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论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摘 要】当前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马克思的自然观作为科学的自然观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及环境治理指明了道路,只有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指导才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从而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现状;启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国土地形复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众多,因而问题很大,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负面问题层出不穷,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因此,“重读马克思”显得十分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审视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既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马克思哲学为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用马克思的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智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是本文的主题。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论述

(一)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认为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存在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实践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同时也重视自在自然,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存在的存在,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存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其独立的运行体系与发展规律。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由此出发人类必须要保护自然环境,按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办事,尊重自然。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在写他的异化观点时就提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2.自然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

人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马克思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得出,自然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外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首先并主要的表现为对人类物质生产资料的满足。所以人的生产既要关注自身的需要,又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既要重视经济利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生产。

3.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形式,而人类则是一种自觉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

4.人与自然界相处的真谛是和谐共生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劳动实践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按照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上揭示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这既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的强调上,更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劳动实践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视上。

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给我们的启示

(一)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有序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态危机的产生与解决是“社会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不是纯“技术问题”和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同人与人和谐的内在统一的生态社会立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理论观点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 2010(01).

[3] 王俊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读《桥》有感
勤能补拙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读《匆匆》有感
《童年》读后感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意林榜中榜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和你在一起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作业跳跳豆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