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广西北流话名量词摭谈

广西北流话名量词摭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2

广西北流话名量词摭谈

摘 要: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东南临广东省,语言主要以北流白话为主,北部有小部分地区使用客家话。北流白话属于勾漏片粤语,北流话在名量词的使用上呈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反映了该地区的传统与文化。通过对北流话几组名量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可进一步分析北流话名量词的使用特点。

关键词:粤语 北流话 名量词

一、广西北流话简介

北流方言,俗称北流话。广义的北流话,是指作为方言的一种,从属于粤语方言勾漏片,或者说是从属于粤语方言的北流江――南流江方言片。狭义的北流话是指流行于广西北流市北流镇(北流市城区及郊区范围)本土居民的粤方言。作为勾漏粤语的典型代表,北流话十分接近粤语,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北流话名量词的语法类型、功能及其词汇意义,与普通话有相同、相通的一面,也有其带有地域色彩的一面。作为一种特色方言,北流话量词丰富,有些保存了古代汉语的部分用法,有些保留了古代百越语的底层结构。本文通过北流方言与普通话几组名量词比较,分析北流话名量词的使用特点。

二、北流话与普通话几组名量词的比较

(一)“饼”与“片、块”

在普通话中,“片”的使用范围极广,如“一片园林”“一片云彩”“一片云雾”“一片土地”“一片天” “一片树林”“一片肉”“一片花瓣”“一片迷茫的大雪”“一片哭声”“一片繁忙”“一片混乱”“眼神一片呆滞”“一片痴心”。“片”主要用于形容平而薄的片状之物,后引申为状写连缀成较大面积的事物和景象,以及某种场面。可见,“片”对于相关事物的面积大小,形状没有特定的要求。北流方言中的名量词“饼”与此有一定的相似处。“饼”的本义是古代面食的通称,后专指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又可代称饼状的物体。

(1)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墨子・耕柱》)

(2)咸丰六年底,上海有几家银号曾发行银饼,饼上只有文字,没有图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八章第一节)

(3)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4)宋丁谓为福建转运使,始造龙凤团茶,上贡不过四十饼。(清王士《分甘余话》卷上)

(5)接着他高高兴兴买了饼火炮(鞭炮)回去。(沙汀《范老老师》)

今有“豆饼、药饼、柿饼、铁饼”等词。“饼”由名词发展成一个量词,充分体现了量词浓厚的形象色彩。在北流方言中,“饼”一般用于以下情况,“一饼光碟”“一饼炮仗(鞭炮)”“一饼发糕”“ 一饼白散(年货的一种,呈块状。)”“一饼年糕”。如:

(6)呢饼光碟唔放得,因为刮花。

(7)呢次拜山要买饼大炮仗。

(8)办喜事是要蒸一饼大发糕咯。

(9)呢只篮里几饼白散碎。

可以说“一片光碟”“一片白散”,却不可以说“一片炮仗”“一片年糕”。前二者厚度小,可以用“片”;后二者厚度大,则不可用“片”。但是只要是形容实物,能用“饼”的地方,都可用“块”,“块”的使用范围比饼广。而且与“片”相比,“块”对物体的厚度没有要求,凡是块状之物都可用“块”。在普通话中,没有“饼”这个名量词,“饼”的这个功能分别由“片”或“块”承担,而且“片”与“块”根据具体语境可以视为部分量词,也可以视为集合量词,而“饼”仅作为一个个体(整体)量词使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北流方言口语中“片”与“块”不能用于形容抽象的语言、心情、神情以及场面,例如,不能说“一饼混乱”,只能用于实物。北流方言中的特色名量词“饼”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形象思维的形成过程。

(二)“条”与“根”

《说文》:“条,小枝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名词具有了量词的用法,“条”也不例外,由名词小树枝演变成形容长条形物体的量词。在北流方言中,几乎不用“根”字作量词,普通话中用“根”作名量词的搭配,在北流方言中都可换成“条”,“条”作量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许多其他专用量词(括号中为普通话用法):“一条甘蔗(一根甘蔗)”“一条柱子(一根柱子)”“一条香(一根香)”“一条雪条(一根雪糕)”“一条烟(一支烟)”“一条牙刷(一支牙刷)”“一条鼻涕”“一条树木(一棵树)”“一条竹子”“一条桥(一座桥)”“一条数(一笔数)”。北流方言的“条”直接继承了古代汉语的“一条水牛”“一条脾气”等用法。如:

(10)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交与王冕。(《儒林外史》第一回)

(11)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气高,学问从脞。(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贯休》)

