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_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

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8

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

摘要: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陆一体化将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成为研究的核心领域和主体方向,及时梳理中国海陆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通过研究海陆一体化现有文献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海陆一体化的内涵研究、海陆一体化的实证分析、海陆产业关联研究、海陆污染一体化防控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海陆一体化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加强;研究内容分散且以实证为主,研究不成系统;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陆一体化;“一带一路”;理论研究

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编制海洋开发保护规划时就提出海陆一体化的原则,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发展实践,随着“十二五”规划提出海陆统筹的海洋战略思想,国内学者开始逐渐意识到海陆一体化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研究中存在重应用、轻理论的问题。随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从偏重陆地走向海陆兼顾的“由陆及海―由海及陆―海陆统筹”的发展战略,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海上丝绸一带(陆上)一路(海上)”,更充分显示中国进入海陆一体化加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海陆一体化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制约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和沿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的发展。及时梳理海陆一体化的研究历程与现状,揭示研究动态与焦点,对于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海陆一体化、海洋文明建设等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海陆一体化的内涵研究

(一)海陆一体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存在生态资源、技术基础、空间载体等差异,相互延伸、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必然形成海陆符合系统,导致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港口、临海产业、港口―腹地一体化、陆岛工程、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等的开发建设,协调海陆生态系统,进行海陆统一规划,将海陆资源开发、海洋与其他开发的开发联系起来,实现海陆一体化的开发。[3]-[8]

(二)海陆一体化是海洋开发的原则

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坚持海陆一体化原则,这一原则是全国编制海洋开发保护规划时提出的,它同时也适用于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刘俊杰将海陆一体化定义为海洋开发战略的四大原则之一,包括海陆一体化渐次开发、适度超前快速开发、集约性开发和协调发展[9];都晓岩认为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10]

(三)海陆一体化是海陆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模式

(四)海陆一体化相关概念

海陆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陆一体化更多的是指海陆经济一体化、海陆产业一体化,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角度,强调海陆系统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综合管理,将二元海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海陆资源更有效配置。[5][23]广义的海陆一体化包含的不仅仅是海陆经济,还包括海陆社会、文化、交通、管理等的统一与协调。因此,海陆一体化是指根据海、陆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组接和综合管理,把海陆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关于某一特定区域如何进行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以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系统论、协同论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全国和某一特定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

(一) 以中国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二)以某几地作为研究对象

(三)以某一个省作为研究对象

(四)以某一市作为研究对象

以一个市为研究单位研究海陆一体化问题,如大连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海陆矛盾较为突出,迫切需要研究海陆互动机理,处理好海陆一体化问题[11];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显著,但长期以来海陆经济战略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形成协调完整的战略体系,需要以海陆一体化集成的战略视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13][ 53],实证研究发现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协同发展状况属于良好耦合协调类型,未来海陆产业系统将步入极度耦合协调阶段,陆域产业系统能够继续带动海洋产业系统发展[53][ 54];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明显,但从战略上需要实施海陆联动、协调发展。[55][56]

三、海陆产业的关联研究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是构建海陆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结构分析、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海洋产业与总体经济、陆地产业间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等的关联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强调发挥沿海地区海洋与陆域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优势,实现海陆一体化战略。

(一)灰色关联分析

国内学者在计算关联度时,最为常用的是邓聚龙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通过此方法计算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陆域产业发展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海洋产业与地区经济、陆地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陆域沿海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撑,而陆域产业的发展链条必须向海洋延伸,因此,必须实现沿海与内陆区域发展战略的耦合协调[42]。海陆产业耦合协调研究是国内学者近年来研究海陆联动、海陆一体化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尤其是2010年以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三)海陆相关分析

四、海陆污染一体化防控及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海洋污染、海岸带管理、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研究,也提出了海陆一体化措施,以期实现海洋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开发,海陆一体化还是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的手段、原则和方式,如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34][66]-[68]、近岸海域污染防治[70]、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71]、协调海岸带环境与经济发展[33]、海岸带综合管理[34][ 67][71]等。

其中,曲丽梅、丛丕福认为,营口市虽然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但海洋意识淡薄、缺乏宏观指导,存在无序、无度、无偿用海现象,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海陆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达到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的目标[72];王茂军等认为,近岸海域作为海陆交互的复合带,其污染的防治应从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构建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69];盖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通过近岸海域水环境与陆域社会经济的海陆一体化方式,进行调控近岸海域污染,实现海岸带地区的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3];董健认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应包括海岸带协调机制、海陆一体化开发机制等[34];傅秀梅认为我国近海生物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必须遵循海陆一体化原则[70];徐同道认为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港口建设,实现港城资源一体化达到海陆一体化发展[73];于淑文认为我国近海区域的环境污染及治理必须加强“海陆联动”[66]。

五、研究述评

海陆一体化的研究丰富了中国海洋经济理论,同时,海陆一体化研究对于我国海洋经济政策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海陆一体化、海岸带综合治理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逐渐成为海洋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地理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但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对海陆一体化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加强

