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1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摘要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是指对成语的整体意义,或是其中关键或主要的词语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局部偏移与整体偏移。这种理解

有的已被词典认可;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便成了负偏移――误用。

关键词成语意义正偏移望文生义习非成是发散思维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有的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人们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一方面“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追求出新出奇,即对成语的整体意义,或是对其中关键或主要的词语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这便是成语意义的正偏移(或正偏离)理解[1],这种理解是对成语常规用法“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让・麦卡罗夫斯基语),有些理解已被词典认可。本文分两个部分来探究。

一、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这种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将成语的意义做局部偏移理解,即抓住成语中关键的词或语素,做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总的情况是把成语中古奥生僻、艰深难懂的成分做通俗化的理解。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1.把生僻的古义理解为通俗而常用的今义。例如“爱财如命”,意为吝惜钱财就像吝惜他的生命一样。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其中的“爱”,在古代是吝惜、贪婪的意思,现在被人们理解成了“喜爱”。

又如“七月流火”,本义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七月酷热的天气,像火焰在涌动。这是把“大火星”(古义)的“火”俗解成了现在常用的“火焰”的“火”。如:“流火七月桑拿天,最高温度在32―35℃之间。”(搜狐 2006―07―14)

2.把甲语法性质的成分理解为乙语法性质的成分。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3)将形容词性的成分理解为名词性成分。比如“难(nán)兄难弟”,指兄弟们品德、才能都好,难以分出高低,其中的“难”是形容词义。据《世说新语・德行》记载,陈元方的儿子长文和陈季方的儿子孝文,争着说自己的父亲更好,请祖父陈评判。陈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到了元代,该成语就指患难兄弟了,其中的“难”(nàn)是名词义。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此义一直沿用至今。邹韬奋的《经历・“难兄难弟”的一个》中也有这样的用法:“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

(4)将名词性成分理解为形容词性成分。如“不登大雅之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艺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观赏的。“大雅”原指对文学艺术有一套“雅正”标准的人,现在被理解成了高雅、华贵。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部小说,初名‘金玉缘。”全词的意思为粗俗的东西(多指文艺作品)是上不了高雅、华丽的厅堂(比喻严肃、正式的场合)的。

(5)将实词理解为虚词。典型的如“从井救人”中的“从”,是动词(跟从)。《现汉》的释义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来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并没有好处的行为。”《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现在人们将“从”理解为介词,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从井里救人”,整体义指冒极大的危险去救人。章炳麟《革命道德说》:“昔华盛顿拯一溺儿,跃入湍水,盖所谓从井救人者。”此义已被《现汉》认可。

又如“人定胜天”,“人定”本指人谋。指人的力量、智慧能够战胜大自然。《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现在人们把名词的“定”理解为副词的“定”(一定),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人类一定能够战胜大自然。

3.将属于同一语法性质的甲语义理解为乙语义。

(1)将一种名词义理解为另一种名词义,有时是将“施动”理解为“受动”。例如“雅俗共赏”,意思是不论文化水平高低,人人都能够欣赏。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其中的“雅俗”,原是施动义――将文化水平高的人称为“雅人”,将没文化的人称为“俗人”,现在被人们理解为受动义,指高雅的和低俗的文艺作品,在语法上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时,是将较为抽象的名词义理解为较为具体的名词义。比如“斯文扫地”中的“斯文”,指名誉、信用、地位等(抽象义)(完全丧失)。《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现在被想当然地理解为颜面或面子(具体义)(完全丧失),整体义为:颜面扫地、面子尽失。如:“身置此境,一向鄙视粗鲁而极其珍惜面子的陈墨涵也难保读书人的礼教了,常常在心里恨恨地骂娘。他娘的实在不是个滋味,真正是斯文扫地。”(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2)将某一动词义理解为另一种动词义。比如“格杀勿论”,本指把行凶、拒捕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不以杀人论罪。《负曝闲谈》第三回:“如有白拒捕等事,格杀勿论。”其中的“勿论”,意思是不论(追究;认定)罪,现在人们想当然地理解为“不管(顾及/考虑)后果”,整体义为:杀(打)死再说,不管(顾及/考虑)后果。

5.将不能分开理解的联绵词理解为可以分开理解的短语。典型的是“望洋兴叹”(芜崧 2002),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中的“望洋”(也作“望羊”“望阳”)是个联绵词(单纯词)(仰视的样子),不能分开理解,可是,现在人们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动宾短语――望着海洋。当叙述人们要达到某个目的或实现某个愿望力量不够或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可奈何的时候,都可表述为“望X兴叹”。诸如:望山兴叹、望河(江、海、水)兴叹、望官兴叹、望博士兴叹、望房兴叹、望车兴叹等。这种理解已被有的词典认可,诸如袁林、沈同衡编的《成语典故》(1981)的括注为:“洋,现在一般都理解为‘海洋了。”蒋荫南、郭熙的《同义成语词典》(1987)说:“它的前后半截(都)是动宾结构,两截间是偏正关系,‘望洋修饰‘兴叹。”

(二)将成语的意义做整体偏移理解

细究起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有时理解成语时,舍去其中的某个语素。比如“不耻下问”,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可耻。《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被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向别人请教、提问,不觉得可耻”,舍去了语素“下”的意义。例如:“就像我们平时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应该不耻下问,你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嘛。”(《新民晚报》2009―07―13)

