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6

论“胡乱”的成词及“胡V”的由来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白话词汇研究”(13BYY107)、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培育项目成果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胡乱”条下收有两义:①马虎;随便:胡乱涂上几笔|胡乱吃了两口就走了。②任意;没有道理:他话还没听完,就胡乱批评一气|粮食不能胡乱糟蹋。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又收有如“胡吹、胡搞、胡搅、胡来、胡闹、胡说、胡言、胡诌”等“胡V”词,《汉语大词典》还收有“胡云、胡支、胡白、胡弄、胡扯、胡道、胡为”等。

“胡乱”是如何成词的?“胡说”等“胡V”词由何而来?它们的形成与古代西域少数民族“胡人”是否有关?下文试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胡乱”的成词

“胡”的本义为动物颔下的垂肉。《说文・肉部》:“胡,牛颔垂也。”王国维、王力均认为“胡”表“胡须”义是由于西域胡人多须,取其特征而来。杨琳(2007:110)则认为“胡”在先秦即指兽颔下之毛,是由其颔下垂肉本义引申而来,而“胡人”亦是由胡须繁多而得名。

“胡”“乱”连用最早见于南北朝史书文献,指胡人侵略中华,在中原地区作乱。如《宋书・礼志五》:“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乱,晋穆帝代,乃还天府。”《宋书・傅弘之传》:“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

唐初大修两晋南北朝史,“胡乱”在多部史书中出现。如《梁书・南海诸国传》:“昔于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值胡乱,埋像于河边,今寻觅失所。”又《晋书・舆服志》:“及石季龙死,胡乱,穆帝世乃还江南。”

五代至宋初,“胡乱”仍指胡人作乱,出现了“羯胡乱常”“羌胡乱华”“五胡乱华”“逆胡乱常”等词。如《旧唐书・肃宗本纪》:“乃者羯胡乱常,京阙失守,天未悔祸,群凶尚扇。”《旧唐书・音乐志二》:“汉灵帝好胡笛,五胡乱华,石遵玩之不绝音。”《旧唐书・傅奕传》:“洎于符、石,羌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灾也。”《新唐书・承天皇帝传》:“逆胡乱常,四海崩分,不因人情图兴复,虽欲从上入蜀,而散关以东非国家有。”

以上可见,“胡乱”即是“五胡乱华”等事件的简称。胡人作乱中原,局面十分混乱、动荡,对中原人民造成极大的侵扰。至宋代,“胡乱”的辖义范围逐渐扩大,进而形容无序、无理的状况,词义重心转向“乱”,渐渐脱离了与“胡”的必然联系。司马光《乞不贷故斗杀札子》:“此人称东岳急脚子,胡乱打人,不伏收领。”例中“胡乱”已与胡人无关,《汉语大词典》释作“任意、没有道理”。乔永(2001:113―118)认为“胡乱”应释作“像胡人一样地没有秩序、没有道理,像胡人一样地任意随便”,并指出此例中若将“胡”理解为随意乱来不可解,它们之间不是同义词连用。但实际上,“胡乱”既已成词,应是一个凝固的整体,而不能再单纯地将其作为词组来分析其语素是否同义连用。

宋儒语录中也保存有大量的“胡乱”用例,《朱子语类》中就有84例。如:

心动,便是惧处,岂是似醉人恣意胡乱做去!

且如手执捉,若执刀胡乱杀人,亦可为性乎!

且如而今人爱胡乱说话,轻易言语者……若不敢胡乱做者,必不敢容易说,然亦是存得这心在。

先生因说,古人说话皆有源流,不是胡乱。

前二例中的“胡乱”义为“任意;肆意”;后二例义为“随便;随意”。这两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可见,“胡乱”的“任意;肆意”“随便;随意”义在宋代已经产生。

