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苴却砚:裂谷中的记忆

苴却砚:裂谷中的记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7

苴却砚:裂谷中的记忆

苴却砚因其石材产于攀西大裂谷之金沙江畔的悬崖峭壁(旧苴却封地)而名之。图/ 东方IC

在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中,一块平凡不起眼的暗褐色石材,若得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可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号称集中国“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的苴却砚。苴却砚曾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溥杰、范曾等名人赞誉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溯源苴却砚

由于难以界定苴却砚的具体起源,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它不如中国传统“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那般出名。但因攀枝花出产的苴却砚在石眼、石品方面独具特色,其石眼量多、形大、圆正,有瞳眼,有眼心,石品丰富,色泽绚丽,有石眼、青花、金星、绿膘、黄膘、金线、银线、冰纹、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个品种,从而使得苴却砚受到当代许多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以及商界、政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从而也被人所喜爱和追捧,成为砚中翘楚。

在攀枝花,关于采石制砚的历史记录也是非常零星的,且不说攀枝花这座城市自身经历了多次变革,许多历史问题有待厘清,甚至连苴却砚的主产地――大龙潭彝族乡,也曾被冠以“不毛之地”的称呼。由此可知,由于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也就直接制约了文化的发展。因此古时的苴却砚即使被制造出来也基本处于自产自用的阶段,很少流通于外地,所以文字记录也就非常少。

不过,据永仁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在大龙潭彝族乡出现了几个从事采石制砚的人,而同治、光绪、宣统年间,采石制砚的人渐渐增多,慢慢地形成了小作坊,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据传每逢年末,大理、丽江、西昌等地的商贩就到大龙潭彝族乡来收购石砚回去销售,而在昆明已经设立有苴却砚商号,可见民间苴却砚的销售此时也初具规模了。

寻访制砚人

作为寸秉信徒孙辈的高联新则属于第三代苴却砚雕刻家。在高联新雕刻的古砚中,一方典型的天地盖砚最为引人关注。这方刻于1931年的天地盖砚外方内圆,下面一半是砚池,上面一半是砚盖,将盖翻过来平放便可舔笔,十分实用。砚盖上镌刻有诗:“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诗为寸曦炳(攀枝花市大田中学创办人、永仁县中学校长)所作,由高联新所刻。高联新介绍说制作苴却砚的石材被当地人称为“砚碗石”,其具体产地在金沙江边一个叫大宝哨的地方,今天苴却砚的石材均出产于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

最初,苴却砚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苴却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并先后获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雕刻爱好者、鉴赏收藏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夺得“砚中珍品”、 “砚中瑰宝”等美名。

而今,攀枝花的砚坛可谓名师荟萃,如任树斌、俞飞鹏、程学勇、张正廉、张宏等人,他们都对苴却砚倾注了深深的情感,潜心于苴却砚的雕刻和创作,形成了不同的雕刻风格。

制作苴却砚

得益于这些砚雕艺术家的钻研与努力,苴却砚的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今天若走进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可以在道路的两旁看到数家雕刻苴却砚的作坊,这些作坊有家庭式经营的,也有厂房式经营的。就在这里,从采石场里运来的苴却石经过“变形”成为一方精美的苴却砚,如同一块璞玉需经雕琢后尽显芳泽。如果对这个“变形”过程,即制作工艺进行概括,可以总结为“采、取、画、雕、磨、刻、上” 几个字。

刚采来的苴却石通常体积庞大,需要有经验的砚雕艺术家们根据原石的材质特点(石眼、青花、金星、绿膘、黄膘、金线、银线、冰纹、玉带、紫砂、鸡血),判断要雕刻的类型,将其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并把苴却石的边棱打磨平整,这一步骤也被称为“取胚”。随后,对苴却石进行设计,即“画石”,依据石质的特点,先用铅笔把构思好的图案描绘在苴却石上,再用雕刀代替铅笔将图案刻画一遍。画石后,就正式开始雕刻定型了,通常先进行粗胚雕刻,以充分利用石质特点为原则进行粗略的雕刻,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细致的雕刻,倘若雕刻的过程中发现了石质的新特点,则需临时调整设计雕刻的图案,以物尽其用。如果砚石上需要题字或印章,就均匀涂写上与石质相配合的颜色(一般题字为黄色、白色和绿色,印章为红色)。雕刻好的苴却砚在这时已经变了容颜,只需等待接下来反复打磨、均匀上蜡后,就能变得光滑细腻、色泽柔润。最后,根据砚台的形状和大小,配置上木盒或锦盒。至此,平凡的裂谷之石变形成为精美的苴却砚,凝聚着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和巧思,彰显着一方石材的独特魅力,也镌刻着攀西裂谷中自然与人文的历史记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Our Taiwan(我们台湾)
One instructive day(有启发的一天)
Getting up Early ts a Good Habit(早起是个好习惯
Where Did the Bird Fly?(哪儿来的鸟飞翔?)
Looking for Mum(找妈妈)
The Cause of fire(火灾原因)
Job Investigating(就业调查)
The Way to Stay Healthy(保持健康的方法)
Science of Farming(农业科学)
No Breakfast, No Good(不吃早餐不好)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更重要)
How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怎样与人相处
Advertisements(广告)
There Should Be No Little Emperors(不应该做“
My View on Job-Hopping(我对“跳槽”现象的看法)
《枫桥夜泊》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与图书馆管理理念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分析
读物小札: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
浅析功利主义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拨开迷雾初见曙光
“命定”与“变命”:明代士人命运观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联展”形式设计综述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融合
研究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以“五项修炼”构建煤炭企业学习型党组织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煤矿企业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
丁谓与《天香传》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札记
《蝴蝶花》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咕咚》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札记
《咕咚》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咕咚》课文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札记
《登鹳雀楼》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