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明清三曹诗评的特点及其成因

论明清三曹诗评的特点及其成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6

论明清三曹诗评的特点及其成因

摘要:明清诗评家在三曹诗歌审美风格、文体创造、品第抑扬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论成就。以“古朴雄健”、“俊逸婉约”、“清真婉曲”及“缠绵温厚”阐释三曹诗歌审美风格之差异,以重四言和乐府、重七言歌行、重文人乐府和六言诗概括三曹诗歌体式的创造性,而“扬操而抑丕、植”以及“扬丕抑植”与“抑丕扬植”之争论则在对三曹的抑扬品第中又表现出审美取向的差异性。明清三曹诗评逐步走向深刻与明清的诗学复古与反复古思潮密切相关。诗学复古思潮,推进了古诗文献的整理注释以及古诗选本的大量出现。而在诗学复古与反复古的较量中,建构明清学者自觉的文学“史”的意识,促进了诗学批评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明清时期;三曹诗评;特点;成因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作者简介:王莉(1979―),女,安徽池州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审美风格的差异性

(一)曹操:古朴雄健

(三)曹植:清真婉曲、缠绵温厚

二、诗歌体式的创造性

从整体上说,三曹诗歌涉及四言、乐府、五言、七言等诸多体式;从个人而言,三曹在诗体创造性上却又各有擅长。曹植虽众体兼备,尤其对五言诗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体式却主要集中于文人乐府和六言诗上。明清诗评家特别注意从诗歌发展的角度,辨析三曹诗歌体式,论述历史渊源,揭橥其在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

(一)曹操:四言和乐府

(二)曹丕:七言歌行

(三)曹植:文人乐府及六言诗体

三、抑扬品第的深刻性

如果明清诗评家论述三曹诗歌体式着重于“线”的纵向比较,以确立其诗史地位,那么论述三曹整体文学成就则着重于“点”的横向比较,以突出其诗史地位。通过比较异同、抑扬品第,深化了三曹研究,对于确立三曹的文学史定位,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由此见出,明清诗评家评品三曹诗歌,抑扬褒贬,虽不免落入意气之争的窠臼,但是正是在诸家的争论中,逐渐明确了三曹才思性情、胸襟气度、诗歌内容、审美风格的不同点,逐步确立了曹植作为“建安之杰”的文学史地位。正是在比较抑扬的历史过程中,使诗学研究趋于深刻。

四、明清三曹诗评走向深刻的历史动因

对三曹诗歌的评品,在明清两代逐步走向唐宋所未有的深刻,有着深刻的历史动因。明清的诗学复古思潮,既促进了古代文学文献的整理注释,也促进了大量古诗选本的大量出现。而且在明清诗学复古与反复古的思潮中,也促进了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 诗学复古思潮与文学文献的整理注释。尊经复古是明清文化思潮的基本特点。张溥云:“应社之始立也,所以志于尊经复古者,盖其至也。”[33]这种文化复古思潮与诗学复古思潮直接相关联,明清文人的目光由专注唐宋诗文而转向唐前,不仅出现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燮《七十二家集》、冯维纳《古诗纪》等皇皇巨著的古代文学总集,而且《文选》研究也掀起了新的热潮,如明代张凤翼《文选纂注》、陈为邻《文选章句》,清吴谌《文选定论》、余肖客《文选音义》等。此外,自明代始,曹植集得到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如明正德五年的舒贞刻本、嘉靖二十一年郭云鹏刻本、李梦阳序本、清朱绪曾《曹集考异》、丁晏《曹集诠评》等。丁晏的《曹集诠评》不仅注明了各种版本的不同,而且还有考证文字并加以评点。这些方面为三曹研究既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文学批评的资料。

