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鹿鸣馆:日本“崇洋”史

鹿鸣馆:日本“崇洋”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鹿鸣馆:日本“崇洋”史

为庆祝建台50周年,位列日本四大民营电视台之一的“日本电视台”(NTV)把过去曾拍摄成电影的《鹿鸣馆》翻拍成了电视剧在荧屏播放。该剧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写的同名作品,讲述的是日本明治时期在推行欧化政策的大背景下,在作为社交场所象征的鹿鸣馆中发生的爱恨情仇。这就把日本人已有些淡忘的“鹿鸣馆”又推到了众人的关注点上。 鹿鸣馆贵妇人慈善会。

豪奢的浮华交际场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在其中风雅聚会。它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建筑的韵味。一楼是大餐厅、会议室和小型图书馆,二楼则是一个超过300平米的舞厅,附带酒吧和台球房。鹿鸣馆的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取“鹿鸣,燕(宴)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的场所。整个工程占地约1.45万平方米,历时3年,耗资18万日元(约合今天40亿日元),在当时算得是一笔巨款。

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涉外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井上馨和一些外交官为了招待来自欧美的高官,经常在鹿鸣馆举行有首相、大臣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参加的晚会、舞会。在富丽堂皇的鹿鸣馆内,全身西式打扮装束、受过西方社交礼仪培养的日本名门闺秀,伴着悠扬的舞曲与洋人翩翩起舞,舞姿优雅,华服翻飞,一派高贵典雅、和睦融融的景象。为了方便住在横滨的外国官员参加在鹿鸣馆举办的舞会,日方还会在舞会当天,开通从横滨到东京的专列。客人到达终点站新桥后,再由人力车拉到鹿鸣馆。此时的鹿鸣馆时常能见到帽插羽毛、拖着长裙的欧美贵妇人出入。馆内鼓乐喧天,彻夜狂欢。宴会厅的餐桌上摆放着高档餐具,美酒佳肴琳琅满目,供客人尽情享用。夜晚,璀璨的烟火在鹿鸣馆外的天空绽放,为晚会增添气氛。

日本文学家内田鲁庵曾这样描述:“当时欧化热的中心是永田町,这一带到处连接着洋式的房子和庭院,时常能够邂逅三三两两穿着洋装的贵妇人……一边沉浸在带有异国情调的贵族气息中,一边走过霞关,隔着坐落在日比谷公园的练兵场,从鹿鸣馆白色的墙壁传出管弦乐美妙的旋律吸引着行人,带来文明的醉熏。”

在鹿鸣馆,上流社会的显贵淑女充当了与外国人社交的主角。此时她们主修的技艺,“第一跳舞,第二唱歌,第三乐器演奏,第四使用流行语言风趣地对话,第五读书,特别要读流行小说”。从1885年7月起,鹿鸣馆每周六都会举办跳舞练习会,上流社会的贵妇和小姐聚在一起,接受讲习,舞会渐渐盛行开来。上流家庭的妇女们不论老少都沉迷于舞会。福地樱痴曾这样嘲讽道:“虽然年龄已经超过四十,还将前鬓的头发卷起,盖住额头,脸上擦着厚厚的白粉并透着红色,伴随着悠扬的西洋音乐的旋律,由同行的绅士牵着手跳起怪异的舞步,感觉自己仍很年轻一样。”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束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写过一篇名为《舞会》的小说,叙述的是贵族小姐明子与法国军官皮埃尔・洛蒂在鹿鸣馆舞会上的一段邂逅。小说中有对鹿鸣馆场景的描绘:馆内的布置陈设是夸张的,“菊花大得像是人造的”;舞会的音乐是浮华的,“欢快的管弦乐声,仿佛是无法抑制的幸福的低吟”,“而高亢的管弦乐,宛如旋风一般,照旧在人海上方无情地挥舞着鞭子”;参加舞会的男女是可笑的,“就在这一瞬间,另一对舞伴,像狂飞的大蛾,不知从哪里现身出来”;舞会的气氛是奢靡的,“燕尾服和裸露的粉肩不停地来来去去,摆满银器和玻璃器皿的大台子上,有堆积成山的肉食和松露,有耸立似塔的三明治和冰淇淋,有筑成金字塔的石榴和无花果。”

欧风泛滥遭抵制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普通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财势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 一时间,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习俗风靡一时。政府还规定,今后礼服一律采用西服。对西服,社会舆论形容为:“奇哉妙哉,世上洋服。头戴普鲁士帽,脚登法兰西鞋,衣袖英国海军式,裤衩美国陆军式。妇女衬衫贴身穿,大汉斗篷过小腿。”更有甚者,与“白人通婚、改良人种”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的地位和国民的素质。记者高桥义雄写了《日本人种改良论》一书。他提出,“日本人种身体亚于西洋人,因而无法和西洋人竞争。唯有在日本人和西洋人之间产生混血儿,将西洋人的血液输入日本人体内,日本才能够和西洋竞争。”明治政府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也认为,为了早日实现日本的独立和富强,日本应该改良人种。他甚而劝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日本青年将美国女性娶回国内,从而为日本孕育出头脑、体质都优良的后代。 日本“条约改正”会议的场景。“条约改正”是指日本明治时期,开始试图与西方列强商议修改以前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召开的会议。