北流话中“条”的使用范围极广,不仅可以用于形容实物,也可以用来形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事物,“一条月(一个月)”“一条歌(一首歌)”。“条”由形容具有细长状的条形物,“一条带子”“一条毛巾”,引申用于表达一段时间或利用一段时间完成的事物,是因为时间有历时的性质,类似一条长河。“条”表述抽象事物,实际上是由“条”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是语法学中的“迁嫁”现象。“迁嫁”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凸显事物特点,使其更容易被人所感知,加深人们的印象。北流方言中的“条”兼有普通话中“条”与“根”的功能,但涉及“条”的转义,用于形容人心的时候,北流方言与普通话皆可以说 “一条心”。如“抗击敌人的时候,大家一条心”表示某物集中或统一于一条线上,此时“条”兼有表数量和表形象的功能。虽然北流方言中的“条”作为量词时的搭配看似荒诞,却是有着深厚的语义关系作为支撑的,承载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历史文化沉淀。

(三)“只”与“个”

“只”又写为“”。《说文・隹部》:“,鸟一枚也”。在晋潘岳《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只”中的“只”,理解为“一个”。韩愈《祭十二郎文》:“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此时的“只”,并未作量词,而仅仅是强调数量为“一”的单独之义,与“双”相对。因此出现了许多带“只”的词语,如“只手”“只身”“只句”“只字”“只履”“只翼”等省略了数量“一”。 (12)剩俺单身只手,怎去恢复中原。(一只手)(孔尚任《桃花扇・革檄》)

(13)半截不得家书,只身孤影,心灵中无穷奇感。(独自一人)(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

(14)崎文只句,犹得讯之颉家书(一句话)(明朱谋《〈骈雅〉自序》)

(15)况且我已经有六个月不得家乡只字(一个字)(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九)

(16)只履踏天涯,西去谁家。(一只鞋子)(明・屠隆《昙花记・檀施积功》

(17)良人游不归,偏独只翼。(单翅)(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

在北流方言中还有“一只手”“一只人”“一只乘客” “一只句子”“一只字”“一只鞋”“一只鸡翅”的用法。明显看出,“只”作为量词是由表“单独”之义的形容词“只”直接加上数词转而量词化而得。正如“个”是普通话中与名词搭配成功率最高的名量词,“只”也是北流方言中运用最广泛的量词,体现出名量词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在普通话中,“个”与“只”虽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还是不能混用的,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四)“栋”与“节、段”

在北流方言中,“栋”作为量词,可用于以下的情况:⒈可切成横截面为柱体的物体;⒉已被切割成段;⒊除形容房子外,一般作部分量词使用;⒋有无生命皆可。在北流方言中,“栋”作为房屋的量词使用,可推测是后来兴起的。因为之前北流方言中对于房子仅用“间”“座(多间房联合)”,直至出现楼房才用“栋”。北流方言中的“栋”可以搭配以下的名词“一栋甘蔗”“一栋竹子”“一栋萝卜”“一栋人参”“一栋红薯”“一栋木薯”“一栋葱”“一栋蜡烛”“一栋水管”“一栋索(绳子)”等等。

(18)把呢碌蔗分做两栋。(把这根甘蔗分成两段。)

(19)呢条人参几长,放一栋就够咯喇。(这条人参很长,放一小段就够了。)

(20)呢栋水管结佐冰。(这一节水管结冰了。)

(21)呢栋索唔够长。(这条绳子不够长。)

北流话中的“栋”不能用于形容抽象的名词。普通话中的“节”的适用范围比“栋”广。首先,“节”能用于抽象义,表均长的时间段“一节课”“一节拍”。其次,“节”作为一个部分量词,由名词的“节”引伸而来的,许慎《说文》:“节,竹约也。”说的就是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如“竹节、节外生枝”。“节”引申为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如“关节、两节车厢”。普通话中的“节”一般用来形容以节区分,相连成段的物体,如“一节甘蔗”“一节莲藕”。“段”,《说文》解释为“椎物”。后来由动词逐渐演变为量词,表示线性的被切分物,如“一段绳子”“一段文字”“一段葱”。后来逐渐也可用于形容整体的抽象事物“一段感情”“一段相声”“一段佳话”“一段广告”。北流方言中的“栋”与普通话中的“节”“段”都可以用来修饰细长物,但却缺少两者的修饰抽象名词的功能。

(五)“塘”与“里”

在北流方言中,“塘”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计量距离的单位,一塘等于5公里,即10里。“塘”的使用源自于古代的邮递制度。“塘”本义是“堤岸、堤防”。《庄子・达生》:“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成玄英注:“塘,岸也。”后泛指“大道”,又引申为“在大道上所设的驿站关卡”。“塘”还衍生了一系列相关的词语:“塘卒”(驿站的兵卒,专备以传送文报,巡更查夜)“塘报”(军事情报告)。

(22)贼所至,烧驿舍,杀塘卒,东西消息中断。(《明史・杨嗣昌传》)

(23)忽接塘报,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淮境。(孔尚任《桃花扇・誓师》)

《六部成语・兵部・塘书》:“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汛、塘、铺”都是表示距离的单位,所形容的距离长度依次递减。用来指代驿站关卡的名词“塘”发展成为了距离单位“塘”。南宁市郊有“两塘”直至“九塘”的地名。在北流方言中,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24)甲:这里上圩远吗?(从这里到集市上远吗?)

