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摘 要: 堆塑长颈瓶是一类特色鲜明的随葬明器,主要流行于宋元时期,其本身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通过造型、装饰、铭文、内盛物及摆放位置等因素构成组合,象征天门,整体上传达了引魂升天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堆塑长颈瓶; 天门; 引魂升天

堆塑长颈瓶是宋元墓中常见的明器,明器具有“备物而不可用”①的共性,在功能及其实现途径上与实用器迥然有别,主要通过造型、装饰、尺寸、铭文、内盛物、方位、组合等传递信息,表达象征意义。本文试从堆塑瓶(罐)类明器的共同特点及堆塑长颈瓶的基本特征出发,论证其本身模拟门阙,继而从装饰内容、铭文及内盛物的组合角度,结合摆放位置,揭示其天门的象征意义。

一、 堆塑瓶(罐)类明器上的建筑模型

建筑模型明器盛行于两汉,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楼阁、院落、仓、灶、井等建筑类型。堆塑瓶(罐)类明器②包含五联罐、堆塑罐、塔式罐、龙虎瓶、多角瓶、多管瓶、堆塑长颈瓶等多种形态,与单纯的建筑模型不同,往往以瓶、罐为载体,采用集成方式,借助堆塑技法,表现建筑、器用、人物、动物、植物、管状或角状装饰等丰富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表达特定主题。

吴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堆塑罐上所塑楼阁、门阙、墙、亭及龟趺碑等常可构成宏伟、有序的建筑群,很多学者结合栖息其上的祥禽瑞兽、胡人、佛像等堆塑,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谷仓说③、佛寺说④、天堂说⑤、庄园说⑥等多种结论。

塔式罐常见于中原北方地区唐墓,多由罐盖、罐体、罐座组成,罐体形如覆钵,罐盖形如相轮,整体可视为一座抽象或观念上的佛塔建筑模型。罐表面的宝相花、仰覆莲、象、狮等彩绘或堆塑装饰皆与佛教信仰有关,进一步强调了其通过形态语汇所模拟建筑的性质。

宋元时期,堆塑瓶(罐)类明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和强烈的地域特色,但于瓶(罐)体上表现具象或抽象建筑的做法较为普遍。河北临城岗西村及邢台市泽丰园小区北宋墓中均出土造型工整、装饰精美的陶质塔式罐⑦;湖南耒阳出土的罐形瓶,盖作五脊香亭形⑧;广西容县容城镇出土的堆塑瓶,盖为镂空圆亭形,盖顶呈三层塔式⑨;福建宋墓出土的谷仓类明器⑩中,多角罐、坛、谷仓模型、龙虎瓶等器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于建筑整体或部分结构的模仿。由此,运用造型、装饰手段表现某种具有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建筑是堆塑瓶(罐)类明器通行而常见的做法。

二、 堆塑长颈瓶模拟门阙

(一) 特征

堆塑长颈瓶均带有笠帽状盖,常以直、圆泥条将盖面分作四间或三间14,形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四角或三角攒尖顶,如将细长的瓶颈视为阙身,膨大的口部视为阙楼,较长的腹部视为台基,则基本具备了阙的结构特征,盖顶立鸟也可与“凤阙”顶部立鸟对应。此类器物挺拔、瘦高,且被成对、对称、平行安置,其上以堆塑手法表现的朵云、龙、虎、朱雀、玄武、鹿、马、凤、龟、蛇、鸡、犬等亦可看作“云气仙灵、奇禽怪兽”。因符合“阙”的基本特征,堆塑长颈瓶应模拟了现实生活中门阙建筑。

(二) 源流

吴晋时期的堆塑罐与堆塑长颈瓶并非同一时代的产物,分布地域也不完全重合,但在装饰技法、部位、内容、布局及特点等方面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可谓一脉相承15。两者均堆塑繁缛,并采取多类题材混杂排布的表现形式,在装饰内容方面更有较多联系,堆塑长颈瓶上的立鸟、龙、凤、鸡、犬、龟、蛇、立俑等均可在堆塑罐上找到原型。堆塑罐上的飞鸟数量繁多,在堆塑长颈瓶上则简化为盖顶立鸟,而瓶上龙、凤、鸡、犬、龟、蛇等题材基本保持了堆塑罐上的单体动物形态,堆塑罐上持戈人物、持节仙人则演化为堆塑长颈瓶肩部规整肃穆的持长械立俑。