曾经风光无限的鹿鸣馆的夜景。

在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方针指引下,鹿鸣馆成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不但开日本人穿西服、跳交谊舞的先河,连洋楼本身也成为日本建筑的一道风景。但对许多传统的日本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接受的。日本教育家岩本善治在《女学杂志》中指责这种模仿“制造了荒淫的空气”;《国民之友》杂志则批评鹿鸣馆外交为媚外外交;有人嘲笑欧化之风“使日本国的妇女都成了洋人的妾”。明治政府的参议胜海舟更是备感忧国,列举出20条时弊,向伊藤博文进言:“近来,高官们无所事事,用于宴会、夜会等流于太平无事奢华之风,舞踏会盛行,成为淫风的媒介,国民对此议论纷纷。上述之事万万不可,当下应对此加以控制,使其适合时宜方可。”

日本学者德富苏峰也对鹿鸣馆的欧化主义进行批判。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我的立场可以说是平民的急进主义。鹿鸣馆的跳舞,或只用外国文化来粉饰,特别是崇拜外国物质文明之类,我是非常讨厌的。我不认为外交的关键在于要穿外国人的衣服,吃外国人的饭,跳外国人的舞,想外国人之所想,身体、灵魂都外国化,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三宅雪岭在《假丑恶日本人》中写道:“对于我们来说,致力于输入欧美的风俗习惯、文物典章,以至衣服饮食等与其相适应,已不只是模仿,而是举全国欧化。如果站在外国人的立场看日本,外国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只是日本的山水胜景,还有我国可悲的民众,就如同他们国家平庸的小人物,卑贱的奴婢一样。这样极端的模仿,只会使整个国家成为欧美的劣等翻版,增加的不过是欧美人眼中的劣等种族而已。”

明治时期的著名报人陆羯南在他所办的《日本》杂志上评论道:“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办得到。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即西方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杂志还评论说,“近代之日本失去自己之特色,丢弃自己固有之事物,已经极端到要举国归化于泰西的地步。日本这一岛屿也将成为地图上的一个空名而已……我等主张在引进西洋事物时,不能仅仅因为其是西洋事物就加以采用,而应该看其是否有利于日本的利益与幸福。即使在西洋是美好的事物,如果搬移到日本后不适合,也应将其舍弃。”

陆羯南还把以鹿鸣馆为代表的欧化主义称为“奇道主义”(与“正道主义”相反)。他说:“何谓奇道主义?尽力讨外国人之欢心,博取其同情……即为奇道主义。该说认为:日本乃贫弱之国,以国威完全无法使外国慑服。不如迎合其意,使其心生怜悯之情,以顺利实现我之愿望。为此,制度法律自不必言,就连饮食、衣服、居住以及语言、文字、宗教、风俗和娱乐等,都要竭力促使其泰西化。至于这给国内多数人民所带来的利弊就无暇顾及了。” 明治时期,日本上层人士与外国人交往的场景。 1877 年, 日本明治天皇身穿欧式军装留影。图/FOTOE 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杨洲周延所绘。

一味崇洋为修约

其实,井上馨建造鹿鸣馆并非只是简单地要创造一个跳舞的交际场所,而是另有其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修改不平等条约,也就是日本所说的“条约改正”。井上馨认为要想达到条约改正的目的,就必须积极摄取欧美文化,“在欧美之力迫近东方之际,作为应对策略,就是要使日本及日本国民成为欧洲之一员、欧洲之国民。也就是说,要在东方建一欧洲式的新帝国。”在他看来,“直接输入西洋文明是日本现代化的特效药,在鹿鸣馆的殿堂里举行西洋式的社交宴会和舞会,就能够和西洋人一样享受同等水准的文化生活。将日本人的生活西洋化,日本就可以从不平等的桎梏中解脱。”

日本开始尝试修改与外国的条约,始于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的岩仓使团。在与欧美各国的谈判中,对方态度强硬,不仅拒绝了日方的要求,还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和方案,使团没有达到目的。日本第一次正式对外改约是在寺岛宗则就任外务卿时期(1873年―1879年)。1875年7月,日本大藏卿大隈重信照会外务卿寺岛,提出改订海关税则问题。他认为,修改条约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尤以海关税更为重要,应当尽快改订,收回海关税则大权。1877年,日本与美英等国展开了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谈判,遭到拒绝。

后来改约的重任落在了井上馨肩上。1879年9月,井上馨继任外务卿,他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治外法权。井上馨认为,要实现修改条约,必须先使日本成为“欧化新帝国”,只有这样,日本才能与世界先进国家立于同等地位。这就是井上馨修建鹿鸣馆大兴欧化之风的用意。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从1880年到1887年,日本政府用了整整八年时间,与欧美列强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并没有因为推行欧化政策而得到解决。一直到1899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外国在日本的治外法权才被废除,而日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则是1911年,也就是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之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Water(水)
Shenzhou V(神舟五号)
Net Bar(网吧)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Energy(能量)
A Lifelong Career(一生的事业)
A Dream(梦想)
Chinas Pride(中国的骄傲)
Time(时间)
love in the world(爱的世界)
Timetime(时间,时间)
Work and Play(工作和娱乐)
Success in Life(成功的人生)
Do We Need Space Exploration(我们是否需要太空探索)
Heavy Schoolwork(沉重的功课)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窑变及其瓷业文化意义
党校文化建设的四个支柱
浅析医疗卫生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评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论东汉隐士的母子关系
民国时期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研究
企业档案就要服务于当前经营和未来发展
论导生制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性培养教育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浅谈独立学院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小熊和小鹿》教学札记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实录
《小猪画画》教学札记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说课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