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1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礼仪教育新探

摘要:礼仪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礼仪教育的本质之一是让学生拥有成“人”的基础,本质之二是让学生从内心建立德性的根基。现实中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究其原因包括礼仪教育日趋的“功利性”、 礼仪教育需求的“差异性”、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以及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而“加强礼仪文化的内涵教育、普及礼仪知识、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是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礼仪教育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作者简介:高媛媛(1980―),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郭淑新(1955―),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本质

早在远古时代,礼就存在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先圣孔子言“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1]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是对善良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在人际互动中礼仪强调的是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对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让国家和而不乱,井然有序。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一定组织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知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则是推动大学生向善之心,挖掘潜在的善性。

二、大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2.角色地位局限。角色地位是指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在某个层级领域所处的水平。在高校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与自身的职称高低、职务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礼仪水平则可能会边缘于这个空间。教师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时间都倾注于写论文、做科研,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有的教师自身修养较差,不修边幅,当着学生的面争吵,不太遵守规章制度,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高校特殊的教育环境,也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日益减少,教师在精神熏陶和人格感染上的作用越来越弱。

3.互动场域的缺失。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3] 一个人的行动均会受到行动所发生场域的影响。在高校中,礼仪场域的建立需要礼仪空间场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场域的生成。就目前的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空间场域并没有完全成型,礼仪互动场域更为缺乏。具体来说,一是缺乏对教师礼仪修养的培训教育。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在入职前只是进行了短期的教师培训即可上岗,教师礼仪几乎没有涉及,这造成了教师群体同样缺乏礼仪。二是开展礼仪活动面窄。目前在高校中关注礼仪教育的部门唯有学生工作处,开展的活动频率很低,很多活动开展的不深入且流于形式,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3.礼仪教育消退的“情感性”。情感作为社会学概念,既包括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括社会行动的现实性,是人际互动的润滑剂,而礼仪交往正是双方情感传递的过程。“礼”偏重情感态度,“仪”则偏向行为层面,“礼”是“仪”的心灵基础,“仪”是“礼”的外化行为,礼仪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石,则只是虚伪的形式。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感的缺位。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品评整个行为善恶依赖的基础。当一个行为发生时,究竟是出于符合责任的规范性还是个体内在的责任感去完成,是我们判断行为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人的物化,人的成就和产品变得比他们的举止行为更加重要的时代背景下,情感被淡化,甚至让位于利益,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交往之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而产生情感,这种以“利益”为核心的情感,并非是礼仪情感的应有之义。

4.礼仪教育消失的“空间性”。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认为有两种潜在的“空间”,一是“场域空间”,二是“认知空间”。礼仪教育的“场域空间”指的是进行礼节和仪式时能够反映出礼仪传统的文化场所。礼仪教育的“认知空间”是人们对礼仪的基本认知、态度和评价。礼是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具有教化的作用,它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等各种手段把系统的行为规范体系加诸生活,实现礼仪的约束作用。在提倡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理性知识、普遍性知识、自觉的价值观念、法律契约等自觉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制约,传统礼仪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加上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人们对于礼的认同不再纯粹化和单一化,甚至开始质疑礼仪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这些无疑让礼仪教育显得更为急迫。

三、大学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寻求礼仪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杜绝“功利性”

礼仪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必须与社会大环境交相呼应。价值冲突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因此交往双方应该找到共赢的途径从而妥善解决问题。

首先,要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现代礼仪既要立足传统礼仪,又要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做好自身内涵的继承、发展、丰富。在实际中从尊重交往对象出发,强调心灵之间的交流,在交往中调整并处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类关系,从而使礼仪交往中的人们身心愉悦,让礼仪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构建新型的以“和”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其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学会明辨是非,让个体在功利性诱惑和道德价值冲突之际能够做到遵从道德本源,作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不止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中寻求人性中原初的情感,体现出人性的善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互动氛围。

(二)普及礼仪知识,构建合理的“层次性”

社会分层决定了礼仪活动的层次性。有学者认为“礼不下庶人”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指礼的规范对庶人没有约束力,而是指礼主要是为了调整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不同的礼调整,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等级之礼”。[4]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礼仪教育中将礼仪知识分类,通过教授两类知识对学生开展分层教育:一类是共性知识,一类是个性化知识。

首先,所谓的共性知识是指作为个体所应该知晓的礼仪知识,传授这些知识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先开设礼仪必修课,主要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经典之作,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西方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到中华礼仪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不仅要“知书”,还要“达理”,知行合一,德性才能成为德行。其次,在修完必修课之后,将礼仪教育转为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置课程,如将礼仪教育分为日常行为礼仪、商务礼仪、就业礼仪等,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真正做到课程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当然,知识传授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小事做起,寓礼仪于生活,根据礼仪教育自身规律,让学生掌握尊重、平等、真诚的交往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并经常自查反思矫正,学会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合礼合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礼仪品质,强化内在的礼仪修养,培育个体的德性,让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三)追溯礼仪的情感特质,达到“情文合一”

在《论语・八佾》中,学生问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与其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不如简单一些俭朴一些好,注重真诚情感的表达,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爱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社会互动理论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礼仪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互动理论中的向度和深度分析礼仪的情感特质。 一是向度。主要包括情感关系的亲密度,地位关系的平等度,利益关系的一致度。通常来说,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基本向度。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能帮助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增强理解、促进友谊。在礼仪中,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当个体衣着得体、言语恰当、行为合宜,这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礼仪美,而这种“美”以情感为依托,以尊重为前提。在礼仪互动中,人与人要遵守平等友好的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5]现代礼仪强调的是相互的尊重,双方的礼仪相同则予以肯定,不同则表示理解与尊重,这样礼仪中的情感特质也就会自然流露了。

二是深度。主要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一般与利益、情感投入、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联。在礼仪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在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利益的因素,则会大大增加礼仪互动的有效性。双方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努力,彼此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投入情感增多了,信任度提高了,互动持续时间增长了,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善心善行”,是一种“谦敬”、“合作”的态度,是一种“和谐”的礼仪美,能够推动双方更加深入地交流。

(四)创设稳固的礼仪教育环境,优化育人空间

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育人环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优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要经常性地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促进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构建礼仪教育的隐性环境。主要包括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礼仪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礼仪意识。礼仪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从事礼仪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礼仪文化中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让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第四,开展各项礼仪体验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园学生活动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礼仪实践活动、礼仪基础知识竞赛等,在校园中营造学习礼仪基础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采,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2]杨德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9).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4]荣玲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阐释[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

[5]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冠礼[M]. 北京:中华书局,2007: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爱
帮蚂蚁搬家
考试中意外
一个神奇的星期天
英雄
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府学四季之唱
童年趣事
发言人
伙伴情
新的一个学期
瞧这父女俩
我们班的“名字风波”
苦恼的星期天
窗口的探望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体育舞蹈少儿运动员的防护意识
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培育人才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怀化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培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少儿体育活动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运用体育游戏促进少儿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少儿家长体育培训消费动机调查与分析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1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2
《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指导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
《语文园地三》阅读训练
《语文园地三》教材简说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材简说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10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教学设计3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3
教师要善于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做媒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9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建议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