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宋杂剧研究30年叙事

宋杂剧研究30年叙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9

宋杂剧研究30年叙事

摘 要:宋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转型时期,戏剧从这个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演出形式,为此后元、明、清时期戏剧的繁盛打下了基础。集30年的关于宋杂剧的文献资料,作如下叙事。

关键词:宋杂剧;叙事;元杂剧;南戏

兰文蕙的《宋杂剧初探》一文从宋杂剧的特点、演出规模、场地、角色等等与之前散乐百戏进行比较,宋杂剧继承了散乐百戏的演出形式,但也有其特色:戏语滑稽讽刺,有固定演出场所及演出程式,情节复杂化并出现女性杂剧演员,作者认为宋杂剧上承百戏,启下开元明清杂戏先河,结构体裁缺乏系统,但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陈多《宋杂剧略考》一文从多种新颖的角度,查阅论证了大量史料,提出了几项作者对宋杂剧的观点认识。首先作者认为宋杂剧在当时流传地域甚广且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戏剧精华;其次,从宋杂剧各地区的语言差异来看,作者认为杂剧在宋代就已渐渐出现了地域差异。再次,作者从剧本的语言、内容方面分析探讨了人们对话本的一些认识障碍,宋杂剧剧本的体裁是十分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傀儡戏及滑稽戏。复次,作者通过对金院本及元杂剧剧本分析,认为金院本是元杂剧的雏形,元杂剧是由金院本发展而来。

赵山林《宋金剧金院本剧目新探》一文通过对宋杂剧、金院本的考辨得出以下结论:宋杂剧、金院本大部分是一些小的戏剧片段,与小说、词的关系至为亲密,多取材于小说、志怪、传奇以及词作。而这种体裁、内容为宋元南戏、元杂剧提供了进一步创作的基础。

陈志勇《宋代杂剧名词考释》对一些让人经常感到困惑的名词,诸如”献香杂剧、小杂剧、哑杂剧进行了考释。作者通过引用这些名词的出处,分析它们的演出形式及内容,与宋代杂剧既有关联,又有差异。宋杂剧剧本的编撰一直是争议不休的话题。从禁限乐语、俳优词出发,考察乐语、俳优词的性质及撰作者身份,认为文人参与乐语、俳优词撰作透露了宋杂剧剧本编撰的要件信息,而官方文化管制与文人参与的矛盾尴尬心态,造成了剧本撰作禁忌、撰演离合及存录空白,延缓了宋杂剧编撰的职业化。

戴不凡的遗作《两宋杂剧新说》通过列举史料对北宋杂剧的规模、南宋官本杂剧、南宋地方戏、南宋戏曲演员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作者通过收集史料,肯定了北宋杂剧演出的普遍性,不仅在城市演出且深入农村,戏词已有一定格式,演出形式综合且多样化,认为杂剧发展到北宋已经成熟了。对于南宋的官本杂剧,虽然200余本的杂剧现在不存在了,但也足以看出它的繁荣,固定体制、演出行当的分明,这些反映出南宋戏剧的发展。与之对应的南宋地方戏作者也与之进行了简略介绍,主要从风格及演出形式上说。南宋的戏剧演员已出现女性,演员由于职业存在被权贵迫害的现象。

黎国韬《两宋杂剧演出形态转变考略》一文通过分析搜集文献史料,作者发现这种重要转变主要有五次:一是北宋前期和中期杂剧在表演内容方面的拓展;二是北宋后期演出道具、表演角色、演剧结构等多个方面的转变;三是南渡初期以来装扮示人之风的盛行;四是南中期以来戏中演出人物的增加;五是南宋中后期以来表演音乐方面的转变。

胡明伟《北宋杂剧与南宋杂剧是不同的杂剧形式》一文主要对南宋北宋杂剧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认为北宋杂剧到南宋的艺术形态变化过程是一种“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与进化”。作者对两者运用致语口号、演出形式、演出角色、演出结构、社会艺术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戏剧形式。

