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0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构建长效机制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环境治理是当前广大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意味着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设乡村生态文明迫在眉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要逐步形成农民广泛参与,村级组织积极带动,基层政府大力引导,社会各界有效监督的多元化良性互动局面,努力形成农民、村级组织、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管的长效机制,为发展农村事业,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发挥有力作用。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生活垃圾遍地,农药污染、水源污染、工业污染、人畜粪便污染也已经是见多不怪,给原本山青水绿的乡村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乡村生态环境优良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构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对于推进农村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中,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民是村庄原始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村庄财富资源的生产者。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不自觉地也成为村庄污染源的制造者。如果不采取措施治理由村民财富资源生产而引发的环境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彻底改变当前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离不开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中每一位村民的参与。但是,由于传统乡土社会观念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更多关注当前经济利益的增长,往往忽视对村庄长远利益的考虑。即使是迫于外部压力,他们对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也只是“自扫门前雪”、“敲锣打鼓一阵风”。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要注重对农民进行观念意识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热爱家乡、建设的家乡的热情,促使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质的变化,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来。
二是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当前,在广大农村都建立起了职能丰富的村级组织,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设立的基层党组织,其存在对乡村社会治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把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党支部议事议程,作为党支部年度考核和评优的参考依据,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作用,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起到引领作用。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承担着农村的公共事务管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农村公共事务,离不开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和管理。要通过村民委员会的民意支持,把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村庄公共事务管理,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建设,真正发挥村民委员会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可以鼓励建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专职村级组织,例如环境保护协会等,明确其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吸纳部分热心村庄公共事务的村民参与其中,发挥此类协会组织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补充作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明确其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界定。当前,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政府参与过度的情况,各级政府急于改变乡村生态面貌,通过强制力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往往是强制力消退时乡村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的过度参与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断层,由此引发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反复,治理效果不稳定。各级政府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村民、村级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督导,对于乡村生态环境长期恶化,治理效果不明显,村民和村级组织治理无序的村庄进行通报、批评。政府要逐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指导村级组织建立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成绩突出的村庄给予嘉奖和奖励,引导更多的村民和村级组织主动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来。
四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社会监督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还是对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媒体、社会团体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作用,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逐步建立相应的监督平台和农村环保监督员队伍,对于给乡村社会造成生态污染和破坏的污染源进行监督举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人人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要逐步形成农民广泛参与,村级组织积极带动,基层政府大力引导,社会各界有效监督的多元化良性互动局面,努力形成农民、村级组织、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管的长效机制,为发展农村事业,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发挥有力作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谈父亲
- 我们的班主任
- 王奶奶
- 梦女孩
- 我的老妈
- 我的老师们
- 牵挂我的同学
- 我是“香港小姐”
- 我的姜老师
- 母亲
- 幽默老爸
- 我的姐姐
- 羽毛球大战
- 拜访汪竹柏
- 我的爸爸
- 每日七条短信
- 补习班里斗智斗勇
- 职场撰写邮件的十一条“军规”
- 一部电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 “淘宝村”真相
- 你真的恨“剧透”吗?
- 复制一座城市
- 友情里的一厢情愿
- 我那非常环保的男朋友
- 纳妾的成本分析
- 高仓健:做人的美学
- 每个村民都爱旅行
- 有些人你永远不必恨
- 我们都骑过姥爷的肩头
- 绕会场一圈的人生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 畅谈理想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迁移
- 海上日出 教案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同步练习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句子内部结构
- 借助多媒体教《村居》(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
-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运用记叙文知识阅读记叙文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 《小镇的早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