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长相厮守”谈“厮”的词缀用法

从“长相厮守”谈“厮”的词缀用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1

从“长相厮守”谈“厮”的词缀用法

“厮守”即相守,也即互相依靠、互相陪伴,白话作品习见,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九回:“实承望和你白头厮守,谁知道,半路花残月没。”表示长久地相守,古人则说“长厮守”或“常相厮守”,如明高明《琵琶记》第二出:“夫妻长厮守,父母愿长久。”清末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卷上:“一日谓妇曰:‘吾两人情好如此,不得常相厮守,奈何?尔能归我否?’”今人则多说“长相厮守”。既然“厮”就是“相”的意思,“长(常)相厮守”中的“相”与“厮”岂不是重复了?

其实,近代汉语里,“厮”类词这种“叠床架屋”的现象颇为常见。“厮”类词前面常常可用“互相”“递相(义同‘互相’)”“自相”等来修饰,例如:

(1)《水浒传》第六十三回:“说罢,众官互相厮觑,各有惧色。”

(2)《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3)《水浒传》第十三回:“阵面上军士们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

(4)《初刻拍案惊奇》三十一卷:“地方重大,方才取得,人心未固,如何轻易自相厮杀?”

“厮”类词前面既然有“互相”等副词,“厮”就不能再理解为“相”了,而是相当于一个起衬音作用的动词前缀。

还有一种情况是“厮”前面单加“相”。例如:

(5)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寺门前金刚相厮打,哎!婆婆也,我便是佛也理会不下。”

(6)明阮大铖《燕子笺》第二十二出:“自古道涎夫烈女相厮称,一定要手奇擎。”

(7)明徐复祚《红梨记》第十九出:“羊脂玉碾蝤蝤蛴颈,但风流占尽无余剩。添分毫便不相厮称。”

(8)《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牧童儿,自在身,走横桥,卧树荫,短蓑斜笠相厮趁。”

(9)《花月痕》第五十二回:“看你袅袅婷婷,对着这露叶风枝更可人。真侥幸,偎香倚玉,得与相厮并。”

这种“相+厮+动词”的形式,有人认为是两个副词同义连用,但把“厮”看作动词前缀也未尝不可。如例

(6)“涎夫烈女相厮称”中的“相厮称”理论上似乎有“相厮/称”与“相/厮称”两读,但例

(7)“添分毫便不相厮称”中的“不相厮称”只能读作“不相/厮称”。凭语感,“厮”与后面的动词结合得更紧密,“相+厮+动词”都应该读作“相/厮×”。

“厮”类词还可带宾语,例如:

(10)宋吕渭老《醉蓬莱》词:“厮近清明,雨晴风软,称少年寻讨。”

(11)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夫人,这五花官诰、金冠霞帔,你请受了者……厮称你云锦花枝之貌。”

(12)《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西门庆只在屋里厮守着月娘,禁张丫头连忙熬粥儿。”

(13)《荡寇志》第九十三回:“杀天使一事,并非我厮瞒你,便是山上众头领也不得几人晓得。”

“厮”类词带了宾语,“厮”更不能理解为表示互相或偏指一方的“相”了,只能看作一个前缀。

实际上,许多“厮”类词即使前面不加“互相”“递相”“自相”“相”等,也不带宾语,“厮”往往也没有实在意义。例如:

(14)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恨已深,病已沉,昨夜个热脸儿对面抢白,今日个冷句儿将人厮侵。”

(15)明金銮《节节高・别怨》曲:“秋来意更深,漫思寻,音书欲写还厮噤。”

(16)明汤显祖《紫钗记》第二十二出:“你说玉关西正干戈厮嚷,写敕书付他星夜前往。”

(17)《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得声音厮熟,便舱里叫道:‘船上好汉是谁?救宋江则个!’”

(18)《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此是你丈人深宅院,又不是丽春院莺燕巢,你如何把他妇女厮调?”

