》,且记有马如蛟事迹。

关于“列女”一门,今本《和州志》虽未存,但据《补编》卷四《人物五》,有《马如蛟妻》《徐贞女》《张氏》《倪贞女》《贞女汤世璞》《张贞女》《庆氏》《戴氏》《黄氏》《王氏》《安氏》《水氏》《罗氏》《吴氏》《张氏农家女》等列女传十五篇④,皆明注出自“章学诚《和州志》”。又可证志书中确有《列女》一篇。如《马如蛟妻》篇末注曰:

章学诚《和州志》。换《通志》两条用此。

又,《补编》卷四《张贞女》篇末注曰:

章学诚《和州志》。此外尚有贞女数人,雍氏之栋、陈氏、冯氏、施氏、李氏皆白首完贞者,章实斋有传,因无事迹可纪,附录于此。

则又可知除《补编》所录诸篇列女传记以外,《和州志》中还有其他列女传记若干,惜已亡佚。

《补编》卷三《人物四》还录有《成性传》。从篇幅来看,没有《和州志・列传第十一・成性》内容丰富,但比较二者的文字内容、载录事迹,《补编》采自《和州志》无疑,只是采录是有所删减,《补编》比《和州志》少二十余字外⑤。载成性《论福建地方情形疏》,《补编》只列要点,而《和州志》有要点又有论述。其他如论“民生十害”等诸条,俱是与《和州志》要点相同,字数上有出入,当是陈廷桂采录时有所删减。由此可知,陈廷桂所言采自章学诚《和州志》真实可信,则《列女》诸篇为志书中篇目又更加可信。 另,《补编》中又有《卜泰》(卷三《职官二》)、《罗春玉》(卷三《人物三》)和《吴渠》《陈万谟》《叶肇梓》《陈》《林谦》《叶长川》《孟思谊》《巫慧》《张基葑》《王》《沈恒》(以上载卷三《人物四》中)等十三篇传⑥,俱采自章学诚《和州志》,大都比较详细,但不能确定其归属,或为个人传,或为合传,或属《义烈》《孝义》《阙访》,不可确知。

2.5文征部

《补编》录有明汪四论《焦先生祠记》、明太祖《封和州城隍灵护王制》、清徐来《湖村遣兴》等诗文三篇,篇末明言采自章学诚《和州志》,应为《文征》中篇目。《和州志》有《文征》八卷,详参志书叙例。其中叙“奏议”云:

今取奏议冠首,而官府文移附之。奏议拟之于纪,而文移拟之于政略,皆掌故之藏也。

叙“征述”云:

征述者,记传、序述、志状、碑铭诸体也。

依据以上叙例,则明太祖《封和州城隍灵护王制》一篇入《奏议第一》;《焦先生祠记》入《徵述第二》。而徐来《湖村遣兴》入《诗赋第四》则无需多言。

3结论

综合以上材料,《和州志》篇目可分为纪、表、图、书、政略、列传、文徵等七个部类。如此既契合章学诚方志为“国史之要删”,以史家之手法修志,注重经世致用的思想,也符合他所创造的方志由“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组成的“方志须立三书”学术主张。其篇目表如下。

纪皇言纪第一

表官师表第一

选举表第二

氏族表第三(有《原谱》《致用》《通变》三论述。)

图 沿革表(《补编》有《沿革》篇,是为沿革表前文字。)

舆地图第一(有《考图》《定体》《著例》三论述。)

建置图第二(有康诰《修城记略》。)

营汛图第三

水利图第四

书田赋书第一(有康诰《均田议略》。)

学校书第×(因篇目失传,不可确知为第二至第五中具体次序。)

艺文书第六(有《原道》《明时》《复古》《家法》《例志》《辑略》六论述。)

政略政略第一汉扬州牧鲍永(原文不全,可据《后汉书・鲍永传》补。按开篇所列,可知本篇共叙二十九人。)

政略第二

政略第三(《政略》

二、三两篇叙唐代至清乾隆三十八年间人事。《政略第三》中有夏玮、唐德咸、高麟勋三人事。)

列传列传第一何蕃张籍杜默

列传第×张邵张孝祥(因篇目失传,不可确知为第二至第九中具体次序。或各自为传,或合为一传中,今且暂列于一传,待有新材料再作讨论。)

列传第十戴重

列传第十一成性(父其德)

列传第十二马如融戴本孝(弟格孝;子晏、杲)戴移孝(子昆)

列传第二十义烈(成建中、马如蛟二人传在本篇中。)

列传第二十一孝义(《班枢传》在本篇中。)

列传第二十二列女(据《补编》有马如蛟妻等十五列女传,此外尚有雍氏之栋、陈氏、冯氏、施氏、李氏等贞女数人。以上《义烈》《孝义》《列女》三篇顺序原未知,但按当时修志传统,三篇中《列女》为最后可确定。又三篇当俱为合传,故应与《阙访》紧邻,今且按如上列之,以待后之核定。)

列传第二十二阙访(有项锡允传。另《补编》中有卜泰等十三篇传,应有属《孝义》《义烈》《阙访》中篇目,但今不可确定。)

列传第二十三前志(历叙《嘉靖志》《万历志》《康熙乙巳志》《康熙甲子志》,又有《原史》《便利》《申志》三论述。)

文徵奏议第一(有明太祖《封和州城隍灵护王》制文。)

征述第二(有明汪四论《焦先生祠记》。)

