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继位之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9

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着朝服像。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G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_、允_),而胤G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是“祯”的古写,与“胤G”的“G”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就变成了“胤G”。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G“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G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两立两废太子事件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i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i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i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i,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i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i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i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回京后,康熙正式昭告天地、宗庙,废黜胤i皇太子之位。

这次废太子,对康熙的精神刺激很大,致使他一连六日六夜“未尝安寝”,一谈起此事就“涕泣不已”。

但是,麻烦还在后头,一场手足间的皇位争夺战――“九王夺嫡”开始了。康熙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受到册封的有二十几个,其中不乏才能出众者。太子被废,其他皇子马上就蠢蠢欲动起来。当时年纪较长且有一定能力的诸皇子中,皇长子胤A、第三子胤祉、第四子胤G、第八子胤T、第九子胤K、第十子胤、第十三子胤祥、第十四子胤祯等,都有一定的“问鼎”的实力(这八人加上胤i,即所谓“九王”。其实,他们中有亲王、郡王,也有贝勒、贝子,“九王”是一种笼统的称呼)。

首先登上舞台的是皇长子胤A。康熙帝命他看守胤i,他居然说出了要为康熙杀掉胤i的蠢话,使康熙帝极为寒心,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皇八子胤T在诸皇子中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他拉帮结派,与皇九子胤K、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祯结成“皇八子党”,并有许多有实力的朝臣作为外援。然而“皇八子党”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警觉。有一次,皇十四子胤祯极力推荐胤T,言语间不慎冲撞了康熙。康熙大怒,拔出刀来要杀胤祯,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不久,皇三子胤祉揭发胤A曾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胤i。康熙开始怀疑胤i此前的种种不当行为,可能是中了巫术,而诸子的“夺位大战”更让他忧心忡忡:“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耳!”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将来我死了,你们(儿子们)一定会把我的尸身放在乾清宫不管,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几个月后,经过反复考虑的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复立胤i为皇太子,以绝其他诸子之望。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像第一次那么痛苦,而是“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这一方面表明他对胤i已经彻底失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正在对立太子的事重新考虑:“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最终,康熙帝决定――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属意皇十四子的种种迹象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G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钟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认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G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上述迹象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祯应该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G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从细节追起。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

胤G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G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G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G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G。然而,从胤G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G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G聆听诏书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也不正常。皇九子胤K,在胤G哀痛之时“突至朕(胤G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皇八子胤T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T、胤K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G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综合种种疑点,胤G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v、胤T、胤K、胤、胤、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 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或说传位遗诏),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一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胤T、胤K、胤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软禁。

清朝人画的胤G像。

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台)遗址,康熙曾在此遇见胤G之子弘历,传因康熙喜欢弘历而决意将皇位传给胤G。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T、胤K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许曾重在《清世宗胤G继承皇位问题》一书中曾判断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

事成之后,胤G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G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胤G是靠阴谋手段夺位的,但他的夺位,只是有悖于古代帝制的纲常伦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在客观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团之间出现兵戎相见的局面,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当时百姓相对和平安稳的生活。且胤G在位十三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对连续“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单凭胤G夺位一事,是无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当然,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G,胤G是“合法继位”的。如冯尔康的《雍正传》认为,“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胤G)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其至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史松的《康熙朝皇位斗争和雍正继位》认为,康熙令胤祯西征,实际上是分其党羽,而非委以重任、意欲传位于他。张羽新的《康熙因宠爱乾隆而传位于雍正考》则认为康熙是因宠爱胤G之子弘历而传位于胤G的。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不少,但同主张“矫诏得位”说的学者一样,也都找不到可作为人证、物证和旁证的过硬证据。笔者认为,从胤G即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如“弑兄”、“屠弟”、“诛忠”等),很难让人相信胤G是“合法继位”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Do We Need Space Exploration(我们是否需要太空探索)
Heavy Schoolwork(沉重的功课)
Success in Life(成功的人生)
Chinas Pride(中国的骄傲)
A Dream(梦想)
A Lifelong Career(一生的事业)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Shenzhou V(神舟五号)
Timetime(时间,时间)
Work and Play(工作和娱乐)
Energy(能量)
love in the world(爱的世界)
Water(水)
Net Bar(网吧)
Time(时间)
浅谈独立学院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窑变及其瓷业文化意义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论东汉隐士的母子关系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评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论导生制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性培养教育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浅析医疗卫生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企业档案就要服务于当前经营和未来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民国时期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研究
党校文化建设的四个支柱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说课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札记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札记
《小熊和小鹿》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实录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