(19)《红楼梦》第五回:“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20)《荡寇志》第八十二回:“刘麒的娘子已带重伤,战斗不得,撇了刀,倒在露水滩上厮唤。”

(21)《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三回:“一个分明是沈小红;一个面庞亦甚厮熟,仔细一想,不是别人,乃大观园戏班中武小生小柳儿。”

以上各例,“厮侵”即侵扰、冒犯,“厮噤”即闭口无言,“厮嚷”“厮吵”即吵嚷,“厮熟”即熟悉,“厮调”即调戏,“厮配”即婚配,“厮唤”即叫唤,“厮闭”即关闭,其中“厮”都不表义。

“厮”的词缀用法当由其副词用法虚化而来。由于受到汉语词汇双音化影响,加上“厮”表相义逐渐弱化,在使用过程中,“厮”与后面的动词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从而派生出新的用法。这与“乃”字用法演变情况颇为相似。“乃”作人称代词,有“你、你的”的意思,如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其、他的”的意思,如《红楼梦》第四回:“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在后一种用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类似前缀的用法,例如:

(22)《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老拙念他乃尊旧日相交之情,欲送他来贵宫作一徒弟,未知尊意如何?”

(23)《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他的乃父是我朝数得起一个清官。”

(24)《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安老爷家这块坟地就是他乃翁在日看定的。”

(25)《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不想那一日早,弟媳妇不曾出来,是他乃眷抱柴,众人就抢了去。”

上引“乃尊”等已凝结为一体,“乃”已不表“其”义,而是用在指称他人的亲属称谓词之前,相当于一个前缀。为了表意明确,“乃”前面还需要加“他”等领属性定语。

正因为有些“厮”类词“厮”的意思已经虚化,成了前缀,因此要表示彼此进行相同的动作时,前面还得加“互相”“相”等副词。于是就有了“长相厮守”之类的说法。由此可见,“长相厮守”没有语病。

参考文献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侯冬梅.“厮跟”中“厮”的探源.现代语文,2010

(3).

4.胡竹安.水浒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5.雷文治主编.近代汉语虚词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马启红.“相”与太谷方言的“厮”.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3).

7.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

8.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郎晶晶)

释“骨堆”

[FQ(9。21(,1)-W]

[FK(8*2。20ZQ][HT2”BS]释“骨堆”

[HT4”K][JY,2〗龚元华

[FK)]

[FQ)][HT5SS]

《大正藏》五十一册《续传灯录》卷三“叶县省禅师法嗣”下:“(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平地起骨堆。”(487/b)[1]“平地起骨堆”习见于禅籍语录,《禅宗大词典》释为:“谓做没有埋死人的假坟。讥讽禅人做作多事,虚妄徒劳。骨堆:坟墓。”从整句话表达的意义来说,释为“做作多事,虚妄徒劳”,问题不大,但是认为“骨堆”是“坟墓”,并“谓做没有埋死人的假坟”,这恐怕就有待商榷了。

实际上,上揭“骨堆”与坟墓本身是没有任何关联的,禅籍文献中“平地起骨堆”就是无事生非、无风起浪之意。明李贽《续焚书》卷四《读金滕》:“周公欲以身代兄之死,既已明告于神矣,而卒不死,何耶?……谚曰:‘平地上起骨堆。’此之谓也。无风扬波,无事生事,一人好名,毒流万世。”《续焚书》是明人作品,但“平地起骨堆”,已见于宋代文献,如《大正藏》四十九册《佛祖统纪》卷四十四《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真宗”下:“慈照聪禅师(见首山)住襄州石门。郡守以事笞之。暨归首座问讯曰:守无故屈辱和上。师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即见随指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402/a)据此可知,“平地起骨堆”是宋元以来民间谚语,其义为无事生非。那么“骨堆”所指为何?为什么要用“骨堆”表示无事生非,其语源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必要做出解释的。

实际上,“骨堆”就是“骨朵”之声转,义存乎声,无关其形。《敦煌文献字义通释》“阿朵、骨卓、阿卓”条下:“‘朵’有鼓起,突出义,或作‘骨朵’、‘骨都’、‘孤都’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宋颖文公笔记》云:关中为大腹为孤都,语讹为骨朵……’‘骨卓’盖也是‘骨朵’之音转,取鼓起、凸起义。如疙瘩也是鼓凸起的形状,故又称疙瘩。”是也。“骨朵”一词,又可衍生出“谩薄梆”等,从声而转,形虽不一,但中心词义皆为凸起、鼓起。又可声转作“骨卓”“骨都”“孤都”“疙瘩”。