诗学复古思潮与古诗选本的大量出现。明代诗学的主流是复古思潮,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都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以范古为贵”。清代的云间派、西泠派、王士祯、沈德潜等也都崇尚复古,这种诗学复古思潮,直接促进了古诗选本的繁荣。因此明清两代乐府选集、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而且这些选本往往注重诗歌评点,促使三曹诗歌的评点走向专门化、细致化的道路。乐府选本,如梅鼎祚《古乐苑》、徐师曾《乐府明辨》、冯班《钝吟杂录》、朱嘉徵《乐府广序》、顾有孝《乐府英华》、朱乾《乐府正义》、曾廷枚《乐府津逮》等,其中都选录了大量的三曹乐府诗,有的还从音乐学的角度作了音乐标识,作以乐府类题解、乐府文学类解释。诗歌选本,有李攀龙《古今诗删》,钟惺、谭元春《古诗归》,王夫之《古诗评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沈德潜《古诗源》,方东树《昭昧詹言》,王士G编、闻人笺《古诗笺》,张玉b《古诗赏析》等,这些选集有或附有诗人传记,或以详尽的注释考订见长。特别是学者们对古诗的诗法、诗艺、诗风的创新性评析,在推动汉魏古诗经典化的过程中,也使得三曹诗歌逐步走向经典化。

明清诗学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较量,也推进了诗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如从主张诗歌本体研究转为注重以古诗为范本实践自我的诗学主张。胡应麟通过对诗体源流辨析,对曹丕、曹植诗中律句、用韵的分析,旨在分析诗体形式上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王夫之通过评三曹诗,意在表达他独到的理论见解,如“情景观”。王夫之以景语、情语来分析警句:“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胡蝶飞南园’……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15]91王夫之强调的是景语与情语的有效统一,才可能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再如陈祚明强调诗人主体的“情”,诗歌本身的“辞”和创作方式的“术”等不同审美范畴,这些审美范畴正是在具体评品三曹诗时体现出来的。所以明清诗评家通过对汉魏古诗特别是三曹诗的评析,重构时人对汉魏古诗的看法,并藉此发挥对当时现实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概言之,明清诗评家在评品三曹诗的过程中表露出与前代不同的诗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三曹诗评,既是研究诗评家诗学思想的文本材料,同时他们将三曹诗评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近代乃至当代学者准确评价三曹诗提供了一条学术门径。

参考文献:

[2]沈德潜.古诗源[M].苗洪,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何焯.义门读书记[M].崔高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张玉b.古诗赏析[M].许逸民,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

[7]钟惺,谭元春.古诗归[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方东树.昭昧詹言[M].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周履靖.骚秘语[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陆时雍.诗镜总论[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吴乔.围炉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朱乾.乐府正义[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王夫之.古诗评选[M].张国星,点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6]宝香山人.三家诗[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许学夷.诗源辨体[M].杨维沫,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8]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0]徐增.而C诗话[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1]杨慎.升C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3]王尧衢.古唐诗合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4]朱嘉.乐府广序[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冯班.钝吟杂录[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6]施补华.岘蛩凳[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7]宋长白.柳亭诗话[M].扫叶山房排印本,1936.

[28]徐世溥.榆溪诗话[G]//河北师院中文系古典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31]王夫之.姜斋诗话[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2]黄子云.野鸿诗的[G]//王夫之,等.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33]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73.

[3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帅爸爸
精灵的小表妹
我的妹妹
深山中的看林人
新来的老师
一件有趣的事
爱哭鼻子的弟弟
胆小的我作文
没有蛋糕的生日
我的周老师
我的懒虫爸爸
回忆童年钓龙虾
我的妹妹
未来的我
我被同学欺负了
麦田里的少年
思想碎片拾零
爱因斯坦奇迹年
心灵的拷问
必先正名 2015年4期
人不是一瞬间变老的
曾老语惊天上人――读《平生六记》
蔷薇叶子 2015年2期
“饿”一点你才知道你是谁
在地图上飞行
一个日本孩子眼中的“经典”
讽刺微小说四则
父亲的样子
需要教的孩子没出息
苦难被战胜了才是财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五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