2.改变原成语的语气。比如“曾几何时”是个疑问格式,指才过了多少时候。表示没过多久。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现在人们将它理解为陈述语气:曾经在某个时候(时间)。例如:“日月如梭,曾几何时,我们还称呼他为……小马。可转眼小马哥竟然已过不惑之年。”(搜狐 2009―05―25)

又如“好自为之”,原意是陈述语气:喜欢自己亲手去做。《淮南子・本经训》:“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其中的“好”念hào,现在念作hǎo,整条成语的意义成了祈使语气,规劝别人好好地生活、工作,或妥善处理某事,如:这件事你好自为之吧(网络《百度百科》)。与此同时,词语的语法功能也改变了:原来的“好”是动词,带小句宾语“自为之”,现在的“好”是形容词,做状语修饰“自为之”。

3.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关系。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递进关系,而且是指向别人的:已经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好。《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其中的“来之”和“安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来,使之安。后来被人们理解成了因果关系――既然来了就要安心(语义不再是外向)。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零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汉语成语词典》)

7.将成语的意思做反向理解。如“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洞穴才刮进风来。比喻消息或谣言的传播不是没有根据或原因的。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现在人们做了反向理解:空洞里飘来的一股冷风,或者凭空刮来一股冷风,比喻消息或谣言的传播毫无根据或原因。例如:“建材涨价非空穴来风,商家进货价涨幅达35%。”(慧聪网 2011―01―19)

对于成语的误用与否,有时莫衷一是,一般人不好下结论,这时工具书特别是权威工具书就要站出来说话了。比如这样一些标题:“夺冠30万消息为空穴来风,国脚夺冠奖金5万”“山西试射三导弹?空穴来风”“史美伦离任传闻再起,种种迹象表明并非空穴来风”,等等。其中“空穴来风”的意思是“传言毫无根据”,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彭健等 2004,2007)。这种理解是否合理?两部权威的工具书及时做了表态: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大胆认可了这一新义,《现汉》随后跟进,可谓一锤定音,起到了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二、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活跃的原因

目前,对成语做正偏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活跃?首先,这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关。过去,由于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过严,人们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总是中规中矩,不敢造次。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比过去放宽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与活跃起来了。于是,人们对成语意义的理解不再过多地参照现成的工具书所做的“硬性规定”,做一般的理解,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比如把“呼之欲出”理解为“新事物即将产生”,就很有创意。“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董奇 1985),这种思维方式值得在词语理解方面乃至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推广。其次,与社会的发展对词语运用的要求和人们遣词造句的追求目标有关。现阶段,成语传统的意义有些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这就要求人们运用成语也要与时俱进。于是,人们推陈出新,让现有的成语翻出新义。以“炙手可热”为例,其新义反映了人们在词语的选用上对形象性、典雅性、新颖性的追求。与这个成语意思差不多的还有“走红、紧俏、火爆、热门”等常用词语。另外,人们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当“走红”之类词用“腻”了的时候,自然要选择新鲜的词语,于是,“炙手可热”和“呼之欲出”也就“再度出山”,使旧词翻出了新义,颇有新鲜感和表现力。

成语的正偏移理解所产生的新义是对其传统意义的合理补充,二者形成了成语“义系”的新格局。这种新义为什么能够形成而没有另创新成语来表示呢?语言学家是这样解释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地增多的,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语言的这个要求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而得到满足,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术语那样界限分明,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叶蜚声,徐通锵 1997:134)反之,如果另创新成语,就会大大增加汉语成语词库的容量,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于是,人们放弃了另创新成语,而是借已有成语来表达新的意义和用法。

附注

[1]修辞学上所谓的“正偏离,是相对负偏离而言,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反常规现象”。参考:祝敏青.荒谬信息的正偏离效应.修辞学习,1999

(1).

参考文献

1.董奇.发散思维测验的发展与简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

(1).

2.姜小欣.错用成语.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7

(2).3.蒋荫南,郭熙.同义成语词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4.闵家骥等.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彭健.“空穴来风”还要用错多久.中华新闻报,2004―10―18.

6.芜崧.“望×兴叹”不该遭遇尴尬.语文学刊,2002

(5).

7.芜崧.炙手可热的“炙手可热”.语文学刊,2007

(6).

9.向光忠.建宏成语义类辞典.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11.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Lost(寻物启事)
My New Deskmate(我的新同桌)
Net Bar-网吧
Deng Yaping(邓亚萍)
My Secrct(我的秘密)
My Belved Grandfather(我敬爱的姥爷)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的重要性
An English Editor Wanted(招聘英文编辑)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My Mothers Eyes(母亲的眼睛)
Asking for Leave(请假条)
An Announcement(通知)
My Favourite TV Program(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An Announcement(通知)
Note(便条)
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古代藏文辞书
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传统
21世纪词典学研究的电子化发展新趋势
全面、前沿、细致、实用
关于政治色彩较浓的敏感条目的处置问题
“在乎”的词典释义和相关词条收录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从“长相厮守”谈“厮”的词缀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第5版释文的修订
英语学习型词典搭配信息表征的创新趋势研究
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概念发布会上的发言
“术语编纂”三分说
穷尽式检索古文字偏旁工具书创编刍议
《谁住顶楼》教案之二
《这个办法好》相关人物介绍
《谁住顶楼》教案之一
《谁住顶楼》教材分析
《寄给青蛙的信》教案之一
《谁住顶楼》同步练习
《寄给青蛙的信》同步练习
《演一棵大树》教案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教材分析
《演一棵大树》教学反思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教案之二
《谁住顶楼》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演一棵大树》同步练习
《演一棵大树》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