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金瓶梅》聊城方言词“楂”试释

《金瓶梅》聊城方言词“楂”试释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金瓶梅》聊城方言词“楂”试释

摘 要:本文依据近代汉语和山东方言材料,解释了“”在《金瓶梅词话》中的词义:本义为伤口痊愈后在其上结的一层痂。这里比喻面积很小的池塘。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聊城方言

,《说文》无此字。《宋本玉篇・心部》:“,乞切,喜也。”[3]《集韵・迄韵》:“,乙切,心不欲也。”[4],字书韵书皆未载,当为“楂”字之俗体。汉字受上下文影响而偏旁发生类化的现象十分常见,如“石榴”类化作“石”,“趁迭”类化作“趁”,“漫”类化作“熳”,“滋味”类化作“味”等。[5]“楂”受“”偏旁影响而变为“”当属情理之事。“”乃“楂”之俗体。

《全本金瓶梅词话》第87回:“说犹未了, 武松把刀子楂的插在桌子上。”[6]楂,白维国《金瓶梅词典》释为“象声词,形容断裂声。”[7]很显然,开篇词中的“”非象声词,与“楂”词义不同,另有其义。

我们都知道,《金瓶梅词话》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汉语语言面貌。“在地域认识上也渐趋一致,是一种北方话,只是词汇方面吸取了当时吴语的某些成分。”[8]据《金瓶梅词话》描写的地理环境――山东清河、临清来看,《金瓶梅词话》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临清一带鲁西方言的面貌。[9]笔者为山东聊城人,聊城市与临清市毗邻。据现代山东方言分区,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区,临清、聊城同属西区的西齐片区。从《临清方言志》和《聊城方言志》比较来看,两地方言语音系统相同,词汇基本相同。当然,四百年前的鲁西方言跟现在的鲁西方言不会完全相同,但是《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许多词语在现代聊城方言中仍在使用,而且意义完全相同。例如,腌、巴巴(屎)、槽道、打平和儿、二尾子、放屁辣骚、隔二骗三、害冷、紧自、堪合、剌八、蛮声哈剌、攮、皮脸、气不愤、人牙儿、上紧、汤水、窝巢、稀醉、佯打耳睁、揸沙,等等。

另外,聊城、临清都把看望种痘痊愈儿童的习俗叫作“吊(揭)疙渣儿。”[13]以前,天花病流行,为防止小孩得此病,在孩子小时都要种牛痘。一般在小孩左臂上种井字型或其他形状的牛痘,等到发后结痂痊愈,亲戚前来探望,俗称“吊(揭)疙渣儿”。

笔者以为,开篇词“儿”正是聊城、临清方言的记音词“疙渣儿”,义为伤口痊愈后在皮肤上结的薄薄的一层痂,形状不规则,且面积很小。在《金瓶梅词话》开篇词里比喻池塘面积之小。开篇词以此作喻,非常贴切,且极具鲁西方言词汇特色与民俗特色。此句也是夸张,极言池塘面积之小。

开篇词正是因为使用了反映当地习俗的方言词“”,才将那种逍遥自在、平淡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生活状况表现得形象生动,贴切自然。

注释:

[1][6][明]兰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词话[M].香港:香港太平书局,

[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1.

[3][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9.

[4][宋]丁度.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1396.

[5]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63~64.

[7]白维国.《金瓶梅》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1:175.

[8][9]张鸿魁.《金瓶梅》语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2,3.

[10][13]张鹤泉.聊城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87,

95.

[11]张鸿魁.临清方言志[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74,

94.

[1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99:3581.

(孙绪武 广东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51066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书包
“黄金搭档”
冬之随笔
十一月的萧邦
八月桂花香
成长的过程
完美与残缺
雨,周庄
感动
趣谈“当家”
元旦的竹
爬山的发现
初三真苦
站得远点看自己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阴沉”主题的变奏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