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9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摘 要】我国的改革巳进入“四个全面” 的新时代,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文章通过对发生于十九世纪中日改革之比较,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成败

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

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扩张。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中国当时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从日本方面来看,在1853年,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西方国家纷纷的渗透到了日本,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统治不当,再加上西方各国的渗透,导致了社会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最终一场孕育已久的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重创。使清朝的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国家,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的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闭国家。日本人民有长期的处于幕府的残酷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造成矛盾尖锐,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许多有志之士与中下层武士结成了联盟。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在这些改革的项目中,即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正是在有这种不同点的情况下,导致了改革的结果不相同。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几乎是从未提及,因为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君主制制度,洋务派无法逾越其根深蒂固的限度。因此对于洋务派而言,积极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几乎是不改国家制度,及所谓的“中体西用”。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对于日本的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首先,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的前提下,改革了原有的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其次,还实行废藩置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废除领主制,建立了府、县、道的地方体制。还有取消武士特权,取消对人民的限制等等内容。由此可见,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的程度超越中国洋务运动。

(二)思想方面的改革

洋务派的主要思想有“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后期的“求富”思想等。从思想上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除此之外,洋务派还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也是积极的吸收了西方的思想。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到西方的各国学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是学习西方思想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培养留学生促进了近代化的步伐,在许多方面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洋务运动还培养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和熟悉洋务的人才,也兴办了近代学校,积极的传授西方的科学。在日本方面其思想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推行“文化开明”的政策。积极的引用西方的文化来改造日本的文化;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才。为日本的思想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军事方面

中日双方都非常的重视军事的改革。洋务派把军事改革放在第一位置。先后建立了“天津机械制造所”、“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同时也加强了对海防的建设。在8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同时请政府还成立了水军衙门,总管三支海军的各项事务。这一系列的军事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巩固了中国的海防。至1895年,清政府已经拥有了一支约八十支舰队的海军,“居世界海军第四位”,但是在改革的后期,由于清政府的内部矛盾等问题,造成了军费的严重不足和军事装备长期得不到改进,而逐渐的滞后于日本。如“慈禧太后准备六十大寿和皇家费用而大量的挪用军款”。在日本方面,主要措施有推行征兵制度,扩大兵源;建设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于天皇的进队,积极的进行对外战争的准备;陆军参照德国训练,海军参照英国海军编制,征集二十岁左右的国民参加海陆二军;大量的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大规模的扩大军队的数量和对军队的财政开支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更加的完善,有充分的财政保障。虽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军队,但首领仍以“武士道”精神来鼓舞士气,严格要求士兵服从长官和天皇,亦令日本往后对外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四)在经济方面的改革

洋务派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开始于洋务运动的中后期。并且提出了“求富”等口号。兴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事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此来辅助工业事业的发展。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铁矿”;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方法相当的陈旧,但也是开始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步伐。在日本方面。积极的鼓励发展经济,大力的发展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是从法律上保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的征收地租;明治政府还迅速的废除了国内的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的修建铁路,大力的扶植私人企业,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等。从双方经济改革,日本的经济改革更加的全面,从法律的形式上保障了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制度的阻碍。

三、关于对双方改革运动倡导人物的分析

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的倡导者是一些上层人士和一些有志之士以及一些巡抚和总督。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一部分的精英分子发动的一场民族自强自救运动。这些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主要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一些人都是掌握请政府的实权者,他们进行洋务运动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生命,但也是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对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因此,洋务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也是一场由上层阶级发起的爱国图存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开明之士和中下层武士以及新兴的阶级,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确定了天皇统治制度,建立起了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义来进行的改革。后来这些改革的倡导者,成为了天皇统治主要的阶级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四、同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为何改革的结果差异如此之大

中国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蓬勃发展。

(一)对于洋务运动而言

其失败的根源在于中体西用,用“西体”固“中体”。“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即单纯的认识到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厉害,而后大量的购买。在探寻中国出路的时候,洋务派的多数主要倡导者的回答是: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亟宜力图振兴,使该夷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退。可见洋务派片面的对军事进行改进,而却忽视了制度的革新。如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就曾说过:“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但没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手。”洋务派的的确确是想实行现代化的改革,试图用现代的物质文明来维护清朝传统。其次,顽固派坚决维护传统的秩序,反对一切西方的事物,对洋务运动极其的反对;再者西方国家根本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各国希望把中国作为永远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后与其进行竞争。另外,中国自然经济的薄弱,不能为洋务运动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洋务运动分散于全国各地,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改革的最终失败。

(二)对于日本明治维新而言

首先,日本倒幕派的实力得到驯熟的发展和壮大,促使倒幕派拥有较强大的实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权以后,以天皇的名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次,西方国家给日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最后,日本进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废除原有的国家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为改革减少了阻力,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发展。

五、对中日双方改革成败的总结

对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运动的进行的确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并没有使中国得到富强,没有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搞得是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事务制度迥异于外洋榛坯之俗,所以治邦者,固不基于勿坏者,固有自在,必谓转危、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效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固经国之略,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法,既是也。也就是说,治国兴邦的基础是中国的君主和伦理道德,这是没有错,但是当时清政府的君主已经不行了,完全无法与前朝的康熙大帝相比拟,国运已衰。而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年来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代替了幕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幕府统治。由于扫除了最大的改革障碍,日本的明治维新便可以得到更加有序的进行,才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的更加的彻底。由此可见,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读后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读《匆匆》有感
读《桥》有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勤能补拙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意林榜中榜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和你在一起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作业跳跳豆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