论著第三

诗赋第四(有清徐来《湖村遣兴》诗。)

另据《和州志・文徵》叙论: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撰《和州志》四十二篇,编摩既讫,因采州中著述,有裨文献若文辞典雅有壮观瞻者,辑为奏议二卷、徵述三卷、论著一卷、诗赋二卷,合为文徵八卷。

可知《和州志》全书当有四十二篇,据上之篇目表,《沿革表》算上有四十一篇,差一篇。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说:“皇恩庆典宜作纪”[9]。考之《乾隆永清县志》,亦有《皇言》《恩泽》两纪。按胡适《章实斋年谱》,《修志十议》作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永清县志》成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纂《和州志》在其间。

又,梁启超《龙游县志序》曰:

实斋知纪传相经纬之义,且极言宜采其意以用诸方志。乃其所作诸志,除鄂志之《皇朝编年纪》已佚外,余则仅有《皇言》、《恩泽》等纪。纯属部分的官样文章,不足为全书纲领条贯,则作纪之志荒矣![10]

则《和州志》又或有《恩泽纪》,但不可确知,期有新材料证之真伪。

注:

①据刘氏嘉业堂刻《章氏遗书》和胡适《章实斋年谱》,章学诚主修的志书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参修审定的志书有《天门县志》《大名府志》《石首县志》《广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麻城县志》。

②按:本文所言“《和州志》”“章学诚《和州志》”,均指章学诚于乾隆年间应和州知州刘长城所聘纂修的《和州志》,收录于《章氏遗书・外编》,民国十一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

③胡适《章实斋年谱・序》云:“刘先生(即刘承)藏的《章氏遗书》中还有《永清县志》二十五篇,《和州志》(不全)三卷,我没有见过。”可知胡适所据浙江图使馆排印本《章氏遗书》中未收《和州志》,则他所据当为《文史通义》外篇一中所载诸序例。又,据胡适《章实斋年谱・序》可知,书成于民国十一年一月,而据刘刻《章氏遗书・孙德谦序》,是书刻成当在民国十一年八月之后,胡适所言又一明证。

④《补编》中原文无篇名,今按每篇所叙人物为篇名。其中《马如蛟妻》一篇除叙妻张氏外,又叙妾张氏、二吴氏并如虬妻、如融妻等,不一一列,笼统以“马如蛟妻”为篇名。又,周生春、胡倩《〈章学诚遗书〉佚文补录》将《庆氏》一篇题为《庆氏张世玉传》,实错。《补编》:“庆氏,张世玉妻。”

⑤《补编》与《和州志》不同有七:①“各伪镇坐恋妻孥,为尽死力”,《补编》作“各伪镇为尽死力”。②“然乌合之众实繁,有徒日分兵四出剽掠”,《补编》作“然乌合之众,日分兵四出剽掠”。③“捣贼巢穴”,《补编作》“捣贼巢”。④“且谍闻贼遣伪官至湖广侦义王孙可望投诚消息”,《补编》作“且谍闻贼遣伪官至湖广侦孙可望投诚消息”。⑤“窃谓宜以此时即整舟师”,《补编》省去“窃谓”二字。⑥“惟汀州山贼温丹初负固不宾。臣性从下游跋涉至汀,即与镇道诸臣规画攻剿形势”,《补编》作“惟汀州山贼温丹初负固。臣从下游跋涉至汀,即与镇道诸臣规画攻剿”。⑦《补编》中,《疏》末无 “臣性敢竭其愚奏”一句。

⑥按:周生春、胡倩《〈章学诚遗书〉佚文补录》将“孟思谊”作“孟恩谊”,实错。《补编》作“孟谊”,“”为“思”的古体字。

参考文献: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9:314.

[3]胡适.章实斋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7-50.

[4][7][8]章学诚.和州志[M].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民国十一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5]张树纂辑,朱士嘉校订.章实斋方志论文集[C].济南: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76.

[6]王嘉炜.章学诚安徽方志的编纂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43.

[9]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五)[M].民国十一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0]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三[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an interesting thing(一个有趣的事情)
an interesting story(一个有趣的故事)
The Perfect Dog(完美的狗)
我最钦佩的人
有人赞同安乐死,有人反对安乐死,还要有自己的观点
Against the hunting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反对打猎及其利
My Hobby(我的习惯)
无题
honesty(诚实)
Bad Eating Habits(不良的饮食习惯)
Tourism(旅游)
对大学生及专家的就业观点进行采访的报道
Will what to do for the Olympic Games(将为奥运做些什么)
Teachers Day(老师的一天)
吴彦祖的资料连成一篇英语作文
专注种葛十八年 业界翘楚荣耀上市
农业创富12条新态势
桑树芽前修枝及管理技术
无公害香椿芽菜生产技术
基于Wiki技术构建图书馆协作交流平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春季鱼病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巧防菌螨七法
肉牛养殖圈养育肥小窍门
浅析陈寅恪与费正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西瓜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
同是蔬菜村 效益大不同
温棚尖椒丰产抓三点
《这个办法好》说课设计
《小英雄王二小》教学设计
《谁住顶楼》教学设计
《这个办法好》教学札记
《这个办法好》教学设计
《谁住顶楼》教学设计
《谁住顶楼》教学设计
《小英雄王二小》教学札记
《这个办法好》教学设计
《夜色》教学设计
《寄给青蛙的信》课文
《寄给青蛙的信》教学札记
《谁住顶楼》教学札记
《这个办法好》课文
《这个办法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