《丛书集成初编》本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鲜于伯机枢所藏”下:“伯机……又云国咄犀,乃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又曰蛊毒犀;然《唐书》有骨都国,必其地所产,今人讹为国咄耳;叶森于延佑庚申夏,见其子必明,将骨咄犀刀靶二来者,即此也。”据此,“《唐书》有骨都国”,然按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新唐书》皆无“骨都国”,唯《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西域列传下》有:“骨咄,或曰珂咄罗。广长皆千里。王治思助建城。多良马、赤豹。有四大盐山,山出乌盐。开元十七年,王俟斤遣子骨都施来朝。”是《云烟过眼录》所谓“骨都国”即《新唐书》之“骨咄国”,此从“出”得声之“咄”转作“都”之明证,故“骨朵”“谩笨勺作“骨都”。

又“都”“堆”双声,故“骨都”可转作“骨堆”。《嘉兴藏》二十六册载清释道搿恫妓台集》卷三:“本来纤芥物全无,平地何须起骨都;只为巧遮人世眼,假银城却卖单于。”(322/a)此引作“平地何须起骨都”,上揭禅籍文献《续传灯录》作“平地起骨堆”,两相比较,是“骨堆”“骨都”皆一声之转明甚,义即突出、鼓起。故“平地起骨堆”即本来好好的平地,却去堆起土堆,寓意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完全没必要去做,和坟墓没有任何关系。《丛书集成初编》本清崔述《丰镐考信别录》卷二“h里城”下:“其城率已颓,土人呼为骨堆。最大者有霸王骨堆(盖以大得此名),韩信骨堆(盖韩姓之讹),其村农相传云项羽与韩信相拒于此地,以筑骨堆大者为胜。夫羽与信固未尝战于此,即至此,亦岂有余暇以筑台较其胜乎?”不管历史上项羽、韩信是否有筑台之争,但以上有一点可以确定是因其城台颓废,有突出地面之象,故当地土人呼为“骨堆”。《光绪顺天府志》卷三十二《地理志・方言上》“姑都着”下:“今顺天人谓花之含苞亦曰姑都,盖即朵也,今淮南北人谓之骨堆。”此“姑都”“骨堆”即“骨朵”之转。 “骨堆”,亦可单用一个“堆”字。《大正藏》四十七册《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卷一:“洞山云岩,平地起堆;雪峰老汉,因事长智。”(521/c)《d续藏经》一百一十五册《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世尊机缘”下:“平地起堆黄面老,梦中说梦可怜生。”(16/b)皆其类。

“骨堆”之为,义存于声,又可作“孤堆”。《d续藏经》一百四十一册《五灯全书》卷七十“阁部东川吕大器居士”:“遂占一偈,示曰:无端平地起孤堆,骇得空颠倒走。”(466/b)

今言“咕嘟着嘴”,即嘴鼓起凸起,亦即“骨朵”之转。又作“骨笃”,《古本小说丛刊》本《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不一时,酒肴取到,铺下毡条。众人团团围坐,猜拳行令,大呼小樱十分得意。只有秋公骨笃了嘴,坐在一边。”此言恶少张委带着手下一帮人去秋公花园内耍闹,秋公敢怒不敢言,故骨笃着嘴甚是气愤。