二、“胡+动词”结构的产生

乔永(2001:113―118)认为,在“胡+动词”这一结构的双音词中,如“胡言、胡扯、胡搅、胡来、胡吃、胡喝、胡乱、胡闹、胡说、胡诌、胡侃、胡赖、胡拿、胡为、胡浪、胡做、胡猜、胡混、胡搞、胡闯、胡缠、胡坐、胡想、胡吹、胡市、胡拜、胡柴、胡聊、胡抓、胡打、胡语”,“胡”表“像胡人一样地”,仍是实义。进而认为“胡言”“胡语”“胡话”“胡作”“胡扯”等大部分词组都有两种表达结构,如“胡说”可表像胡人一样说,也可表胡人的说法;而“胡搅”“胡闹”“胡缠”“胡诌”等,“胡”本身是中性词,其贬义是由“搅”“闹”“缠”“诌”带来的。而我们认为表任意地如何的“胡+动词”是“胡乱+动词”的缩略,这些词中“胡”表“胡乱”义与胡人已无必然关联。

《朱子语类》中出现了大量“胡+动词”与“胡乱+动词”的用例,如:胡说(话)、胡乱说(话),胡做、胡乱做,胡思、胡乱思、胡乱思想、胡乱思量,胡解、胡乱解,胡杀、胡乱杀,胡写、胡乱写,胡骂、胡乱骂,等等。下举几例:

都不思量,只是信口胡说!

贤说出来底言语,自有语脉,安顿得各有所在,岂似后人胡乱说了也!

不去随事讨论后,听他胡做,话便信口说,脚便信步行,冥冥地去,都不管他。

心动,便是惧处,岂是似醉人恣意胡乱做去!

却不妨,但不可胡思,且只得思一件事。

不曾说教胡乱思,说“慎思”。

若动时收敛心神在一事上,不胡乱思想,东去西去,便是主一。

未知立心,则或善或恶,故胡乱思量,惹得许多疑起;既知所立,则是此心已立于善而无恶,便又恶讲治之不精,又却用思。

尽是胡解!子思之意,盖为或人问“礼为旧君有服”,礼欤?

只缘当初讲得不子细,既不得圣贤之意,后来胡乱执得一说,便以为是,只胡乱解将去。

从此去,便只是胡做胡杀了。

且如手执捉,若执刀胡乱杀人,亦可为性乎!

《晋书》皆为许敬宗胡写入小说,又多改坏了。

只是杂史传中胡乱写出来,全无义理。

非若今人自看得不子细,只见于我意不合,便胡骂古人也。

如汉高祖有个粗底泰而不骄。他虽如此胡乱骂人之属,却无许多私意。

徐时仪(2001:718)《〈朱子语类〉的文献价值述略》一文认为:“单音节词‘胡’有‘随意乱来’的意思。‘胡’与‘乱’又组成同义复词,又有‘胡A胡B’的四字语固定格式,意谓胡乱地A和B。”并举“胡喜胡怒”“胡叫胡喊”例。《朱子语类》中还有“胡叫胡说”“胡做胡杀”。如:

他学者是见得个物事,便都恁底胡叫胡说,实是卒动他不得,一齐恁地无大无小,便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自此后,名义坏尽了。从此去,便只是胡做胡杀了。

徐文指出又有“胡A乱A”的四字语固定格式,举“胡做乱做”“胡撞乱撞”为例。(徐时仪 2001:718)《朱子语类》还有“胡说乱说”“胡骂乱骂”。如:

今人不会读书是如何?只缘不曾求圣人之意,才拈得些小,便把自意硬入放里面,胡说乱说。

正如荀子不睹是,逞快胡骂乱骂,教得个李斯出来,遂至焚书坑儒!

还有“胡A乱B”的四字语固定格式,徐文举“胡思乱量”“胡说乱道”例。《朱子语类》另有“胡思乱想”。如:

若心未能静安,则总是胡思乱想,如何是能虑!

