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3

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摘要运用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进行校勘是还许书之原貌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此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不仅论文迭现,而且时有创见。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论著的平议,总结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传世文献《说文解字》校勘特点

一、引言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文》、《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史记》三家注、《五经正义》、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唐代类书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著述也都大量称引《说文》。有宋一代,徐铉、徐锴对《说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厥功至伟。自此,大、小徐本成为后代学者研究《说文》最重要的底本。其后《宋本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六书故》《古今韵会举要》《字鉴》《本草纲目》《康熙字典》《尔雅义疏》《论语正义》等典籍也都大量征引《说文》。自汉至清,传世文献引《说文》俨然成为系统。

近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对这一专题亦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不但单篇论文时现,且学位论文屡见。据初步统计,专论传世文献引《说文》的论文汰其重复后有45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6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数字只是对传世文献引《说文》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论著中只是提到此主题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下面先就笔者所见,择取精华,略加平议,不当之处,祈请指正。另因资料所限,本文写作遗漏在所难免,敬希谅解。

二、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述略及平议

(一)《淮南子》注

(二)唐五代韵书[4]

运用玄应《一切经音义》征引《说文》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徐时仪《佛经音义所引〈说文〉考探》(2003)和《〈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2006)、姜磊《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研究》(2006)、《玄应〈一切经音义〉校补〈说文〉大徐本例说》和郭照川《运用语言文字规律校勘〈说文解字〉刍议――以〈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为例》(2011)等。其中第四篇系作者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郭文虽非专门研究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但与本主题相关,所以我们也一并列此以供参考。此文理论价值在于其校勘原典时所持之科学态度,文章以清代田潜《〈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为考察对象,从“考察字义说解应区分造意和本字、运用文字系统性规律要注意其时代性、运用字形分化规律要注意使用范围”三个方面论田书之失,论证细密,持论公允,其成果可推而广之。

(四)《慧苑音义》

(五)慧琳《一切经音义》

任敏《〈慧琳音义〉引用〈说文〉略考》(2002)一文以慧琳《一切经音义》之称引《说文》为研究对象,取其中心、言、水、木、口、金、火、肉和H等部所有字与大、小徐本互校。无论同异,皆列而论之。自归纳分析中,得其条例。虽行文平实,不见突出,但实事求是之态度,可供后学者所效。国内对此论题研究较少,就此而言,应有其价值与贡献。

(六)《原本玉篇残卷》

其中徐书以《原本玉篇残卷》校正段注,按其顺序逐一比对。正文部分既引前修时彦之说,亦有己见列于其后。附录对其引用特点分五方面进行阐释,并言“在顾氏原书中,《说文》只是一种普通的书证材料,野王往往先引古籍传注,后引《说文》、《字书》、《声字》等字书。顾书这种因古籍传注而省引《说文》义项的做法也说明,我们不可因今本《说文》某义项不见于唐写本所引,就判断今本《说文》之失或唐写本之误,还应该运用通观的方法考察其是非”(徐前师 2008:276)。就该论题而言,此看法具有普遍意义。要之,是书旁征博引,详加校正。或论唐本之讹,或指段注之确,或谈二者均非,或陈他书之谬。所得结论,平实公允,为目下《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研究之佳作。

(七)《后汉书》李贤注

徐前师《〈史记〉〈后汉书〉注引〈说文〉琐议》(2006)和高明《〈后汉书〉李贤注引〈说文〉考》(2009)是这方面的可参之作。其中高文主要特色有三:一,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软件查检《后汉书》李贤注征引《说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计数据之准确性;二,将传世文献征引《说文》看作一个整体,推知“李注所引《说文》在释义及用字上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其他文献所引《说文》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大徐本和段注”;三,论述李贤注引《说文》对《后汉书》之校勘意义。

(八)《文选》李善注

刘文主要价值体现在以黄侃“《说文》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分类方法为纲,探讨李善对《说文》说解的改造及其成就和缺失,以及以段玉裁据《文选注》校改《说文》为例,论述诸家对李善注征引《说文》之批评。惜最后部分似嫌孤贫,如能继续深化,则其成绩当不止此。文后所附《文选注》征引《说文》与大徐本对照表,一目了然,颇见用心。要之,该文不落俗套,分析精当,实乃此论题之佳作。张文与此文研究重点有异,可相观并参。

(九)《文选集注》

(十)《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引《说文》研究之论文共2篇,分别是:索喻《〈经典释文〉引〈说文〉研究》(2009)、马红范《〈经典释文〉引〈说文〉考》(2009)。其中马文以陆书引录诸条细校大徐本,就其体例和内容加以归纳,并对《经典释文》引文与大徐本殊异者及其所引而今本所无者重点考察,客观陈述,行文平实,可供参考。