据上所论,是“骨堆”“骨都”“孤堆”“骨笃”“姑都”皆为“骨朵”之声转,为同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属于叠韵连绵词。因其中心词义为凸起、鼓起,故可表示地面凸起的土堆,上揭“平地起骨堆”就是在平整之地堆起土堆,在禅籍中寓指无事生非,与坟墓无关;但值得注意的是,隆起的土堆与“土”相涉,故可增“土”作“土骨堆”表示土堆,此与“骨朵”用以表示凸起的花蕾而作“花骨朵”、用以表示树疙瘩作“木谩薄⒂靡员硎久娓泶褡鳌懊骛”等等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因坟墓本身亦是堆土凸起于地面,故还可引申表示为隆起的坟墓。《汉语大词典》载有“土骨堆”,释为:“指坟墓。唐韩愈《饮城南道边古墓》诗: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方世举注:《檀弓》:延陵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今古墓则惟土与骨而已矣,故曰土骨堆。”《汉语大词典》引韩愈诗释“土骨堆”为坟墓,这个没有问题,但引清人方世举注“今古墓则惟土与骨而已矣,故曰土骨堆”,则显然是望文生训,犯了训诂中的大忌。“土骨堆”,实际上就是“土骨朵”,换言之即土疙瘩,谓予不信,请看下例。《四库全书》本《王荆公诗注》卷五《谢公墩》下有:“走马白下门,投鞭谢公墩。”李壁于标题“谢公墩”下注曰:“墩在公所舍宅报宁禅寺后,余尝至其处,特一土骨堆耳。”“谢公墩”即“谢安墩”,据《六朝事迹编类》卷下“谢安墩”下记载:“在半山报宁寺之后,基址尚存,谢安与王羲之尝登此,超然有高世之志。”知因谢安与王羲之曾同登临此地,后人称之为“谢公墩”,又叫“谢傅墩”。《金陵胜迹志》卷二“谢公墩”下:“在半山亭里许,有石埠隆起,相传为谢公墩。谢安与王羲之尝登此,或又谓旧名康乐坊。因谢玄封康乐公,至孙灵运犹袭封。所谓谢公墩者,盖玄及其子孙所居也。”可见此墩即一隆起的石埠,不是谢安的坟墓,也不是王羲之的坟墓。李壁说“特一土骨堆耳”,足以表明此“土骨堆”即一堆隆起的土石。据此,“土骨堆”本是隆起的土堆,之所以能引申表示坟墓,显然是因坟墓隆起与土堆隆起相关所致。

“骨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等漏收,《近代汉语大词典》释“骨堆”为:“同‘孤堆’。”“孤堆”下释为:“土墩子。”《宋语言词典》释“骨堆”为“坟墓”。这些词典对“骨堆”的解释显然各有缺失。上文已证“骨堆”的中心词义为隆起、凸起,引申为土堆,继续引申可为坟墓。如果从语源上来说,“骨堆”为叠韵联绵词,与“骨朵”是一组同源词,义存乎声,无关其形,故可声转作不同的形体,但这些形体中心词义皆同。

附注

[1]文中所引《嘉兴藏》《大正藏》《d续藏经》用例,其中a/b/c表示引文所在栏,前面数字为所在页码。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3.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

4.袁宾.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武汉:崇文书局,2010.

6.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My Mothers Eyes(母亲的眼睛)
My Favourite TV Program(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My Secrct(我的秘密)
An Announcement(通知)
My Belved Grandfather(我敬爱的姥爷)
A Shining Star(一颗闪亮的星)
Net Bar-网吧
Lost(寻物启事)
Asking for Leave(请假条)
Note(便条)
An English Editor Wanted(招聘英文编辑)
An Announcement(通知)
My New Deskmate(我的新同桌)
Deng Yaping(邓亚萍)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健康的重要性
从“长相厮守”谈“厮”的词缀用法
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面、前沿、细致、实用
英语学习型词典搭配信息表征的创新趋势研究
酒醇墨香开心智 一空依傍铸伟词
关于政治色彩较浓的敏感条目的处置问题
成语意义的正偏移理解
在《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概念发布会上的发言
“在乎”的词典释义和相关词条收录
古代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传统
古代藏文辞书
“术语编纂”三分说
穷尽式检索古文字偏旁工具书创编刍议
21世纪词典学研究的电子化发展新趋势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第5版释文的修订
《演一棵大树》教材分析
《谁住顶楼》教案之一
《演一棵大树》教案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教案之一
《谁住顶楼》同步练习
《演一棵大树》同步练习
《这个办法好》相关人物介绍
《演一棵大树》教学反思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教材分析
《谁住顶楼》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寄给青蛙的信》同步练习
《寄给青蛙的信》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谁住顶楼》教材分析
《寄给青蛙的信》教案之二
《谁住顶楼》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