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

论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论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

摘 要:艺术语言是遵循情感逻辑变异化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去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以其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诗意美。

关键词:艺术语言 审美 形式美 诗意美

艺术语言是审美主体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感知现实、创造意象的活动,是为表达主体情感而对常规语言有所超脱和违背,同时具有理想的美学效果,追求语言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的语言形式。骆小所把艺术语言分为广义艺术语言和狭义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狭义的艺术语言指变异的语言,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超越语法,超越现实,也超越发话人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主体的创造。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在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艺术语言以其审美愉悦性的本质特点,激发了读者或听者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使语言文字唯美灵动的美感跃然纸上。

一、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

自然语言通常可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科学语言符合语法规范,是理性的、实证的、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超越了语法的定法,而用“心法”,即“活法”,它是情感的、非实证的、个体的。

科学语言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规律,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艺术语言的“活法”超越了语法的规则。作为一种充满诗性的美学语言,艺术语言是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言语符号,这也是它区别于科学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

二、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

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专家骆小所指出:“在一定的语境中,科学语言符号被转化成深层修辞的艺术审美符号,追求更高的艺术性,获得更大的艺术价值,赢得更佳的审美效果,便是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所在。”创造艺术语言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它具有审美性。例如: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史载,谢安以下雪的情景让子侄们描述下雪的样子,谢安兄子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象在空中撒盐);而谢道韫的联句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像柳絮被风吹起)。“撒盐空中”,确实形象感很强,但“盐”给人咸涩沉重之感,用于诗句中缺乏美感,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使人虽身处隆冬,但恍若见到春天的轻柔,不但形象感强,而且优美、高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语言符号创造本身,既有情感的,也有审美的关照功能,在艺术语言的符号内,审美关照就是对符号客体所采取的一种感知态度,它是发话主体精神的体现,所以艺术语言是对客观反映对象的一种超越,这种言语运用的超越性使艺术语言具有形式美、诗意美及其“有意味性”衍生创造的美。

(一)艺术语言外在的形式美

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各种形式因素按照内容要素及形式美法则经词与词的反常组合搭配而具有自身特质的有机组织体系。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是构成言语美的外在形态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的美。例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均衡、匀称、统一的美,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乡愁》每节四行,诗人注意运用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二)艺术语言内在的诗意美

艺术语言超越语法的言语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从理性逻辑和常规语法上来说是不通的,但从情感逻辑来看,它却是绝妙的。艺术语言可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欣赏主体和发话主体一样,创造同样的艺术境界,具有含蓄之美、空灵之美和弹性之美,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把日常言语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纯金”,充满诗意的表达使语言具有诗性的魅力。

1.艺术语言的弹性美

艺术语言往往语不接而义接,从表面上看,它使语言产生交替叠变的视觉和感应层次的神往,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语义上看,它又是连接的,具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妙,艺术语言的弹性是一种具有灵性、神韵的艺术。例如:

愿意合上眼才能美梦无边,别让悔熏乌了从前

也许碎片才能让回忆展颜,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谁带我寻获幸福的模,却自己谜中困锁

谁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信物是抹晚霞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

燕如针线在青空缝编,几幅女红将以泪缀点

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的主题曲《如燕》

句式的反常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的重叠运用所营造的审美效果在上述歌词中非常明显。如“悔熏乌了从前”“碎片让回忆展颜,瓷花拼凑明天”“思念如燕飞舞舌尖”“燕如针线在青空缝编”。这些运用比拟、比喻所组合而成的艺术语言,成为一种具有灵性的艺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在心动神摇之中捕捉到它的意蕴,这种灵动飞腾的语言,体现了弹性美的特质。艺术语言通过具体感情的物象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辞含蓄空灵,余味无空,具有神韵之美。 2.艺术语言的语境美

艺术语言中的文境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客体反映对象的统一,它“立象以尽意”,气韵生动,传神显心。艺术语言是一种主体性的情感体验,它以客体的形式作为情感反映的符号来表情达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提到的“月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皆有不同的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文章开篇的月亮:“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这是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这是儿媳眼里的月亮。由此可见,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3.艺术语言的“有意味性”延伸的诗意美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这种形式打破了词与词的正常组合关系,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使词与词进行超常的、新的组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例如:

岩石是未被抚摸过的雕塑,湖泊清澈得像少女还没有被爱情阅读过的眼睛。(淡墨《空山鸟语》)

田野的青稞架上,晾着秋天金灿灿的阳光。(淡墨《秘境香格里拉》)

“爱情阅读过的眼睛”“青稞架上晾着秋天的阳光”等语句使抽象化具象,通过联想感受到它诗意盎然的意境之美,表现了发话人的审美发现和审美体验。

淡墨的散文诗以生花的妙笔,对美丽的红土高原以及种种鲜活的生活情景,进行了诗意的雕刻。在描写人物时,在丰富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艺术语言,比如他描写虞姬的身姿是“且柔且细的常春藤”,写她的美与爱是“一朵从战争的缝隙里开出来的娇艳的鲜花”;写她的自刎是“用三尺龙泉剑将她嫩秧秧的生命和爱情割破”。这些形象、鲜活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使作品有了温婉动人的迷人魅力。

三、结语

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态,艺术化的思维衍生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象。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通过艺术语言,人们得到的不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而是感受、体验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艺术语言具有化平实为神奇的力量,尽显了语言美的广度和深度,只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用心去感悟、用艺术化的语言去描摹,以所写的事物及意义作为作品的骨骼,以辞句的文采作为作品的肌肤,以文字的音韵声律作为作品的声气,我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诗意和美感。

参考文献:

[2]骆小所,太琼娥.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2011.

[3]淡墨.淡墨散文精品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蔡梦月 阮崇友 云南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6517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八月桂花香
站得远点看自己
元旦的竹
书包
完美与残缺
“黄金搭档”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趣谈“当家”
感动
成长的过程
雨,周庄
十一月的萧邦
爬山的发现
初三真苦
冬之随笔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阴沉”主题的变奏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