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汉画像石中的“孝”文化

汉画像石中的“孝”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8

汉画像石中的“孝”文化

中国的“孝”,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孝”的象形字,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孝”的重视。尤其到了汉代,“孝”的观念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画像石里尤其明显。

一、汉画像石里的“孝”图

画像石兴起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衰落。主要分布区域为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四川、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由于其上有汉代劳动人民刻画出的反映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及神话故事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它具有了其他普通石头所不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时代风貌,从而,它成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等方面内容的宝贵资料。史学家翦伯赞认为:“除了古人的遗物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我们有系统的收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在汉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尊老敬老在汉代成为风尚,作为当时历史的重要见证者,画像石记录下了这一切,其中包括五个方面:

(一)尊老、养老图。东汉养老之风普遍存在,近年来出土于成都市郊的汉墓石刻养老图便反映了这一点。图中刻画着一个老者手扶拐杖立于树下。其左面有一个仓房,当作储存粮食的仓房。前有一个人手捧器皿,向老者走来,当为政府向老者施舍粮食的象征。这个老者穿戴整齐,不像是无依无靠穷乏无助的老人。说明汉代是注重尊养老人的。此外,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中有“帝舜”像及舜“治凛图”、“闵子蓦失锤”图、“老莱子娱亲”图、“韩伯榆被笞伤亲”图、“邢渠哺父”图、“孝孙原古”图等,反映了汉代人赡养老人的赤子之心;还有彭县汉画像养老图、河南荣阳河王村东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上的养老图,以及高年赐杖图汉画像中出现多幅高年持鸿杖图,如滕县古庙老妇持鸡杖汉画像石,山东泰山及嘉祥“董永力田”汉画像石,董永父持鸿杖坐于手推车上,四川汉画像石中的持鸿杖图等,为尊老敬老的显征。

这些画像石出土于相隔遥远的不同地区,但是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教导子孙后辈向这些图像上的孝子那样孝亲。

(二)忠君图 在汉代,孝亲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忠君,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因此在画像石上更多的是反映忠君思想的图像。例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李善保幼主・、赵氏孤儿等,都体现了鲜明的忠君思想,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们要像周公、晏婴、蔺相如、荆轲、李善、程婴等人那样忠心耿耿,为保卫汉室赴汤蹈火,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住上位者的利益。

图一 荆轲刺秦王

(三)升仙图。汉代升仙思想盛行,主要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人善于幻想,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天,家中过世之人会在另一个世界平安舒适的生活,因此楚墓中可以看到许多反映升仙的题材,这不仅是楚人浪漫的生死观,同时也是孝亲观念的体现。这一风俗延续到了汉代,表现在艺术上主要就是刻有升仙内容画像石。例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巡游天界图,表现的就是墓主魂灵升天朝觐西王母、东王公的宏大场面,(图二)图中右上方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各为有翼正面端坐像,东王公有须,二神座下及画面大部分地方是极有律动感的卷云,各种羽人―侍女装束的羽人、有双尾的羽人、卷云身躯的羽人以及世俗男女(祠主魂灵)穿插其中,二神旁各有一由有翼马驾驭的轿车,一辆停立东王公左侧,由羽人驾驶,另一辆停立西王母下方,由女性驾驶,应是升天的男女祠主魂灵所乘之天车。画面下部是一个地界的场景:左下角为祠堂和石阙,阙后有坟冢,坟冢有持兵器的羽人守护,冢顶有飞云冉冉升起,连接天界卷云。左有二鞍马及三马驾一招车,车旁站立一戴斜顶冠男子,作抬手状,旁有一榜无题,这是祠主和他的车。旁立二持戟的前导与卫士,即两匹鞍马的乘主。这是祠主及侍卫正向人间挥手告别,迈进永久的归宿-西王母、东王公的天国。整幅图体现出了墓主子孙希望墓主死后得道成仙的良好愿望。此外,徐州、洛阳、四川等地的画像石都有墓主升天图及象征长生不死和引导升仙的西王母、羽人图,孝亲之情浮现其中。

图二 升仙图

(四)生殖崇拜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古人把生育、繁衍下一代作为衡量“孝”的首要标准,更是当成了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以“孝治天下”的汉代,便以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宣扬生殖崇拜,双鹤交颈图、秘戏图、伏羲女娲图(图三)等更是屡屡出现在画像石上,尤以四川璧山县出土的一具画像石棺中的“伏羲女娲”图最为精彩:伏羲、女娲均为人形,各举日月,并肩牵手站立;在伏羲、女娲像下各有一蛇,相互交尾,两蛇额蛇头处于伏羲、女娲胯下,向上直指两人生殖器部位(图四)。如此直观,完全可理解成蛇(或蛇尾)为男女性器官的延伸。新的生命源于男女的交合,死者从男女交合中获得再生。汉以前,西王母是单独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到了汉代为了达到阴阳协调,在其旁边配上了东王公,这些都表明了汉代人对种的繁衍、生的延续的重视程度。

图三 伏羲女娲图 图四 四川璧山伏羲女娲图

(五)丧葬礼仪图。汉代没有科举制度,挑选官吏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举孝廉,那么表现孝廉最简单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操办长辈的后事,因此,汉代人喜欢把操办丧葬的景象刻在石壁上供人品评,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还能在画像石上看到的孝亲图,就是丧葬礼仪图,如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南壁上横额西段刻有一幅庞大的祭祀图,祠堂内有准备好的祭品,祠堂外,墓主子孙家的仆从正在迎接前来吊唁的人;微山县沟南村有一块画像石上有衣服连环式的送葬图,中格为出殡送葬。右格是墓地现场。

二、启示

汉代画像石上的孝亲图令看过之人无不为古代孝子的赤子之情深深感动,老莱子不顾自己七十高龄彩衣娱亲,舜为帝君却亲自为父修谷仓等等,即使在当代社会,这一传统孝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父母,我们要尽力恭养孝敬,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二者兼而有之,才是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古人有句话“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说要把对亲人的爱推己及人,因此我们不只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对父母的孝有助于家庭和睦,促进和谐与安定,如果我们把这种孝由小家扩大到周围,由爱家推而广之去爱社会,爱天下,爱世界万物,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战乱、冲突和纷争,而多了团结、和谐与温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2] 杨金萍.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考[J].中医文献,2004(4)

[4] 翦伯赞.秦汉史(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当疲惫时你就看一眼》有感
《老天爱笨小孩》读后感
尊严和爱——读《简爱》有感作文
勤能补拙
多走弯路才能成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童年》读后感
读《妈妈最后的礼物》有感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观后感
读《鞋匠的孩子》有感
读《桥》有感
读《世界最有影响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有感
读《匆匆》有感
读《女孩与巨蟒》有感
《黄美廉故事》读后感
国外联保贷款经验对我国联保贷款发展的启示
作业跳跳豆
信仰之美 2013年6期
日本中老年离婚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游泳训练 2014年2期
意林榜中榜
浅谈人生情感哲学
越过年少,看见春暖花开
关于大学生吸烟问题的调查
周会表扬 2014年2期
哈里森一家的圣诞节
线索追踪(2013年1月下)
悲情老驼 2014年2期
和你在一起
猫救老鼠 2014年2期
孔明智退司马懿
温暖在课堂——《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案例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及反思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诗经·采薇》创新教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