乙:算远咧,有三塘几路喇。(远,有30多里呢。)

(25)一塘等于10里。

(26)班车一只钟头可以走几多塘路?(班车一个小时可以走多少里路?)

(27)一塘路有几远?(5公里路有多远?)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里”与“公里”的使用范围广泛应用,但是,老一辈的北流人民仍旧只使用“塘”来说明两地间的距离。“塘”作为一个距离单位,保留了古汉语的另一个用法。

在北流方言中,“塘”还可以用作“火”的量词。日常生活中升火的地方叫作“火塘”。因此在北流话中又有“一塘火”的说法,用来指代“火塘”里的火。

(28)一天夜晚,家家的塘火渐渐熄灭了。(《中国民间故事选・小木匠》)

(29)烧热一锅水要好几塘火。

(30)呢塘火太大喇,只镬快烧坏喇。(这塘火太大,锅要被烧坏了。)

普通话中作为距离单位的“里”却没有上述用法。

三、广西北流话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的差异

北流话与普通话名量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名量词表示大致相同的语义。同一个量词可以表示多种事物,同一种事物可以用多个不同的量词来表示。北流方言和普通话对量词“饼、块、片”的选择,都从事物的片状、块状性质着眼“栋”与“节、段”,“条”与“根”,“塘”与“里”也是如此。

第二,相同的名量词使用范围不同。在北流方言中,“只”的使用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相当于其他许多名词固有或者专用的量词,在口语中有一种“轻微、随意”的意味。在当地人的口语中,他们认为使用“只”比使用专有量词更能使人接受,并且“只”的量词性大大减弱,只相当于英语中的冠词“a”或者“an”,具有明显的计数“一”以及指代的特征。在普通话中,“只”仅出现在某些专用名词中,在北流口语中凡是用量词“个”的地方都可用“只”来代替。普通话中许多用“个”的量词却不能用“只”代替:“一个时代”“一个梦”“一个字”不能说“一只时代”“一只梦”“一只字”。

第三,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有无定指作用。在普通话中,名量词出现的形式一般是数量短语充当句法成分,表现为“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没有定指作用。而在北流方言中,可以省略数词,直接将名量词与名词联合做句子的主语。如:

(31)只水桶漏水了。(这个水桶漏水了。)

(32)栋房好靓。(这栋房子好漂亮。)

(33)条蔗发霉了,不吃得了。(这根甘蔗发霉了,不能吃了。)

在北流方言中,名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有定指作用,其紧密程度不亚于印欧语系的冠词与名词的结合。名量词原有的功能、状态形象色彩逐渐削弱乃至消失殆尽,变成一个表量十分泛化,便于计数的虚量词。仅起到限定名词数量“一”的作用。

第四,表示否定强调语气时,数量短语中名词前置。

(34)绳都唔栋,用物来扎头发。(连一节绳子都没有,用什么来扎头发。)

(35)有两塘路远呢!(路)都唔行够半塘,就想到屋喇?(离家有两塘的长度,连半塘路都没走够,就想到家了,还早着呢。)

这时如果数量是“一”,可以省略,其他数词,则不可省略,而普通话中无此用法。

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语音差别甚远,词汇的差异也很大。汉语语法学的形成与发展借鉴了西方的语法学,然而由于印欧语系中没有特别划分量词一类,汉语语法学对量词的研究远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全面、深刻,汉语方言中的量词更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方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4]吴婷婷.量词“个”历时发展及其表量泛化的原因分析[J].文学

界(理论版),2010,(8).

(罗芬 辽宁沈阳 辽宁大学文学院 11013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如果让你创建一个节日,你会创建怎样一个节日
议论一下南宁这个城市的交通情况
apologies(道歉)
运动有助与身体健康
Studying Abroad(留学)
China’s First Spaceman---Yang Liwei(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
校园里养宠物的看法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男女平等)
关于宠物的
Controlling Cancer(控制癌症)
Burning Rubbish Is Harmful to People(焚烧垃圾是对人有害)
Population Control(人口控制)
Panda—the National Treasure(熊猫国宝)
Ice sculpture(冰雕)
On the Internet(上网)
梧桐河下游右岸几处遗址探析
浅谈洛川县农田基本建设历史
努力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高职学院图书馆期刊管理的探讨
养蜂巧搬家 避免蜂损失
试论鸿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盐水蘑菇的加工工艺
简述明朝中后期的皇庄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梨黑星病症状识别与防治
红十字无偿献血的历史与发展
从老爱清嗓子找病因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该承担何种责任
浅析抗战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铁矿业
中东铁路修建选址的历史
《毽子变乖了》教学札记
《月亮和云彩》教学札记
《月亮和云彩》教学札记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实录
《毽子变乖了》教学札记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毽子变乖了》教学设计
《毽子变乖了》教学札记
《夜色》教学设计
《毽子变乖了》教学设计
《夜色》教学设计
《月亮和云彩》教学设计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实录
《夜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