值得注意的是,堆塑罐上普遍出现了门阙题材,在《青瓷与越窑》一书“吴晋典型堆塑罐出土表”中列举了36件堆塑罐,其中30件塑有门阙16,对于装饰相对随意,几乎件件不同的堆塑罐来说,这一现象表明:门阙是其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表现内容之一。然而,门阙题材无法在装饰内容与之相近的堆塑长颈瓶上找到对应部分,笔者认为,瓶上未塑出门阙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消失,而是被以隐喻的手段再现了,即堆塑长颈瓶本身已成为门阙的化身。

三、 堆塑长颈瓶象征天门

(一) 天门及其相关题材

(二) 以装饰内容、铭文及摆放位置表现天门

1. 装饰内容

(1) 天界景象题材

堆塑长颈瓶的笠式器盖形制独特,颈部日、月堆塑位置较高,紧邻器口,按照“盖天说”所谓“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器盖及日、月的组合应带有“天”的象征意义,可对应上述天界景象中的日、月或日神、月神。颈部所塑龙、虎、朱雀、玄武可与天界景象中的四灵对应,鹿、马、凤、鸡、犬等堆塑则与天界之各类祥瑞对应。

(2) 守卫、扈从题材

堆塑长颈瓶肩部立俑或戴幞头,或披风帽,或着铠甲,服饰不一,但成对两瓶上立俑的特征完全一致,均持长械,持物方式基本有两种,第一种为双手于胸部握长械一头,另一头杵地(图一);第二种为双手持长械,斜置于身前(图二)。

(3) 辟邪题材

堆塑长颈瓶肩部所塑匍匐俑均呈匍匐跪拜状,有仰首、俯首两种,堆塑方式或为侧面朝外的横向匍匐状(图四),或为背面朝外的纵向匍匐状(图五),前者与宋墓中常见的仰观、伏听俑特征一致,后者与广东海康元墓23出土的阴线刻砖带“覆听”题记的图像(图六)一致,据此,堆塑匍匐俑应为《大汉原陵秘藏经》中《盟器神煞篇》所载仰观与伏听24,同时,龙、虎、朱雀、玄武、鸡、犬、马及单体龟、蛇等堆塑也兼具神煞性质25,起到驱邪厌胜作用,可与天门相关题材中的辟邪题材对应。

2. 铭文

前述鬼头山东汉崖墓3号石棺上刻有“大苍”(太仓)榜题26,汉画中又常见“此上人马皆食太(大、天)仓”及“上人马食太仓”榜题,有学者指出“太仓”、“天仓”均指死后世界供给粮食的地方27,或象征天国的粮仓28。江西宜春下浦坝上古墓群出土的一对堆塑长颈瓶分别带有“天仓”、“天库”铭文29,也应承载了相同的寓意,并与天界景象中的太仓对应。

3. 摆放位置

由此可见,堆塑长颈瓶及其上的各类装饰、铭文均可与天门相关题材中的三个部分对应,摆放位置又与天门(双阙)相合,此类器物应被视为天门的象征。

四、 天门的象征意义

古人相信人死而魂魄分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33,为使灵魂顺利升天,在墓葬、葬具或与灵魂紧密相关的明器表面不遗余力地营造升天图景,天门则为这一图景中之枢纽。建筑中的门具有沟通与隔绝两个空间的作用,“天门”作为墓主灵魂的升天之门以及天国的入口,则起到沟通、隔绝生与死、现实与理想世界的特殊作用,经“天门”升天是连缀升天图景中各因素的线索,各因素又共同传达了这一主旨。

(一) 驱除障碍升天

在汉晋壁画、画像石(砖)中,常将驱鬼逐疫与引魂升天题材安排在一起,反映了升天与辟邪的密切联系,即辟邪是升天的手段,为升天而辟邪34。楚墓墓道内的偶人与镇墓兽均插有鹿角,前者隔绝内外,具有辟邪意味,后者主要作用为引魂升天35。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宋元墓葬中的堆塑长颈瓶常与神煞俑伴出,形成单体神煞俑与堆塑神煞俑两套系统36,单体神煞俑置于墓内,用于镇墓,堆塑神煞俑饰于瓶上,起到驱除障碍、辅助升天的作用。

