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_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

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

【摘 要】如何引导公民的政治行为并使其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维护,是任何国家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培育政治秩序内在所需的政治认同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路径选择。然而政治认同并不是政治实体的政治行为,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政治秩序,那么政治认同是如何影响政治秩序的以及何种政治认同适合于特定的政治秩序要求,就是文章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秩序价值

如果说政治参与是政治秩序的一个显性变量的话,那么政治认同则是其隐性变量。政治认同如何影响政治秩序,其对政治秩序而言是不是一种不带有任何负面影响的纯正的正能量?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回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也是政治学界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们缘何谈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从理论上看是伴随着政治心理学而产生的,实际上自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对于政治认同的谈论,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没有中断过。尤其是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政治认同更是备受关注。

那么人们缘何如此热衷于“政治认同”的谈论呢?原因有三:

第一,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看似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但仔细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太平: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不会也不得不怀疑是政治认同出现了危机。

第二,政治认同问题是所有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一个政治话题,尤其是自下而上的普通大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正当来源,各个国家任何时候都不曾放松对政治认同的建构。因此,从政治理论层面讲,合法性的正当获取途径必须满足人们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此外,20世纪以来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政治认同”与学界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诠释。比如李普塞特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冲突,就是因为分歧的存在,分歧的性质和内容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只有构建一致性的机制调和这种分歧造成的冲突,才能解决合法性危机。这里的“一致性”所指的主要就是政治认同。亨廷顿则更加直接的指出了“认同的政治”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文明背景的政治认同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提出重建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认同与合作。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个人、国家,还是社会,积极的政治认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秩序价值。它是个人行为、国家运转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撑,是维系政治秩序的一个内在屏障。

二、何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既然如此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界的重视,对政治秩序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就有必要弄清楚何为政治认同。目前关于政治认同的明确界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厘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一是罗森堡姆的解释,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再者就是我国学者马振清先生的阐述,“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做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与“政治认同”相关的或者从侧面涉及到的政治认同的主要有“政治共识”和“政治承认”。《政治体制改革辞典》如是界定政治共识,“大多数社会成员就政治系统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持有广泛相同的看法。换言之,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多数公民对立国的基本准则、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程序及国家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的看法大致相同。政治共识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共识增强,政治体系使用强制手段的次数就会递减、既定的政治目标就容易实现。反之,如果一个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共识,该体系的大部分能量和资源都将用于派系斗争,政治动荡就不可避免”。这里所指的政治共识是建立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认同就不可能达成共识。上述的解释都是自下而上的单向的政治认同,仅指普通大众对共同体的认同。然而随着政治的发展,这些对政治认同的解释效力越来越微弱,已经不能满足政治发展的需求,政治认同似乎还应该有更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不仅仅囿于一国或共同体内部,还存在于国际共同体之间;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它的来源并不都是外界,也可以是认同主体本身。而这样一来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高屋建瓴地全面把握政治认同,对多维度的政治认同进行科学地界定。其实对于某些概念,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用一句话描述其本质以及囊括其外延,因此我们不妨试着对其进行解构,分解成几个问题来回答。界定政治认同关键在于对几个核心问题即“谁之认同”、“对谁的认同”、“认同什么”、“为什么认同”的回答,据此可以将政治认同公式化:谁基于什么目的对谁产生了什么样的认同。此外并不是所有符合这一公式的都是政治认同。

三、政治认同如何影响政治秩序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探讨政治认同如何左右政治秩序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不认同甚至政治反对会给秩序带来严重的危机,然而政治认同是否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工具,对改变“所有的社会的存在都面临着一次有一次的威胁,并最终屈从于它们”的趋势发挥着正能量呢?由政治认同的特征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认同对政治秩序都发挥着正能量,有些政治认同不仅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甚至会起到破坏的作用。政治认同只有发生在需要它的范围内才能对相关的秩序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政治认同时空特性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一)国际政治认同与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认同的建构对于国际秩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致性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无疑难度是相当大的,推行“普世文明”只是西方社会的一厢情愿。既然国际主体之间的差异不可能通过普世的标准同一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无法消除,那么“在各个根据权利要求主权的实体之间,其文化形式和技术水平存在着如此巨大差别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才是可能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外交家周恩来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求同存异。承认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在差异中寻求合作。我国学者费孝通也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此,亨廷顿则主张在主要文明共性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政治秩序。“单一方面的认同通常在直接的面对面的层面上最有意义”,然而在复杂的国际体系中,单一的认同往往没有可行性和实际的效用。“在冷战期间,任何秩序都是超级大国支配两大阵营和影响第三世界的产物。在正在形成的世界中,全球性大国已经过时,全球共同体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重大的全球利益。在今天更为复杂和异质的世界中,秩序的组成部分存在于文明内部和文明之间。世界秩序要么将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要么将成为空中楼阁。在这个世界上,文明的核心国家是文明内部秩序的源泉,而核心国家之间的谈判则是文明之间秩序的源泉”,可见在多元的世界中,核心国家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当文明缺少核心国家时,在文明内部建立秩序或者通过谈判建立秩序的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凡是有核心国家存在的地方,它们就成文在文明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新的国际秩序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同质化的国际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认同是对不同核心国所形成的差异的多元化的政治认同的一种整合。差异既然不能消除,那么就承认它,允许它存在,这样一种对差异的认同,对于国际秩序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家与公民的双向政治认同与国内政治秩序

广义的一国内部的政治认同,不单单指普通大众对国家的认同,还包括国家对普通大众的认同。二者之间是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双向政治认同,自上而下的政治认同往往是获得国家认同的前提条件。建国初期,当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着“承认下层阶级,特别是工人,经由普遍的选举权和集体交涉权充分享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公民身份’”的问题时,我国则赋予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有效地避免了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然而当下这种双向的政治认同有弱化的迹象,与此同时在最发达的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那么如何“找到一种重新振奋起来的国家认同感,它不依赖于外界给我们造成灾难的威胁,却又能让我们得到20世纪最后几十年缺乏的那种万众一心的团结”,以及如何建构双向的政治认同便是各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三)自我政治认同与政治秩序

当公民的民主品质尚未达到“理性、平等、自由”三位一体的有效融合时,公民的自我认同感就会过度膨胀,这种膨胀又会引起过度的无序的政治参与,为秩序的维持加大了难度。公民主动性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国家的自我认同也不得不发生改变,再也不可能利用封建社会的一套驭民机制来维持自己绝对的权力,唯有还权于民、以服务的姿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同时努力实现社会的法治化和制度化,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才能更好的维护既有的政治秩序。

因此,运用解构的方法研究政治认同,深入理解政治认同的特性,有利于避免我们在建构政治秩序时对政治认同过于盲目的追求。只有把握住不同的政治秩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认同这一政治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正能量,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 1984.

[2]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 范恒山.政治体制改革辞典[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88.

[4] 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 [美]鲁恂・W・派伊著,任晓,王元译.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M].上海: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11.

[8] [法]米歇尔q克罗齐,[日]绵贯让治,[美]塞缪尔q亨廷顿著,马殿军,黄素娟,邓梅译.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9]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勤能补拙
读《桥》有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童年》读后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意林榜中榜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作业跳跳豆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和你在一起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