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语类》中有两处异文:

如今人全不曾理会,才见一庸人胡说,便从他去。

元来无所有底人,见人胡说话,便惑将去。

前一例中“胡说”,《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

十、徽州本作“胡乱说”;后例中“胡说话”,《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卷三十作“胡乱说话”。言语和口语中同一语义往往可用不同形式的表述,在朱熹讲学的口语中,“胡乱说话”“胡乱说”“胡说话”“胡说”皆指随便、任意地说话。《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徽州本存黎靖德《朱子语类》前的语录原貌,两条异文反映了“胡乱说”“胡乱说话”在宋代黎靖德编修《朱子语类》或明成化重刻《朱子语类》时被改为“胡说”“胡说话”。

由以上诸例可见“胡V”在《朱子语类》中往往都能找到与其对应的“胡乱V”,且《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与徽州本的异文恰反映了“胡乱V”至“胡V”的演变。《朱子语类》中的用例大致如下表:

胡乱V胡V胡A乱A胡A乱B

胡乱说(说话)胡说(话)胡说乱说胡说乱道

胡乱做胡做胡做乱做

胡乱思(思想、思量)胡思胡思乱想、胡思乱量

胡乱解胡解

胡乱杀胡杀

胡乱写胡写

胡乱骂胡骂胡骂乱骂

胡撞胡撞乱撞

我们发现“胡乱V”几乎都有与其对应的“胡V”形式,也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四字格扩展形式,如下图:

南宋时原本记音的“胡乱”已经有其复合性,可以理解为同义并列结构,“胡”沾染了“乱”的词义而可单独表示“随意、没有道理”义。“胡乱V”至“胡V”的演变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且“胡乱”大多与单音节动词搭配。从汉语韵律而言,“胡V”较符合汉语的标准音步(冯胜利 1997:3),而“胡A胡B”“胡A乱A”“胡A乱B”等皆是“胡乱V”的四字格扩展形式。“胡V”结构发展成熟后,不再作为“胡乱V”的省略,“胡”成为有一定构词能力的语素,与大量动词构成表“任意、随意地如何”的双音节动词。

《朱子语类》中“胡乱V”“胡V”的词组还有胡乱下、胡梦、胡把竞、胡使、胡撰、胡荐、胡作等,与“胡人”皆无关联。《朱子语类》中与“胡人”仍有意义关联的皆为“胡N”结构的名词,如胡僧、胡女、胡语、胡狄。[4] 当然,“胡”在产生“随便,任意”义后,仍保留“胡人”义,因此也有部分专指胡人行为习惯的“胡V”词。如乔永文中所举的“胡坐”“胡拜”。“胡坐”例有:《东明见闻录・丁亥永历元年》:“(孔)有德箕踞地上,顾曰:‘坐。’留守(瞿式耜)曰:‘我不惯胡坐。’有德肃然起,且揖之。”再看“胡拜”,乔文举《万历野获编・西僧》:“遇西僧数辈,持螺唱藩,胡拜于佛前。”上举二例“胡+V”词皆指胡人行某事的方法或以胡人之法行某事,与由“胡乱+V”省略而来指随意、任意地做某事的“胡V”不同,应加以区别。乔永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胡V”词皆由“像胡人一样如何”而来,似不可取。

朱子的讲学语录直记当时言语,使一大批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口语进入书面语中,保存了大量的方俗口语材料,可以说最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言,可供我们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和探索现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渊源。(徐时仪 2013:77―78)同一语义在言语与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表述形式,“胡乱V”多存在于言语中,记录为语言时规范作“胡V”;或者说,“胡乱V”仅是在言语中偶合的词组,“胡V”往往已在语言中固定为词。以“胡乱说”“胡说”为例,文献用例如下:[5]

词目共计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胡说1000+0301000+[6]86

“胡乱说”经部1例出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此书以近乎口语的语体撰写,文风近似宋儒语录;史部1例为《文献通考》引《朱子语类》,严格来说不能列入;子部例绝大多数取自明清小说,集部1例出自清戏曲《雷峰塔》。

“胡说”经部没有用例,史部用例都不是正史,多是实录、杂史一类;子部例多出自明清小说;集部用例绝大多数在杂剧、戏曲中。

从总数上看,“胡说”的用例是“胡乱说”的数十倍,说明宋以后“胡说”已经替代“胡乱说”成为常用词。察看“胡乱”的文献用例分布,虽然它还是一个较俗的口语词,[7]但已进入书面语,而“胡乱说”只能存在于口语性极强的小说、戏曲中。换言之,“胡说”已是语言中的词,“胡乱说”仍是依赖口语语境存在的言语。

