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摘 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强大的但又无形的力量,它具有对内增强广大师生凝聚力,对外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功能。提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其纳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

2006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决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遴选100所予以重点支持。今天,这些立项建设的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除了始终如一地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外,还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一、文化软实力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述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个部分。硬实力即传统意义上所讲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不仅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在软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文化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软实力的水平,因而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和关键要素。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横跨文化、经济领域的跨学科概念,它是指一个区域所特有的人民文明意识、人文精神、道德水准、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作用力,以注意力、吸引力、号召力、辐射力、创新力为表现形式,在软实力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1]。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影响却无处不在,且其作用不容小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整体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软实力不够强大,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还比较“软”,亟待增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十;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的现状比较突出。

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也是如此。高校是文化组织,是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可以为一个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的优秀代表,理应自觉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是指其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所积淀而形成的、超越物质形态的、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其价值观念和内在品质的集中表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的但又无形的力量。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具有对内增强广大师生凝聚力、对外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功能。

二、提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相比其他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已相对完善,这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其应将发展重心定位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这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可以看出,我们党已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带头做好文化建设工作,争当文化建设的先锋。正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华所说,“建设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必须在‘五个领先’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领先’……文化引领才是国家示范高职的实质与根本。”[2]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美国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怀特曾说过:“文化是人类行为的全部决定因素中最密切、最强大的决定因素。”“人的所思、所感、所做无一不决定于他的文化,不是我们控制着文化,而是文化控制着我们。”[3]当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要素时,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纯的硬实力的比拼,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短板”。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够、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多数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对文化等软件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出现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不利于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后示范时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已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其发展的重心应转移到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提升上来,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品牌等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的客观要求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全国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是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其建设目的是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高职院校一起发展,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示范作用应当是全方位的,而不只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本来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作用,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更应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因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探路者和引领者,应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优秀的文化引领师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推动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

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本原则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人、鼓舞人、教育人,其建设应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曾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的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4]高校的一个基本职能是文化传承,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实现,这种“教”与“学”不只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的培育和提升。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方面要继承和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代相结合,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学习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优秀文化,使之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少走弯路,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快速提升。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说的继承并非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而应联系自身实际,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创新。没有继承,文化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创新,文化建设就如同一潭死水。因此,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姓“高”,也姓“职”。“高”表明它是高等学校中的一员,具有其他普通高校的共性;“职”表明了它的职业性,说明它具有其自身的个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指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它和其他高校一样是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都具有文化气质,担负着神圣的文化使命,也应遵循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其发展的源泉之所在。这在客观上要求其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个性,突出特色,增强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既不能脱离共性去追求个性,也不能强调个性而丢掉共性,必须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突出个性。

四、结语

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积累,不会立竿见影。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切忌急躁,而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2]郑晋鸣.文化引领:国家示范高职之实质与根本――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纪实[N].光明日报,2010-

04-04.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1.

[4][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随风而逝
心情
Why?
水的启示
蓝色的回忆
我想当服装设计师
雨后
我的妈妈
和童年越走越远
秋叶遐想
走过四季
开心点吧,秋天来了
童年趣事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沁园春秦岭游
县级政府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在逻辑及运行机制
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有效机制的探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要先行
年轻的生命,不该身处寂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科学内涵论析
新时期企业团委工作的创新建设
论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
关于新时期做好高校党外青年教师统战工作的思考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长效机制
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新构建
简析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完善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制度,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
在“村改居”进程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变脸》教学设计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真正的英雄》教学设计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