宋杂剧与元杂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彼此的联系又是紧密的。王毅《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中作者为了弄清元杂剧的艺术渊源,在文章里重新评价研究宋金杂剧。首先作者对王国维评论的戏剧进行批判,认为宋金杂剧有舞有乐,角色分明,与滑稽戏、参军戏有明显界限。然后作者又通过分析一些史料,认为宋金杂剧不以“诙谐”为主,故事情节丰富,实为“正剧”。作者又纠正了后人对金院本的误解,认为金院本与宋杂剧同实异名,且被元杂剧直接继承。对于一些学者认为宋金杂剧只停留在叙事阶段,或是把它的音乐直接等同于大曲、诸宫调。作者认为宋金杂剧吸收了大曲或是诸宫调体,称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宋金杂剧对元杂剧的影响巨大,对剧本、戏曲音乐、戏曲团体诗一种继承和发展。蒋中崎《略论宋杂剧(金院本)对元代北曲杂剧形成的影响》从作品题材、剧本体制、角色体制、舞台表演形式四个方面论述了宋金杂剧与元杂剧的联系,元杂剧继承了宋杂剧与金院本的作品题材,一本四折也是有宋杂剧的四段发展而来。宋杂剧的角色有“未泥、引戏、副净、副末”与元杂剧中“末、旦、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表演方面,宋金杂剧和元杂剧都是吸取了歌舞大曲的基本形式。宋代杂剧艺术高度发展,进入元代杂剧到达高度成熟阶段。南戏出现于北宋末年出现在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南戏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杂剧和其他音乐形式,是的南戏和杂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段红霞《宋元杂剧与南戏之比较》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首先从表演体制方面,宋元杂剧是有说有唱的歌舞戏,南戏由歌舞小曲发展而来,表演上突破了杂剧艺人独唱的局面。表演内容上宋杂剧主要是日常生活琐事,元代剧本则反映官场腐败人民生活疾苦,南戏继承发展了这一点;宋杂剧的剧本结构有明确规定,而南戏剧本具有很大灵活性,没有折数限制但情节却很严谨。音乐来源于风格上,由于杂剧多以七声音阶,南戏为五声音阶,因此音乐风格也有很大不同。

汪龙麟《宋杂剧“副末”脚色新论》一文通过一些史料记载,探寻宋杂剧中的“末角”影响及形式。宋杂剧中的副末角色主要承担的是剧作将要结束时的插科打诨和念韵语“合意思”,故而称为“末”脚。一是即兴设诨语,二是糅合民间和文人的雅谑,主要是猜枚行令、拆字射覆类的文字游戏,以“持续下韵”。宋杂剧中有四个角色,或添一人,名曰“装孤”。这里的“装孤”一般理解为当官者。而这是针对元杂剧而来,不能代表宋杂剧。作者认为在宋金杂剧中“装孤”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能狭义理解为扮演衙门里的官员,而应理解为扮演与剧中装旦色相对应得男性角色。宋杂剧中“引戏色”是一个一直没有明确的角色,许多学者在著作中提到却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杜改俊《宋杂剧“引戏色”考论》一文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对宋杂剧中“引戏色”的起源、发展以及后来在戏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引戏色”在早期是“引舞”、“舞头”一类的角色,宋杂剧中成为一个专职的引杂剧的“引戏色”,后来发展成类似传奇中的“副末”脚色,最终成为戏曲中一个引出故事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性”人物角色。

综上所述,宋杂剧的发展与元杂剧和南戏有着紧密联系,宋杂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代表了我国古代音乐由宫廷走向世俗。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分布是广泛的,内容是多样的。由于宋杂剧的剧本及史料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造成了研究的不便,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2]余复生.宋杂剧“把色”考辨[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3]洪恩姬.试论宋杂剧对南戏的影响及其削弱──兼论早期南戏的发展过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5]薛瑞兆.宋代川杂剧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4).

[6]戴不凡.两宋杂剧新说[J].社会科学战线,1990,(03).

[7]张大新.瓦舍勾栏的创设与宋杂剧的蜕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8]荆博.当下戏曲艺术的功能失范――从宋杂剧的讽谏功能说起[J].戏剧文学,2011,(01).

[9]刘天振.早期南戏与民间生活伦理[J].戏剧艺术,201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Chinese New Year!(新年)
如何保护我们的世界更美丽
The happiest day(快乐的一天)
Talking about time(讨论时间)
过年
开学见闻
our school(我们的学校)
寒假生活
the most interesting subjuct and the mos(最有趣的事和mos)
National Day(国庆)
SPORT AND HEALTH(体育与健康)
2008年奥运会我要做一名志愿者
我的新学校
shall we go out to play football?(我们应该出去玩足球吗?)
I am ill(我生病了)
中央警卫团元老口述:我的长征路
网络经济环境下郑州市产业结构演化与升级
话题:90万粉丝刨根问底谈复姓
古代节育:捆绑中的性与孕
校谱之风与南宋典雅词派的兴起
权利的斗争:我的身体我做主
基于翻转课堂创新会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探索
彩票合同新解
对于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培训部的几点设想
下田歌子:为国家培养完美妇女
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古代土地、房屋登记制度
二战“她”能量
《石榴笑了》教学设计
《静夜思》其它杂项
《静夜思》诗文
《静夜思》相关知识
《静夜思》问题探讨
《静夜思》问题探讨
《石榴笑了》片断赏析
《静夜思》教学设计
《石榴笑了》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札记
《十二月歌》课文
《静夜思》教学设计
《石榴笑了》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札记
《十二月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