(二) 谷物引魂升天

《大汉原陵秘葬经》中《盟器神煞篇》载,大夫以下至庶人墓“……五谷仓―尺二寸,三浆水高九寸,安棺头。”37堆塑长颈瓶常被置于墓主头端,即“安棺头”,且部分瓶内盛有谷物38,出土此类器物的墓葬又以庶人墓为主,据此可将其称为“五谷仓”。古人有“鬼尤求食”的观念,随葬“五谷仓”满足了以谷物、谷仓引魂、安魂的需要。

综上所述,堆塑长颈瓶的造型、装饰、铭文、内盛物及摆放位置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其本身模拟门阙,器盖及日、月、鹿、马、凤、鸡、犬等堆塑代表了理想的天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堆塑起导引升天、守护天界的作用,立俑堆塑充当镇守天门的门吏或导引升天的扈从、仪卫角色,“天仓”铭文具有天国粮仓的寓意,仰观、伏听等神煞堆塑则为驱除升天障碍的辅助手段,内盛谷物及“五谷仓”属性起到引魂、安魂的作用,盖及颈部的朵云堆塑极好地烘托了升天氛围,这些因素与带有鲜明指向性的摆放位置结合,共同表达了引导、帮助墓主灵魂经“天门”升天的主旨。

注释:

④ 李刚:《陶瓷@堵波研究》,《文博》1997年第5期。

⑤ 巫鸿:《汉代艺术中的“天堂”图像和“天堂”观念》,《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05年。

⑥ 仝涛:《从魂瓶看吴晋时期的庄园生活和丧葬礼俗》,《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⑦ a.柴秋兰等:《河北临城岗西村宋墓》,《文物》2008年第3期; b.李军,李恩玮:《河北邢台市泽丰园小区宋墓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5期。

⑧ 周世荣:《湖南出土盘口瓶、罐形瓶和牛角坛的研究》,《考古》1987年第7期。

⑨ 陈小波,封绍柱:《广西出土的青白瓷堆塑瓶及相关问题》,《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11 (汉)刘熙:《释名》(卷五),释宫室第十七,第88、89页,中华书局,1985年。

12 (晋)崔豹:《古今注》(卷上),都邑第二,第7页,中华书局,1985年。

13 唐长寿:《汉代墓葬门阙考辨》,《中原文物》1991年第3期。

16 林士民:《青瓷与越窑》,第68~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8、30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

22 陈长根:《福建尤溪县城关镇埔头村发现北宋纪年壁画墓》,《考古》1995年第7期。

27 李思思:《汉代建筑明器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

28 陈路:《汉画榜题“上人马食太仓”考》,《南都学坛》2005年第3期。

32 a.郭远谓;《江西南昌朱姑桥元墓》《考古》1963年第10期; b.乐平县博物馆:《乐平李家岭元墓清理简报》,《江西文物》1990年第1期。

3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第二十六),第8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 王玉金:《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35 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

36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第24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文中指出“高安天历二年许公鼎墓、汉家山至正五年蓝氏墓都出土了许多陶俑,同时还出土堆塑瓶,表现出对墓仪神煞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存的现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Shenzhou V(神舟五号)
love in the world(爱的世界)
Water(水)
Net Bar(网吧)
Timetime(时间,时间)
Chinas Pride(中国的骄傲)
Time(时间)
Energy(能量)
A Lifelong Career(一生的事业)
A Dream(梦想)
Do We Need Space Exploration(我们是否需要太空探索)
Success in Life(成功的人生)
Heavy Schoolwork(沉重的功课)
Work and Play(工作和娱乐)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浅谈独立学院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浅析医疗卫生单位文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及建议
评贝文·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党校文化建设的四个支柱
堆塑长颈瓶上“天门”探论
试述科学的历史认识的形成
民国时期重庆市私立孤儿院研究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企业档案就要服务于当前经营和未来发展
窑变及其瓷业文化意义
论东汉隐士的母子关系
论导生制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性培养教育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小熊和小鹿》教学札记
《小猪画画》教学札记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小熊和小鹿》教学实录
《小熊和小鹿》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札记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说课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
《只听半句》教学设计
《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