目前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仍然是早期的几篇关于概念、内涵的探讨,对海陆一体化规律的认识不够,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也明显不足。理论研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对不足,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研究样本322篇,不足海洋经济文献的1.5%,且研究过程中重应用、轻理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对照统计的文献来源期刊,发现《海洋开发与管理》载文量最多(13篇),而该刊不在CSSCI之列,无论在经济学、地理学还是海洋科学期刊中,都属于低影响因子之列,相关研究仅有较少高层次文献发表在海洋通报、经济地理等较高影响因子刊物。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目前中国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滞后、范畴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二)研究内容分散且以实证为主,研究不成系统 目前的研究成果往往从单一角度研究单个地区的现实问题,没有进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总体把握。从内容上看,多数是从海洋产业、陆地产业、海陆协调发展、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等角度出发,研究领域较为分散和片面,缺乏区域经济统筹的角度,系统全面的研究很少,造成当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定,研究缺乏体系性、前瞻性和战略性。

研究不成体系还体现在研究的核心作者所在单位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从研究成果的作者所在单位分析,目前发文数量较多的是国家海洋局(8篇)、辽宁师范大学(8篇)、中国海洋大学(8篇)、广东海洋大学(6篇)、山东社会科学院(6篇)、中共福州市委党校(5篇)。研究作者所在单位发文数量较少,显示中国研究海陆一体化的核心作者所在单位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足。

(三)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中国目前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大多是基于地区的定性分析,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针对海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海陆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关举措及政策建议。定量研究较少,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海陆产业经济关联问题,可喜的是2010年以来,定量研究的比重开始增大,且研究方法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海陆一体化系统定量研究仍然较少,定量研究的方法总体来看也比较单一。

此外,对于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传统产业的研究较多,对于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究较为缺乏,忽略了海洋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大多研究未能将海洋经济系统和陆地经济系统作为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系统、全方面、定量化的研究,缺乏海陆互动的视角研究开发海洋的意识。

众所周知,海洋经济是陆域经济向海洋的拓展和延伸,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往往同属于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然而,海陆产业之间互动机制不成熟,既制约着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未能有效促进陆域经济的增长。全球传统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未来将会出现新的产业革命范式,而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应该遵循新产业革命的路径,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具有新的思路和模式。

参考文献:

[3]栾维新, 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 1998,

(4):51-57.

[4]韩立民, 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 2007,

(8):82-87.

[5]周亨.论海陆一体化开发[J].理论与改革, 2000,

(6):78-80.

[6]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10,18

(1):73-80.

[7]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8]刘伟光, 盖美.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4):385-389.

[9]刘俊杰.粤西海洋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构想[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0,

(2):68-71.

[20]董晓菲.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22]都晓岩, 韩立民.论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与演化规律[J].太平洋学报, 2007,

(7):81-86.

[23]卢宁, 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太平洋学报, 2008,

(3):82-87.

[25]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26]李文荣.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9]刘伟光.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0]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 2013,

(5):966-976.

[32]孙吉亭, 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5):41-47.

[33]盖美.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34]董健.我国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35]李锋, 刘容子, 齐连明, 等.环渤海区域海陆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5):82-85.

[37]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8]朱念, 朱芳阳.北部湾经济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探析[J].海洋经济, 2011,

(6):40-44.

[39]姚远.北部湾海陆一体化下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 2012.

[40]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92-96.

[42]孙吉亭, 孙莅元.“海陆耦合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中国渔业经济, 2011,

(1):79-84.

[45]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4.

[46]常玉苗, 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4):34-36.

[47]高源, 杨新宇, 张琳.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演进与部门发展动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11):986-989.

[48]李靖宇, 刘海楠.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投放体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47-54.

[49]韩增林, 郭建科, 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J].经济地理, 2011,

(5):741-747.

[53]李健, 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7):39-44.

[55]向云波, 徐长乐, 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02):46-52.

[56]胡麦秀.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经济, 2012,

(4):55-61.

[57]吴以桥, 杨山, 王伟利.基于沿海大开发背景的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130-135.

[58]赵昕, 王茂林.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的海陆产业关联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5):150-151.

[60]高乐华, 高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J].资源科学, 2012,

(1):173-184.

[62]朱凌.聚类分析法在海陆一体化建设区域类型划分中的应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5):56-59.

[63]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2.

[64]刘伟光.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演进与调控措施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5):56-60.

[65]高扬.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66]于淑文.浅析我国近海区域的环境污染及治理[J].中国渔业经济, 2013,

(1):155-159.

[67]胡晴晖.海岸带环境综合管理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1):13-16.

[68]王琪, 李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应对措施[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8-12.

[69]王茂军, 栾维新, 宋薇, 等.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初探[J].海洋通报, 2001,

(5):65-71.

[70]傅秀梅.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73]徐同道.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风赋
孟母无须三迁
寻找快乐
难忘的生日
菊,开启梦的信念
湖与桑树
叶之歌
学会爱自己
一道长留心底的风景线
菊,开启梦的信念
十五岁的少年爱喝白开水
雨中情怀
父亲的掌声
我的弟弟
生存的艰辛,同化的艰难
解读小说《故乡》人物形象的艺术美
论《神圣家族》中细木夫人与绢子的象征意义
《赫索格》的多重空间解读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风格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浅析壶井荣的《温暖的右手》
浅谈20世纪80年代爱情文学主题的流变
《伤逝》与《十八春》中女性婚恋观对比分析
论冰心《关于男人》以人为本的存在哲学
浅析方方笔下的女性命运
阎连科小说色彩词的偏离及其修辞效果
“自由女性的情感束缚”
从动物视角看严歌苓笔下的人性思考
《果园机器人》教学建议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三下)
以“谜”贯穿《月球之谜》的教学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