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析
摘要:文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研究GDP与就业人数及三次产业GDP与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除第一产业GDP与其就业人数呈现弱负相关关系外,其余均表现高度正相关关系。GDP和产业就业人数作为企业最终产出和成本指标的重要组成,其正向相关关系显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仍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任务。
关键词:产业 GDP 就业 速度 相关 调整
0 引言
GDP实际是指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作为实现GDP的“人”(即:“就业人员”)与GDP的关系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设GDP与“产业就业人数”(下文简称“就业”)有关,那么它们之间为何有关、如何证明、关联的程度等则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就业与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受到政府与学者的普遍关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简称“OECD”)(1995)对19世纪以来的GDP增长率与就业率的研究表明,上两个世纪的增长与高就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增长对就业的正向影响是主要的,其负向影响可以忽略。
国内对GDP与就业的研究包括陈安平、李勋来[5](2004)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GDP增长与有效就业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明GDP增长带动了有效就业的增长。蔡P等[6](2004)对城镇的GDP增长与城镇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就业弹性没有急剧下降,认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没有带来显性的就业,从而出现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
在前人对GDP与就业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相关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产业GDP与就业间的相关关系,并重点研究产生其特有相关关系的原因。
1 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上升。
1.1 数据来源于指标选择
■
有效促进二元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率提高。二、三产业的崛起,有效吸收了更多的就业人员,使城市发展更加迅速,为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了城市化率。
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和资金积累,成为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工作母机”。
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促使了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的增加,从而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同一指标的差距。
2 产业产值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的实现,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由单纯追求吃饱、穿暖到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在不断追求现代化、智能化的过程中成功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复苏,而与之对应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则受到了挑战。
“城市化”理念的提出,又一次撼动了“产业结构”大厦,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使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迅速,资本品需求的增长同时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值增加,形成了以资本品、制造业、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经济循环体,有力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耕地面积的大量缩水,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第一产业举步艰难,“内部改革”似乎成为了第一产业摆脱瓶颈的唯一途径,而处于摸索阶段的第一产业,可能依旧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3 劳动力结构变化分析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高。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消费成本和时间成本三方面。
农村人均产值低。由于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的第一环,且农产品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于是农产品价格往往随市场波动较大,收益极不稳定。从事农业往往伴随较高的自然灾害风险,远没有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益稳定,于是造成了大量的产业人员外流。
经济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第一产业劳动人数也有较大影响。中国人思维将“农民”放在了较低层的行业等级,社会媒体和舆论又将城市的优点过分夸大,进而造成农村青壮年对城市的盲目崇拜,这一些因素也应为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的流失承担责任。
而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而言,城市化、工业化、智能化等概念的提出,有效推动了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增加,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4 产业发展(GDP)与产业劳动力的相关分析
GDP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是产业成本的重要一环,GDP和产业就业人员在理论上可视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如何能客观证明两者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内容的核心。本文接下来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三次产业中各产业的GDP值与产业就业人员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总GDP与总就业人数相关系数:
第一产业相关系数:
第二产业相关系数:
r=0.853346774
第三产业相关系数:
r=0.840042348
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总体就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众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GDP的增长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致使第一产业就业机会的缩小。第二产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化逐渐增强,会使得GDP增长吸收就业的弹性下降,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GDP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第二产业不仅充分解决了新增经济活动人口施加给第二产业的就业,而且对提高总体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作为我国新生代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期主要集中在近10年左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带动了产业就业人员的吸收,但由于发展时期较短、产业内部结构不完善,第三产业尚不能充分解决新增经济活动人口施加给本产业的就业压力。
5 结束语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下,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结构新模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内容正日趋完善,基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现实,我国的产业结构仍有改善的空间。
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不成比例,即使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这样反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仍然非常惊人。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单位劳动力产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如何平衡各产业GDP产出和劳动力投入关系,保证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方向。要想实现未来经济的较快增长,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发挥各个产业的最大效能、实现各产业间的动态平衡,是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月.
[2]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
[3]陈名波,马跃如.中国GDP与就业人员的计量模型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0(8).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胡绳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读《登山》有感
- 《可爱的草塘》--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生命的林子》读后感
- 电脑带来的
- “大红袍”—— 茶中的绝品
- 中彩那天读后感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 读《落花生》有感
- 读《七颗钻石》有感
- 看《假文盲》有感
- 读《母爱〉爱母》有感
- 《欧也妮 葛朗台》读后感
- 读《牛虻》有感
- 经济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与思路调适
-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 农业人口转移与社区服务支持
- 地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
- 清代中原地区的立嗣民事习惯问题
-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研究
- “理一分殊”在王阳明思想中的运用
- 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 新世纪以来的上博简《诗论》研究
- 四级人民法院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配置
- “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
- 晋国宗法政治的蜕变
- 混合所有制导向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知识界的康藏边地治理方案论析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与反思
- 《邮票上的齿孔》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教案
- 《我真希望》教学反思
- 《清清的溪水》教学设计
- 《清清的溪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 《化石吟 》教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 《我真希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植物种子的传播
- 《我真希望》教学设计
- 《植物妈妈有办法》案例分析
- 《我真希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反思
- 《清清的溪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