三、结语

乔永从胡、汉文化的角度认为“胡乱”是指像胡人一样地没有秩序、没有道理,像胡人一样地任意随便,而“胡V”则是由指像胡人一样地如何而来,似有误。我们认为“胡乱”最初指胡人作乱中原而引发的混乱状态,后又与“乱”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中的[garon]相合而成词。起初“胡”并无实义,使用过程中“胡乱”复合化,“胡”沾染上“乱”义,进而能够代表“胡乱”的词义。近代汉语口语文献中出现了大量“胡乱V”的词组,大多省略作“胡V”或“乱V”,且衍生出“胡×乱×”的四字短语形式,它们的语义大多相同,体现了言语→语言将变未变的中间状态。“胡V”最初是由“胡乱V”省略而来,后“胡”成为构词语素,构成大量双音节动词,表“随意、任意地如何”义。及至现代汉语,“胡说”等“胡V”词仍在通语中常用,而“胡乱V”结构仅见于少数方言中。[8]

附注

[1]此演变承潘悟云教授告知,“胡乱”的成词可能与“胡蝶”一词的来源有相近之处。

[2]记音词因选择了词义相关的字记录,在其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可能呈现复合词的某些特征。这也是“胡V”结构形成的基础。

[3]《元曲释词》认为“胡乱”谓随便、将就,此语唐宋已有。举《维摩诘经菩萨变文乙》为例。(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检原文,此例应作“胡乱莫能比并,龟兹不易对量他。”《敦煌变文校注》指出:“‘y’,甲、乙卷皆作简体‘乱’,盖与‘部’形近而误。‘胡部’与‘龟兹’对偶,指西域乐曲而言。隋时有所谓‘九部乐’,‘胡部’当取义于此。”(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3页)“乱”为“部”之讹误应是正解,“胡乱”一词在唐代尚未见用例。

[4]《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汉武帝引《春秋》‘九世复仇’之说,遂征胡狄。”“胡狄”《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作“夷狄”,王星贤所据为清贺瑞麟刻本,盖清人避讳而改。

[5]据陕西师范大学编制“汉籍全文系统

(四)”统计。

[6]我们检索得1819例,其中表“任意乱说”义的,至少有1000例,我们旨在说明其用例丰富,故此处不做精确统计。

[7]口语中,“胡说”常用在句首表语气严厉的否定,通常是否定别人的话语。如元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孛老云:‘胡说!怎么母亲在下?’”此用法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仍极常见。“胡说”又引申有表随意乱说的形容词义。如《雷峰塔》第十七出《求草》:“[副净]:阿呀,好胡说的话!”《汉语大词典》未及此义,似可补收。

[8]现在温州话中还有“胡乱讲”的说法,意为没有根据地任意乱说。

参考文献

1.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7.

4.雷汉卿.禅籍方俗词研究.成都: 巴蜀书社,2010.

6.徐时仪.略论汉语字与词的互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5).

8.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杨琳.“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南开语言学刊,2007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战胜了苦瓜
古文体作文
美丽的校园,我的家
祖国——母亲
我的同桌
繁星几时有
暑期游记
让大自然走进心灵
假如我是鸟
变幻的四季,美丽的春
中秋
快乐学习
混乱的战争
城主的儿子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
试论中共在陕甘地区领导兵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蒲松龄对卡夫卡的影响及对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贡献
试论做好新时期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谛义证得经》的主要思想
唐代裴氏中眷宗教信仰探析
萨迦派的文殊信仰
怎样通过教学对聋生心理进行建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问题
能海上师五台山传戒改革及其意义
干部教育专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论《坛经》中“自心是佛”的思想
晚年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龙场悟道后阳明禅诗之新变
《陈涉世家》试题及答案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三
《灯光》教学设计三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二
《识字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
《识字4》教学片断与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六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六下)
《识字4》教学设计(一下)
中考文言文习题汇编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一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