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7-31
试析佛教的文化由来和影响
[摘 要]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宗教就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野,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佛教;文化;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佛教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佛教的产生距今已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又分为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经过寺宇香鼎的长期的熏染,佛教早已融入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虽几经沉浮,屡历波折,但其所宣讲的道德伦理早已成为中国百姓所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佛教在中国的这种浓厚氛围与历史积淀是其他宗教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历史上宗教政策的影响。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佛教所宣扬的隐忍顺从、因果报应等主张为封建统治阶层所看重,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巩固统治,他们往往对佛教采取了支持与弘扬的政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江南春》)中得到佐证。
近现代时期,由于历史原因,佛教的发展曾一度跌入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一度衰落的佛教活动又得以恢复发展起来。
第三,杰出高僧的宣传与示范作用。佛教之所以能在我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并发展为信徒最多的宗教,这与不同时期杰出僧人的宣传示范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玄奘法师。这些杰出僧侣或著述立说、开坛讲法,或亲躬力行、以身作则,他们教人心存敬畏,宣扬行善积德,其善行义举不仅是对佛教“众恶莫做,诸善奉行”的完美诠释,其宣讲与示范对于佛教的传播更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
二、信徒个人的原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吕大吉认为,“人类之所以进行文化创造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1)经过调查发现(如下表),绝大部分佛教信徒皈依佛教,是为了求得某种功能。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1)自身(亲友)逢难遇灾或身体有恙,久治不愈,受周边亲友影响而皈依佛门,以求身体康健,消灾免祸,诸事顺利。有着这一初衷加入佛教的信徒是最多的;
(2)家庭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失调,为改善周边环境,平和内心的浮躁情绪,决定皈依佛教,希望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得到心灵的慰藉;
(3)改革开放近四十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使人们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人们或是希望时来运转、脱贫致富,或是祈求永葆庇佑、荫泽后人,许多信徒正是带着这种主观愿望皈依佛教的。
此外,也有相对较少的一些人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心怀提升个人行为,普渡世人的愿望皈依佛门。这部分信徒中以寺庙僧侣或在家修行的老年居士为多。
三、佛教本身的原因
(1)首先,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是较早兴起的世界性宗教。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不仅具有较小的排他性,而且总能把当地文化与传统纳入自身体系之中。在中国,佛教极力与本土的原生宗教和主流的儒家文化相协调,并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从而为其能被广泛接受奠定了文化基础。佛教思想上的这种相对宽容性减少了它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力。
(2)其次,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只要皈依佛教的“正道”,都可以得到最终的解脱。这就极大地宽松了其传播发展的对象,提供了最广泛的人群。同时,它还宣扬去恶行善、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很好的满足了民众寻求心理慰藉的客观要求,进而为佛教的迅速传播扎实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3)最后,佛教寺庙的文化辐射功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寺庙是供佛门弟子修行朝拜,听经求法的神圣场所。善男信女到此焚香供佛,参加各种佛事活动,这就营造出浓重的宗教文化氛围,进而对周边人群的行为与价值观产生了一种持续的影响。以山西五台山为例,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以五台山为核心,由外而内,佛教影响及信徒数量均呈现增强与上升的趋势,构成了一个有着鲜明层级变化特征的佛教文化圈。这表明,寺庙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众多的寺庙建筑和各类佛教场所,就为佛教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提供了一定保障。
结语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既经历过波折与坎坷,也铸就过巅峰与辉煌。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脚步,它已走过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它所创造的璀璨文化,是我国艺术宝库的无价瑰宝;它所发挥的社会影响,也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黄心川:《临济宗的复兴与前瞻》,《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4]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人民出版社,第1994版。
[5]韩养民:《中国古代寺院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eavy Traffi(怎样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 Waste-Resource At A Wrong Place(在错误的地方资源浪费)
- Disabilities(残疾)
- About friends and value of time(关于朋友和时间的价值)
- The Snow(雪)
- 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
- 小时候
-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icity(电的重要性)
- How to face emotins(如何面对感情)
- How To Treat Disabled People(如何对待残疾人)
- Covering the ears to steal the bell(掩耳盗铃)
- Friends Or Teachers?(朋友或老师)
- The modern pace of life(关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 Never Forever(永不)
- Disabilities(残疾)
- 党的历代领导与西藏研究简介
- 试探声像档案的整理方法
- 论文化传播与文化历史传承
- 关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 试析佛教的文化由来和影响
- 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规律探究
- 现行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繁荣
- 阮籍的《咏怀诗》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理性主题与情感构境
- 中国古代儒家和道教的影响
- 浅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五原则
- 信息时代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
- 浅谈重要档案异地备份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浅析约翰·韦斯利·鲍威尔对美国干旱地区土地的分类
- 《演一棵大树》教学札记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寄给青蛙的信》教学实录
- 《大熊猫》课文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寄给青蛙的信》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札记
- 《大熊猫》教学札记
- 《演一棵大树》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寄给青蛙的信》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设计
- 《大熊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