(十一)《史记》三家注

运用《史记》三家注校勘《说文》的代表作为冯玉涛《〈史记〉三家注引〈说文〉校补“大徐”》(2002),该文称三家注共引《说文》139次,并举数例加按语阐释之。文末附疑者,多问阙如之态度可见一斑。

(十二)《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为唐孔颖达奉敕主持编定,对《五经正义》引《说文》进行研究之论文主要有马萃泽《〈五经正义〉引〈说文〉考》(2005)和孙福国《〈五经正义〉引〈说文〉研究》(2007)。其中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探析:一,《五经正义》引《说文》在用字和释义方面与大、小徐本之异同;二,《五经正义》引《说文》特点及孔颖达之语言文字观;三,《五经正义》引《说文》在校勘学和训诂学上之意义。此文既有实例说明,亦有理论阐发,且条分缕析,切中肯綮。

(十三)《太平御览》

(十四)《广韵》

《〈广韵〉征引〈说文〉研究》(2007)作者温英明遍摘《广韵》之引《说文》例,计得2040条,对其中殊异者详加考析。结论是:《广韵》承袭前代韵书之特点,其征引《说文》与《集韵》有很大不同。另其征引读音与大徐本无异,征引内容主要是文字的训诂,征引的目的是校雠、增损和质正,即用文献以达校正、丰富说解之目的。概言之,是文所述客观妥帖,条理清晰,可资辨识。

(十五)《宋本玉篇》

贾忠锋《〈宋本玉篇〉引〈说文〉考》(2011)一文就《宋本玉篇》之引《说文》考校大徐本,凡二书同者弃之不论,异者则详加分类,广辑典籍,相互考证,审其然否。结以《宋本玉篇》主要参考大徐本,同时对其他版本亦有涉略。不足之处是分类方法不够科学,内容过于芜杂。

(十六)《集韵》

(十七)《类篇》

(十八)《和名类聚抄》[5]

运用域外文献征引《说文》校勘大徐本当为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材料不易得,所以目前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很少,仅见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即韩娜《关于〈和名类聚抄〉引用〈说文解字〉的考察》(2010)。是文以《和名类聚抄》所引《说文》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引用字例、特点、内容以及与大徐本之异同。由于该文作者专业系日语语言文学,故论文用日语撰写,且所论又较为粗浅,因此未引起学界注意。

(十九)《六书故》

(二十)《字鉴》

魏晓丽《〈字鉴〉研究》(2002)一文对《字鉴》所引《说文》进行整理研究,就“《字鉴》所引《说文》补今本之所缺者、《字鉴》所引《说文》与大徐本相异无关大旨者、《字鉴》误引《说文》者、《字鉴》所引《说文》可证大徐本之误者、《字鉴》所引《说文》可备一说者”等加以论述,言简意赅,持论平顺,可供参考。

(二十一)《本草纲目》

周路红《小议〈本草纲目〉中引用的〈说文解字〉》(2002)一文称《本草纲目》引《说文》50余次,称引作用主要有三,即解释字义、说明字形、例举药名同异现象。是文篇幅短小,平实有余,如有心者,可续而研之。

(二十二)《尔雅义疏》

赵莹《〈尔雅义疏〉引用〈说文〉研究》(2007)一文通过对《尔雅义疏》引用《说文》内容、方式、版本、对象、目的、态度、特点及功过得失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探讨。该文称通过其考察,能够帮助学界更加科学认识《尔雅义疏》的训诂成就,同时也为今后利用各类字书进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叙述平实,论述明晰,其价值当可肯定。

(二十三)《论语正义》

以上我们就近十年来大陆学者对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的论著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平议,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和台湾学者同专题论著相比,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传世文献特点

综览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可以发现,传世文献之种类可谓繁矣。我们按照著作时间和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内容见下表。需要说明的是:其一,某些文献撰述时间尚有争议,所以只标年代,不标具体时间;其二,有些文献写作时间跨度较大,以成书时间为准;其三,有些传世文献版本不同,时间亦异,排列时以始作时间为准;其四,某些书性质多样,只列其一;最后,历代引《说文》之传世文献众多,下表所列范围为两岸地区该专题研究论文中所涉及之文献。

从上表可以看出:

