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1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摘 要】康德提出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预示着道德形而上的主体性道德思想的产生,在伦理学史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和影响,使道德由他律转变为意志的自律。康德提出的德性观对于时下知识分子在追求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非常有助于完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善的意志;定言命令;意志自律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所以,出于义务的行为才能体现善的意志,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那么,出于义务的行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哪里?康德说:出自义务的行为具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该行为被决定时所遵循的准则,仅仅依赖该行为不考虑欲求能力的一切对象而发生所遵循的意欲的原则。显然出于义务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行为的发生,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只有在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那里才能找到最高的善,无需经验的,纯粹的善,这种意志不是别的,“而是当然仅仅发生在理性的存在者里面的法则的表象自身”。意志存在于形式的先天原则中,行为出于义务就是它被先天的原则即意志的原则所规定,出于义务的行为是不因兴趣爱好的影响而影响,不因客体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义务对善的意志的解释,康德对义务下了一个定义: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

一个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的,他是出于义务而行动,并且在行动开始之前心中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指导即将开始的行动,这个善的意志是先天就存在的,甚至在生活中是无法去证实的,遵循善良意志同时意味着排除一切兴趣、欲望,因为善良意志要求主体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理性是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像康德所说的做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是很难实现的,即使如此,在生活中把善良意志作为提高自身人格而铭记心中。

在一个理性的存在者看来,理性规定意志,理性通过一种形式指导意志的,这个形式就是理性的命令式,阐述客观法则与意志的关系,康德说有了命令式还不够,因为命令式有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之分,假言命令就是一个行为作为其他目的手段是善的,而定言命令就是一个行为就自身而言是善的,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只有定言命令才能成为意志的原则,这种命令式才能叫做道德的命令式。康德说定言命令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定言命令是如何可能?理性存在者就自己行为按照意志的原则来讲是属于知性世界,但是理性存在者也知道自己是感性世界的一部分,作为感性世界的一部分来说行为会受到兴趣爱好和欲望的影响。作为知性世界的一分子,一切行为必然地遵循纯粹意志的原则,作为感性世界的一分子,一切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但是康德说“知性世界包含着感官世界的根据,从而也包含着感官世界的法则的根据”。所以作为感官世界的一分子就他遵循的规律追根寻底是在知性世界那儿,感性世界的存在者归根结底是服从纯粹意志的原则,知性世界的法则是一种定言命令,出于义务的行为必然地服从定言命令,无论理性存在者作为理性世界的一分子还是作为感性世界的一分子归根结底服从知性世界的法则,也就是定言命令。

定言命令是义务的绝对命令,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性,而假言命令若不是假定为定言的,就会使兴趣和经验的东西混入而无法解释义务的道德性。只有因自身的缘故,排除一切兴趣,一切经验性的东西才能够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法则,所以康德说“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绝不仅仅当做手段来使用”。康德无疑是伟大的,人是目的,人作为自身的目的而存在,存在自身就具有一种价值追求。康德还推出了人为自己立法的理念,“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一个普遍立法的意志的理念”,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既服从法则,又为自己立法,并且正是理性存在者为自己立法,理性存在者的意志才服从法则。

康德提出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预示着道德形而上的主体性道德思想的产生,在伦理学史上产生巨大的转变和影响,使道德由他律转变为意志的自律。“康德所谓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意志、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则”。出于义务的行为是因意志的原则约束,意志的原则是服从意志自身为自身所立的法则,并且自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排除一切兴趣,一切经验性的干扰,以至于在感性世界中不能被证明,只能被给予。也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这样行动,要按照你同时能够把它作为普遍立法者的准则去行动。这样意志的原则才能成为一种称得上是具有道德性的诫命,意志自律的原则才能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康德在提出意志的最高原则时运用了“可普遍化检验”的这样一个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往往碰到一些事情,在做之前或者和别人交往之前,在心里运用可普遍化的方法过一遍要做的事,要说的话,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突发的未知事情,比如那个关于向别人借钱的例子:你正处于困境中,需要向别人借钱并且承诺一定会还这笔钱,事实上你知道还不了这笔钱,但是如果不向他做出承诺的话,就借不到这笔钱,解决不了困难。康德的绝对命令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向别人撒谎。尽管你还不了这笔钱,但你仍然做出还钱的承诺,显然是在撒谎。为了走出困境而向别人撒谎这样做对不对?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如果不涉及财产、利益等问题一般来说会得到别人的谅解。承诺还钱而实现不了承诺,如果每个人都做出虚假的承诺显然没有人会赞同。

一种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往往都要对道德动机进行说明,康德的道德性思想也不例外,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前言中就谈到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康德说我们心中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作为规范的话,就容易受到到各种各样的败坏,而且康德的道德性思想与主体意志密切相关,就是说我做一件事的出发点符合出于义务的原则,那么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其实康德的思想与《中庸》中“慎独”的思想是相似的,“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是不可以离开的,离开就不是“道”了,品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没人听到的地方也是有戒惧的,越是在隐秘的地方就越是遵循“道”的原则,越是细微的地方表现的越明显,所以高尚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有些学者对康德道德性的动机说明持有质疑的看法,比如说我们好多人都不知道“美”的概念是什么,但是当我们在欣赏花鸟鱼虫的时候,往往在同类中进行比较选择出美的,好看的,就是说两朵花哪个美的问题,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我们知道“美”的概念。

拜读《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获益颇丰,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印象深刻,即便如今这世上可能根本没有过真诚的朋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对待朋友时要真诚,因为这种真诚的义务是本来就存在于意志的理性的理念之中。当下的社会青年多有随波浊流,对初入社会受到挫折而深感伤心,对社会的正确理解出现误解,道德的缺失和对道德的冷漠现状不容乐观,康德的德性观无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康德在本书中论证他的观点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分析深刻,对于时下年轻人来说,读书生活修养心智,往往浮躁太多,做事做人难免在老师长辈那里入不了眼,一部分原因在于读书做事条理混乱,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单一,不够全面,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多次阅读便可发现康德论证思路的清晰和严密,虽在哲学史上和伦理学史上受到的批评颇多,但大都是赞美之批判。其次就他从人的理性本质为出发点,论证善良意志、绝对命令、意志自律的原则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道德体系,初次研读时的震惊和敬畏之感受,以及对于人的本质,人的道德性的重新反复的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有无数种,做人的原则有很多种,在笔者看来康德提出的德性观对于时下知识分子在追求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非常有助于完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2]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峥嵘,文若愚.中庸[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读《桥》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勤能补拙
《童年》读后感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和你在一起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作业跳跳豆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意林榜中榜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