1.传世文献主要来自于中国,域外的也有,但数量极少。

2.传世文献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即自《说文》问世起,就不间断地被引用,其价值可见一斑。从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或后者直接承继前者,或在承继同时又参考年代更久远之文献,或综合同时代各家著作而成。由此可见,要恢复许书本真,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3.利用唐代传世文献比对大徐本《说文》,是还许书之原貌最重要的校勘途径。在26部传世文献中,唐代文献几占50%。近十年来此专题论文中,有29篇是唐代文献引《说文》之作,占64%。其中《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研究论文为7篇,另有专著1部,占唐代文献引《说文》研究的近1/4。正因为如此,学者据此校勘《说文》者夥亦在情理之中。

(二)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的特点

2.从内容上来看,其特点如下:

首先,整体研究多,个案分析少。大陆学者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基本上都是对整部文献进行研究,所以其程序多是介绍文献、综述成果、统计数字、分析异同、总结论点等。也有学者针对传世文献引《说文》中的某个字做具体分析,但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其次,字形释义多,音韵探讨少。大陆学者对传世文献引《说文》主要从字形、释义等角度来研究,研究字音的论著较少,台湾学者亦是如此。

最后,归纳统计多,定其是非少。通观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可以发现,几乎都有其条例的归纳和数字的统计,当然这是后续论述的基础,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论著技术性工作占了大半,在遇到明辨是非处却只是罗列众说,或不下断言,或语焉不详。台湾学者此专题研究也归纳条例,剖析异同,但论其是非之时,往往言之有据,有时虽结论不甚正确,但态度总体上更为科学严谨。

4.从研究目的来看,多为校勘,恢复许书本真,但两岸学者校勘对象有差异。大陆学者主要为大、小徐本,其中大徐本又是重中之重,也有少数学者专门校段注本,而台湾学者基本上是大、小徐本和段注本皆兼之。

最后需要申明的是,我们比较两岸学者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之特点,均为客观陈述,绝无褒贬之意。总体上来看,二者各有千秋,同时又都存在着某些问题,下面我们将简而论之。

四、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详研近十年来两岸学者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著可以发现,数量之多令人欣喜,质量之失又引人深思。今不揣浅陋,略谈一二。同时就这一专题之未来发展,聊呈拙思于下,请读者示教。

我们在研读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的论文过程中发现,同一部文献版本无异,但统计数字往往有差。究其原因,或为标准不一,但同时也不排除因“手工操作”而致误情况的存在。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数据库系统化研究方法的大量采用,使得孤立的、个体的、局部的研究变成了联系的、整体的和系统的研究,大大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在这一专题的研究论文中,虽作者多未提及数据库的使用,但我们相信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是基于科学统计之上的。在此,我们再次提及,也是希望借此文引起学界对数据库使用的兴趣和关注。

(三)就书论书多,缺乏整体观照。从上文所列表格来看,引《说文》之传世文献都是语言文字学史上之重要典籍,而且是“大部头”,其中引《说文》的条目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可以就此展开相关问题的探讨。同时,我们还看到,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已经形成一个链条,每一部传世文献都是链条中的一环。如何在某部传世文献引《说文》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给予整体观照,既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的体现,同时也是判断作者文献熟知程度和理论水平高低的指标。遗憾的是,遍览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论文,基本上都是就某书而谈某书,其结论也往往是就某书而下的。这本身并无错,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对传世文献的“陌生”、相关理论基础的薄弱和融会贯通能力的欠缺。当然,也有一些论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后汉书〉李贤注引〈说文〉考》和《唐写本〈唐韵〉所引〈说文〉考》等。

总之,近十年来,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亦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未来此专题一是要继续加强专书引《说文》之研究,但绝非重复劳动,而是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二是展开传世文献引《说文》的整体研究,为“说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之发展提供借鉴。

附注

[4]唐五代韵书是指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笺注本切韵》、《增训加字本切韵》、王仁d《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五代本韵书。具体内容详参周祖谟编《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

参考文献

2.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徐前师.唐写本《玉篇》校段注《说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张再兴. Access数据库在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中的应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冬之随笔
站得远点看自己
雨,周庄
书包
完美与残缺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爬山的发现
元旦的竹
十一月的萧邦
初三真苦
八月桂花香
趣谈“当家”
“黄金搭档”
成长的过程
感动
《蒹葭》的叙事式再解读
消费时代下女性身体创伤写作分析
论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的狐性和人性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生活环境的诗意性
头韵及夸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运用
论小说《家庭制造》中的不可靠叙述
论李群玉的神女诗
简论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服饰艺术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比较
论五台山寺庙壁画的审美承载
欲望不息 生命不止
穿越历史的激越呐喊
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中探索卞之琳的思想情感
“阴沉”主题的变奏
爱欲释放·女性原罪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练习02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1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版本1(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吆喝》教案版本2(第一课时)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